首页 百科知识 两大文化阵营的形成与世界文化版图变动

两大文化阵营的形成与世界文化版图变动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对峙,一方面反映了战后的世界文化版图变动的一个结果,同时这种对峙所反映的文化力量的对立掩盖了美苏军事对峙的实质。国家文化安全由于国际斗争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而出现了新的世界文化版图运动。
两大文化阵营的形成与世界文化版图变动_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导论

二、两大文化阵营的形成与世界文化版图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对旧国际结构破坏最彻底的一次战争,是继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上又一次重大转折。它结束了西欧资本主义大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统治,开始了老殖民帝国的解体过程,标志着欧洲经营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不仅增加了世界政治的活力,而且改变了世界文化的结构和力量对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之后,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支配地位。为了获得力量对比的均衡,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代表着不同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推动了整个世界文化版图的以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文化力量运动,形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以意识形态对立为内容、以美苏两个大国为代表的两大文化阵营对峙。这种对峙,一方面反映了战后的世界文化版图变动的一个结果,同时这种对峙所反映的文化力量的对立掩盖了美苏军事对峙的实质。

1945年2月,美、英、苏就战后的世界安排问题,共同达成的《克里米亚会议公报》和《雅尔塔协定》,形成了对现代世界体系影响深远的著名的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美苏主导下的按照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划分战后的世界力量格局和势力范围。世界因此被划分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东、西两大阵营。这种划分和安排,除了政治和军事的因素之外,影响这一战略格局的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文化上的意识形态主张的分歧和对立。社会主义体系的出现和东、西两大阵营的形成,不仅打破了19世纪以来形成的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建构起来的、以欧洲大国为中心的世界均势格局,而且也打破了自资产阶级开拓资本的世界市场体系以来形成的世界文化以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为体系的文化力量格局。这样一种以东、西两大阵营为主体,以美苏两级争霸为核心的国际文化关系整整影响了世界文化发展近半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冷战开始以后,这种两极对抗的国际文化关系,几乎将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卷了进去,涉及世界文化的各个形态和各种文化力量关系,进一步恶化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国际环境。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西两大阵营分别出现了分化。中苏论战和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虽然为后来的国际文化关系走向多级发展准备了条件,但是,以美苏争霸为核心的两极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意识形态方面冲突作为一种文化力量依然左右着世界文化格局的力量对比和世界文化体系的根本性质。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两大阵营的瓦解表明,国际文化关系的两极对抗已经成为严重阻碍世界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和国际文化安全危机的主要来源。破除这一障碍以及消除这一国际文化安全危机的源头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世界文化版图的变动并没有随着东、西方阵营的解体而终止,而是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那就是原来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出现了一个迅速地向西转的运动走向。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了,但是作为与其相对抗的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但没有解散,而且还进一步扩张,即所谓“东扩”;也就是说西方集团并没有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像美国学者福山所说的那样,认为“历史”已经“终结”,只是这种历史的需要转换了历史需要的形式,在这种需要背后的国家利益并没有随着形式的改变而终结。意识形态斗争在这里与文化霸权主义轮番登场。不仅前苏联的主体俄罗斯面临着新的文化挑战,而且中国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文化威胁。国家文化安全由于国际斗争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而出现了新的世界文化版图运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出现和中国加入东盟,一种新的文化力量正在世界性结构的重组当中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