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四音格词语的结构兼及凉山彝族的源流问题

谈四音格词语的结构兼及凉山彝族的源流问题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就凉山彝语四音词的语音结构特点来看,声韵调的组合关系更具特色。
谈四音格词语的结构兼及凉山彝族的源流问题_民族文化:发掘与弘扬

谢志礼 苏连科

一、语音结构类型

从四音词在声韵调组合上各音节间的制约和协调的程度,可以把凉山彝语的四音词分为联绵词和非联绵词两大类。

(一)四音格联绵词

“彝语词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联绵词很丰富。无论在单纯词或复合词里,都有许多联绵词。联绵词在语音、构词和语意上都有区别于一般的单纯词和复合词的特点。”(《彝语简志》)彝语的“联绵词,分双音格和四音格两种。双音格在语音上的特点是第一音节带固定重音”。大多数“四音格是双音格的扩展形式”,其“内部的结构关系和双音格一样”,作为构词基础的两个音节和作为陪衬的两个音节平等对立,前后对称。

所谓四音格联绵词,是指由四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分割的,各音节间不论声母、韵母还是声调方面,都有很工稳的组合规则和高度的和谐现象,即各音节间都有或以双声叠韵形式,或以同音重复形式,或以元音和谐律等构成的词。例如:

就以上这些例词,倘若我们再根据其声韵调组合规则的一致性,还可将其归纳为若干小类。

1.按声韵的配置形式可分为五种类型:

①双重叠韵型。若用A、B、C、D和a、b、c、d分别按序表示四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其结构可表示为AaBaCbBb型,(下同)以上例①至例皆属此类。

2.按声调组合格式及其与韵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同调叠韵型。包括按声韵配置形式区分的①、②两类。从声调上看这两种类型虽呈一与二,三与四音节同和四音全同两种情形,就构成叠韵的音来说声调总是相同的。这是一种求同的结构方式。

②异调叠韵型。包括按声韵配置形式区分的〗②、③两类。

由于这两种类型已达到了四音通韵或交错双声叠韵的高度之同,为求声调之异而将本来与第一音节属于同一语素的第三音节的声调由低降变成了次高调,这又是一种存同求异的结构方式。存同求异,便可达异音相从之和,使四音联绵词“轻重悉异,低昂互节”。

③异调谐韵型,即按声韵配置形式分出的⑤类。这一类词,四个音节的声调并没有什么严格规律可循,但韵母元音上要求达到松音与松音,紧音与紧音的高度和谐。

3.一种具有可变性特征的结构模式

按声韵调的配置形式进行的归类是根据词的形式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显性现象即双声、叠韵、谐韵等现象划分的。这些词能达到这样一种高度的和谐,那么在其构成方式中是否有一种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结构模式存在呢?当我们回过头去观察前面的例词时,就会轻而易举地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从例①至例各词的第二、第四音节的声母都是“”,而韵母则分别随各自前面一个音节的韵母而变化。换言之,这类四音格词的第二、第四音节的形式,声母是固定的,韵母是变化的,变化的结果要求与各自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因此,这类四音格词,其基本音节是一、三,而二、四只是陪衬音节。基本音节有其固定的形式,陪衬音节则随基本音节而变化,其语音形式受基本音节的制约。正是由于这一可变性构词模式的运用,彝语中的四音格联绵词才大量地被创造出来。所以,这种模式才是彝语四音格联绵词最具特色的结构方式,用这种结构方式构成的结构类型才是彝语四音格联绵词最普遍、最常见的类型。把这一结构规则形式化则是:

△x+lx+△y+ly

人们在书写这一类型的词时,只要知道了一、三音节的语音形式,就能准确无误地写出二、四音节的语音形式来。因此,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为丰富彝语四音格联绵词找出了一种可供人们自觉运用的结构方式,而且对正词正音也会有所裨益。

彝语四音格联绵词的构成方式,除了这种结构模式的运用之外,惯用的形式就是重叠法。具体重叠的方式前面已叙述。

(二)四音非联绵词

所谓四音非联绵词,是指由四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分割的、各音节间无和谐现象即无双声、叠韵、谐韵等语音和谐律存在的词。例如:

二、语义结构类型

彝语四音词在语义上的特点是,所表达的往往是类属概念。其意义一般比作为构词基础的语素意义更为抽象概括。其结构类型可以在对所包含的语素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为两种类型:单纯型四音词和复合型四音词。

(一)单纯型四音词

单纯型四音词就其语音组合形式而言都是联绵词。绝大多数是以△x+lx+△y+ly模式构成的,它们虽然可以从语音结构上分析出基本音节和陪衬音节来,但是不论基本音节还是陪衬音节都还不是表示意义的最小单位——语素。四个音节共同构成一个语素,拆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例如:

也有一部分是由同一语素重叠构成的。从包含的语素量上看,仍只一个,所以这种类型也同样属单纯型。例如:

单纯型四音格联绵词就其语义上看,绝大多数是拟声描状述态的形容词,形象生动,历历在目。有极少部分是动词,但其语义重心不在表示动作行为方面而在对动作行为状态的描述上。因此,语法功能还是与形容词大致相同。

(二)复合型四音词

复合型四音词,一般由两个或四个语素组成,组合的形式因其包含的语素量不同而有结构层次上的差异。包含两个语素的四音词有a词根+词根、b词根十词缀两种结构类型,a类其内部结构关系是平等并立关系;b类则只有对称关系。两种类型都无从属、修饰、陈述、关涉、补充等关系。a类其语素意义的搭配方式有近类词配对、对类词配对、异类词配对等形式。例如:

b类由一个词和一个构形后缀构成。组合成四音词后其意义与词根意义同。例如:

