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磨调和水磨调

磨调和水磨调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调、磨调和水磨调——水磨调曲调新探王晓阳昆曲又被称作“水磨调”,明代戏曲声律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中说:嘉隆间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从此开始,昆曲又被称为“水磨调”,或者干脆用“水磨调”指代昆曲。不管怎样,磨调作为一种曲调独立存在,当无异议。所谓“调用水磨”,是说魏良辅进行音乐改良时,在昆山腔原始土腔
磨调和水磨调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水调、磨调和水磨调

——水磨调曲调新探

王晓阳

昆曲又被称作“水磨调”,明代戏曲声律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中说:

嘉隆间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挨冷板。……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细密逞妍矣!

这是谈到昆山腔产生时最完备的资料介绍。从此开始,昆曲又被称为“水磨调”,或者干脆用“水磨调”指代昆曲。近代,昆曲为什么被称为“水磨调”,存在两种说法:

说法一:来自“木贼草”之工序:

这种说法出自民国著名曲家俞平伯先生。他在《振飞曲谱·序》里对水磨调的定义做了更具体深入的阐释:

其以“水磨”名者,吴下红木作打磨家具,工序颇繁,最后以木贼草醮水而磨之。故极其细致滑润,俗曰水磨功夫,以作比喻,深得新腔唱法之要。

说法二:来自江南水乡“水磨”:

这种说法出自民间臆断。因昆山腔产生于江南水乡,而在水乡有一种水磨,磨出的米粉绵糯细软,和细腻绵软的昆山腔唱腔类似,所以以“水磨腔”来借代昆山腔。

细推两种说法,各自都有道理。然笔者反复揣测沈宠绥之言语,说魏良辅在改革昆山腔时,摒除昆山腔中的不符合宫调的杂音,另辟蹊径,然后“调用水磨”之句,并且使用“冷板”作拍等句,似乎“调用水磨”指的是魏良辅改革时选用了“水磨”之调的说法。因此笔者推测:“水磨”之意,应该是“水调”和“磨调”的合称。是魏良辅把“水调”和“磨调”的音乐精华提取出来,用在昆山腔改良上,从而创制出一种“流利悠远、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昆山腔音乐。

水调辨析:

有关水调的记载,当出自隋唐,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有这样的记载:

《乐苑》曰:“水调,商调曲也。”旧说:《水调河传》,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怨切。王令言闻而谓其弟子曰:“但有去声而无回韵,帝不返矣。”后竟如其言!按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

这里明白指出:《水调》是商调曲,乃隋炀帝在江都创制。隋唐时代,一套成熟的大曲,一共有十一叠,也就是十一个音乐章节。其中前五个章节是歌唱,有歌词的。后面六个音乐章节称为“破”。没有唱,但是有舞蹈。在《水调河传》这个乐曲中,第五章节的音乐是五个字唱词的,声音最为怨切。也就是说:“水调”诞生时,是一个大曲的形式,也就是完整的一个乐章。它的音乐特征是哀怨悲切。

能够和上述材料互相印证的,是《脞说》中的一段记载:

水调第五遍最殷勤。五言调,声最愁苦。

此“水调”中提到的遍数,和“叠”是同义,反映出来“水调”的表现形式和音乐特征,和上述《乐府诗集》的记载是一致的。

可以断定说:“水调”在唐代已经非常风行。白居易的《杨柳枝二十韵》题注中,有他写的著名的《杨柳枝词八首》,其一云:

《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本为隋代宫词,故诗中称之为“古歌旧曲”;“六幺”、“水调”、“白雪”、“梅花”都是旧曲名,唐时多有翻新,当时非常流行。例如唐代诗人岑参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白居易《琵琶行》有琵琶曲“霓裳”和“六幺”,都能证明:“水调”和“白雪”、“梅花”等曲子,在唐代盛行一时,达到了家歌户唱的普及程度。

《明皇杂录》里有一个关于“水调”歌的歌词记载:

禄山犯顺,议欲迁幸。帝置酒楼上,命作乐,有进“水调”歌者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上问谁为此曲,曰李峤。上曰真才子。不终饮而罢。

这段记载说明,在唐代,由于对旧曲子的不断翻新,“水调”歌已经不局限于“五言”的歌词,著名诗人李峤创作的“水调”歌,就是采用“七言”的歌词。唐明皇听到“水调”歌时,心情悲切,没有等到筵席结束就停止了。

白居易《听水调》诗,也反映了“水调”音乐的悲切特征:

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

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

从上述史料来看:“水调”是一种缠绵悲切,令人动情的音乐。

磨调辨析:

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有这样一段话:

五方言语不一,有中州调、冀州调、古黄州调,有磨调、弦索调,乃东坡所传,偏于楚腔。

魏良辅的意思是:因为各个地方的言语和地方性,形成了不同的曲调。根据地名来命名的,有中州调、冀州调、古黄州调。另外还有磨调和弦索调,据说是苏轼创制并流传下来,音乐特征偏于楚腔。既然磨调和弦索调是苏轼创制的,那么它们应该是产生了后来的“水磨调”之前,早已有之并独立存在的。

魏良辅还说:

北曲与南曲大相悬绝,有磨调、弦索调之分。北力在弦索,宜和歌,义气易粗:南曲在磨调,宜独奏,故气易弱。

魏良辅这里把弦索调和磨调又进行了分别。弦索调用在北曲里,比较粗犷;磨调用在南曲里,比较气弱。

对此,著名戏曲史家周贻白先生在《曲律注释·引言》中认为:中州调、冀州调“或指语调有所不同,故唱来各具韵律”;而磨调、弦索调“则非地域上语音的分别,而是指唱法和伴奏上自具一格”。据笔者看来,曲调命名,或者以产生区域来命名,或者就以曲调自身的特征来命名。弦索本是乐器,弦索调想必是用弦索乐器来伴奏的音乐的代称。磨调可能也如“水调”的命名一样,来源于自身的音乐特征,大约磨调的旋律比较曲折回环,如同水磨连环细致,所以得名。不管怎样,磨调作为一种曲调独立存在,当无异议。

魏良辅《南词引正》里还有一句话,也许可以使我们更明白这一点:

北曲与南曲,大相悬绝,有磨调、弦索调之分。……北力在弦索,宜和歌,故气易粗。南力在磨调,宜独奏,顾气易弱。近有弦索唱入磨调,又有南曲配入弦索,诚为方底圆盖,亦以坐中无周郎耳。

魏良辅说:近来有人在弦索调中唱入磨调,又在南曲中唱入了弦索,也就是把风格不同的音乐揉在一起,实在是不相配。从这里可以推断:磨调应当是适用于南曲,风格比较委婉的音乐曲调。

既然我们对“水调”和“磨调”进行了辨析,我们认为:“水调”是一种哀怨缠绵、凄清优美的音乐曲调,源于隋朝炀帝;“磨调”是一种纡徐回环、一折三叹的柔婉曲调,源于苏轼。这两种音乐特征,都在昆曲音乐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所谓“调用水磨”,是说魏良辅进行音乐改良时,在昆山腔原始土腔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了“水调”和“磨调”的音乐特征,从而创制了一种“清新委婉、曲折悠远”的“昆山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昆曲又被称作“水磨调”或者“水磨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