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谈尔音唱的“道情”

谈尔音唱的“道情”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谈尔音唱的“道情”《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写安学海游览涿州天齐庙,遇见扮成道士的谈尔音唱“道情”。[76]李家瑞更是称《儿女英雄传》中的“道情”可以“代表清代北方的道情”[77]。自郑板桥《道情》十首后,仿作“道情”之风盛行。[90]由此可见,傀摄已经同于灰堆辙,《儿女英雄传》所言谈尔音的道情“按古韵十二摄,照词曲家增出‘灰韵’一韵,合着十三辙谱成的”,所言并不确切。

谈尔音唱的“道情”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写安学海游览涿州天齐庙,遇见扮成道士的谈尔音唱“道情”。对此,关德栋先生指出:“‘道情’的传唱,元明清间都有些零星记载,而在戏曲、小说里间或还有较具体的描述,如元曲《陈季卿误上竹叶舟》《马丹阳度脱刘行首》,小说《三世报隔帘花影》等。但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写涿州天齐庙书场唱道情的描述,对唱道情的场面乃至‘道情’的体式,描写得更是相当细致清晰,并具体介绍了一篇作品。”[76]李家瑞更是称《儿女英雄传》中的“道情”可以“代表清代北方的道情”[77]。

范烟桥先生指出:“谈尔音落魄唱道情,其体裁寓意,与郑板桥所作颇多相类处,如‘驮来薏苡冤难雪,击破珊瑚酒未寒’与板桥之‘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及煞尾‘俺则待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也’竟一字不易,不能谓无因袭之迹也。”[78]齐如山先生指出:“谈尔音所唱的道情,乃由郑板桥的道情改来,这是多数人知道的,鲁迅最赞成,说他改得比原文好得多,这是不错的。他所以利用此者,亦因彼时郑之文,宣传一时,故特来利用,且加以改正。为什么说他是特别利用呢?因为谈尔音之为人,后来本可不提,他所以特别又提起者,固然是要写安水心赠银之厚道,但确因他先有了这段妙文,才特别要插上这段情节,这恐怕是毫无疑义的。”[79]张次溪先生亦指出:“渔鼓简板,始于宋代。《啸余谱》谓之道情,又名黄冠体,为道士所歌。《稗史汇编》云:‘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为首,鼓成节奏。’满清时代,沿运河各地,此项曲艺最盛行,郑板桥亦屡有仿作。《儿女英雄传》中燕北闲人又将板桥曲,加以点窜,命谈尔音歌之,此仍不离沿运河风景也。后来由河运渐渐流入北京。清末,北京各胡同中尚恒有,今不易见,天桥尚偶见之。”[80]