包含四个语素的四音词,其内部结构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上位层次)在前两个语素与后两个语素之间,这一层都是平等并立的关系。第二层(下位层次)在前两个语素间和后两个语素间,其结构关系比较复杂多样。包含四个语素的四音词也有两种结构形式:

a.(词根+词缀)+(词根+词缀)型。如:

b.(词根+词根)+(词根+词根)型。这一类第二层次内部的意义关系呈以下几种情形。如: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四音词,组成其上位层次的两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并立、互相对称的关系。虽说具有这种结构关系的语言单位,不一定都是四音词,但只要是四音词都应具备这一结构特点,可以把它作为判断某个语言单位是否是四音词的一个标准。

三、一种连带的认识

彝族的族源问题,是彝学研究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中外学者深入大小凉山实地考察研究,围绕这一问题著书立说。而彝族的族源仍众说纷纭。有主张东来说的,认为彝族来自古代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楚将庄侨进军西南时迁来的;有主张西来说的,认为彝族来自西藏或印度,有主张北来说的,认为彝族来自旄牛徼外和居住在大西北的古代氐羌有关;有主张南来说的,则认为现今彝族可能是古夷越人的后裔。近年来在彝族族源研究工作中,又有研究者提出了彝族为西南土著说。民族本是历史范畴,现今彝族由于长期的民族迁徙、融合与分化,就其构成成分而言,可能包括了楚、越、濮、羌等古代民族的一部分。换言之,其构成成分是多元性的。我们在探讨族源问题时,只能是就主体而论,而不能说现今这个彝族共同体就是古代某个民族一脉相承的后裔,更不能不考虑到从猿到人再到民族形成之间的历史间隔和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一味地无限度地把元谋直立人禄丰古猿开远森林古猿与今日的具体民族纠缠在一起。就主体论,今之彝族各支系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就凉山彝族的主体源流而言,笔者趋向于北来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方国瑜先生在《彝族史稿》第一章第二节里作了充分的论证,恕不赘述。古羌人之裔支系繁衍,现今藏缅语族民族都与古羌人有不同程度的渊源关系,分化当以支系而别。就各地彝族的主体源流也应因支系分化而有所差异。然而,史学界有关彝族历史源流的较权威的论述,均以羌→叟→爨(乌蛮)→六祖概之,让人滋生疑窦。对族类共同体进行等级分类问题是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民族学家们对族类等级的层次分类不尽相同,但就总体而言,都划分出了除“民族”这一基本单位之外,还有较高层次的跨民族共同体和较低层次的亚民族单位。确定族类等级层次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民族自我意识。这一特征首先表现在它意识到自身的共同体与其他的不同,是由民族各个要素的总和派生而成的。所以民族自我意识中的本质变化反映着该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各个“临界点”。而民族自我意识的最本质,也是最便于考察的表现形式是内称族名。上面我们在对四音词结构进行分析时意外地获得了一些古代部族、部落的内外称族名,留心斟酌,颇与史志所载的部族、部落名称相似,遂产生如下一些连带的认识:

(一)氐、巴、蜀、濮不是凉山彝族的主体渊源

(二)秦汉时凉山彝族的主体应是古越嶲羌之“夷叟”

(三)晋以后凉山彝族之主体当为越嶲夷叟邛部部落之裔

“《元史·地理志》载罗罗斯宣慰司所领会川路之五州及建昌路之阔、隆、姜三州为绛部也,即仲牟由家族统治区域。故越嶲郡境内,北为落蘭部势力,中为屈部,南为绛部,各成区域。”(《彝族史稿》第152~153页)可见,屈部位于越嶲郡之中心。

《勒俄》所载“屈部”为一人名,当为邛部部落之酋长,以酋长名代部落名则为常事。“屈部”之子为“觉木”,“觉木”之子为“乌乌”。“乌乌”有三子,各居一方。“乌乌格子”为寻好住地,遍游凉山,来到“衣施拔卡”时,喜得三子。长子叫“阿突”,次子叫“阿格”,幺子叫“阿则”)。三兄弟继续寻住地,最后寻到兹兹蒲乌。……三兄弟带着猎犬去狩猎,遇上“神兵神将从此过,蒲合三兄弟,带领百万兵,反去驱赶神仙兵,追至呷洛列劈边,杀死千千数,活捉百百数,三百骏马只用一副笼头套了来,蒲合阿则在此亡,长子阿突是古候,次子阿格是却涅”。现今凉山彝族的主体就是古候、却涅之裔。

史学界对仲牟由是否是“觉木乌乌”(实为父子连名,“觉木”是父,“乌乌”是子),看法不一。马长寿先生《彝族古代史》认为仲牟由与凉山彝族文献中所载的“觉木乌乌”是同一人。方国瑜先生《彝族史稿》则认为两者年代相差大,不应当比附。其实就年代而论,应该说是相当的。《勒俄》所载古候、却涅支系谱系多为六十至七十代之间,而古候、却涅上推三代便是“觉木”时代。方国瑜先生认为从读母吾(仲牟由)之子慕齐齐至安坤应当为六十四代(《彝族史稿》)。两者相差不大。其次,“仲牟由”与“觉木乌乌”都是传说中洪水时期人物。再次,仲牟由一家之始祖最早居于“邛之卤”,到仲牟由时才迁至滇东北地区,与洪水过后,“觉木乌乌”从邛部为找好住地而来到雷波近邻的兹兹蒲乌(当今昭通)的方向同。故“仲牟由”与“觉木乌乌”当为同一个人。那么凉山彝族的主体与“仲牟由”六子的分支又是什么关系呢?

综上所述,凉山彝族的主体渊源当为:

羌→夷叟→越嶲夷叟之邛部→古候、却涅。

[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