据郑板桥《道情》十首自记:“是曲作于雍正七年,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乃付诸梓。刻者司徒文膏也。”[81]《刘柳村册子》又言:“《道情》十首,作于雍正七年,改削十四年,而后梓而问世。传至京师,幼女招哥首唱之,老僧起林又唱之,诸贵亦颇传颂,与词刻并行。”[82]可见《道情》十首影响颇广。自郑板桥《道情》十首后,仿作“道情”之风盛行。李家瑞《唱道情》一文中指出:“自来放荡不羁的文人,很喜欢仿作道情……而以嘉庆时代为最盛行。那时人编的《文章游戏初编》里,有曹斯楝的《自述》,沈逢节的《赋归》,缪艮的《自悼》,都是文人仿作的道情。《赌棋山庄词话》说:‘近日词坛哲将,亦复不嫌鄙倍。唱道情,鼓子词之类,张皇楮墨。’”[83]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故言文康仿板桥道情而效之,确有道理。但文康之“道情”与郑板桥所作只是结构与个别字句相似,主体还是文康自己的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儿女英雄传》中的“道情”开场诗四句:“锦样年华水样过,轮蹄风雨暗消磨。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其中有两句是借用前人诗句。“锦样年华水样过”与纳兰性德《浣溪沙》词“锦样年华水样流”句[84],仅一字之差,而意义全同。“都付人间春梦婆”句则是清范来宗《沁园春》词中的原句[85]。关德栋先生还指出:“日人平井雅尾在三十年代从淄川一带搜集的有关蒲松龄遗书、遗稿的概况,近年的研究基本上已经了解。但较早谈及这宗资料的,还是平井雅尾于1940年出版的《聊斋研究》。……《聊斋研究》一书的‘第四类,地方所传之聊斋遗稿’节第二十一项,介绍了《聊斋小曲集》一册。……《聊斋小曲集》收录作品六十三篇,除去明清以来的一些‘时尚小曲’和可以确知是蒲松龄根据当时流行的曲调创作的作品,其中还有一首注明为‘聊斋随手抄’的‘道情’。原文是:鼓逢逢,第一声。莫争喧,仔细听。人生世上浑如梦,春花秋月消磨尽,苍狗白云变态中。游丝万丈飘无定,诌几句盲词瞎话,当作他暮鼓晨钟。”[86]这与谈尔音所唱“道情”的引子“鼓逢逢,第一声。莫争喧,仔细听。人生世上浑如梦,春花秋月消磨尽,苍狗白云变态中。游丝万丈飘无定,诌几句盲词瞎话,当作他暮鼓晨钟”一字不差,据此关先生指出:“文康生活的时代距蒲松龄生活的时代虽然百十年,这种唱道情的情况相差并不多。”[87]可见此段是道情常用的套路。(www.guayunfan.com)安老爷听完谈尔音唱道情后,“想他这套道情不但声调词句不俗,并且算了算,连科白带煞尾通共十三段,竟是按古韵十二摄,照词曲家增出‘灰韵’一韵,合着十三辙谱成的”。据齐如山先生所言:

十二摄之说,载在《康熙字典》中,彼时字典刻成,出版未久,读书之家,争购一部,乃是社会中最风行的一部书,对于书中的十二摄,多不明了,故燕北闲人特引用之,并与皮簧辙,拉到一起,以表现他知道的零碎事情多,否则何必一定提到十二摄,及十三道辙呢?

按,“十二摄”概念为清代韵图《大藏字母九音等韵》(又名《大藏字母切韵要法》)首次提出。这十二摄的名称是:迦摄、结摄、冈摄、庚摄、裓摄、高摄、该摄、傀摄、根摄、干摄、钩摄、歌摄。清《康熙字典》卷首所引之《字母切韵要法》[88]所分“十二摄”乃由《大藏字母九音等韵》因袭而来。而“十三辙”的具体起源,至今尚无定论[89]。“辙”是曲艺、戏曲唱词的韵脚,“辙”即是韵的俗称。“十三辙”即曲艺、戏曲唱词的十三个韵部。同辙的字彼此押韵。所谓十三辙是: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姑苏辙、衣期辙、怀来辙、灰堆辙、遥迢辙、由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中东辙。“十二摄”与“十三辙”的关系,王力先生讲得最清楚。王力先生指出:

《切韵要法》分为十二摄,基本上跟今天北方曲艺的十三辙相当。现在拿来比较如下:

十二摄    十三辙

迦      麻沙

结      乜斜

冈      江阳

庚      中东

裓(古得切) 衣期,姑苏

高      遥迢

该      怀来

傀(公回切) 灰堆

根      人辰

干      言前

钩      由求

歌      梭波

其中只有裓摄包括衣期、姑苏两辙,稍有不同。这也不是音系的差别,而只是理论上的差别。[90]

由此可见,傀摄已经同于灰堆辙,《儿女英雄传》所言谈尔音的道情“按古韵十二摄,照词曲家增出‘灰韵’一韵,合着十三辙谱成的”,所言并不确切。所以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在谈到“十三辙”时说:“《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所说的古韵十二摄,也不过是指那《切韵要法》之流,绝不会是别的东西。至言照词曲家增出灰韵一语,尤为外行话。《切韵要法》的傀摄,根本就与灰韵相合。且无论什么十二摄的东西,决不会忘掉了灰韵。”[91]可称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