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独具特色的宁夏回族建筑

独具特色的宁夏回族建筑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独具特色的宁夏回族建筑魏 瑾 母少娟建筑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缩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民族建筑包含着这个民族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深层文化意识。因此,宁夏回族建筑本身就是集地方性、文化性和历史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本文将以清真寺、拱北、民居三种代表性的回族建筑类别为对象来讨论宁夏回族建筑的特点。
独具特色的宁夏回族建筑_文博耕耘录

独具特色的宁夏回族建筑

魏 瑾 母少娟

建筑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缩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民族建筑包含着这个民族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深层文化意识。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长期的交融和完美的统一,两种文明互相的借鉴和糅合造就了宁夏回族建筑独特的魅力。因此,宁夏回族建筑本身就是集地方性、文化性和历史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本文将以清真寺、拱北、民居三种代表性的回族建筑类别为对象来讨论宁夏回族建筑的特点。

一、清真寺

宁夏回族建筑中之外观最富变化、设计手法最奇巧者当是清真寺建筑。这些清真寺建筑奇想纵横,庄重而富变化,雄健而不失雅致。

(一)清真寺的来源及职能

清真寺唐宋时期称礼拜堂,元时始称“寺”。元咸王赛典赤·瞻思丁奉赦修陕西长安寺,奏请皇帝赐名“清真”,从此清真寺成了中国内地回族礼拜寺的通称。

清真寺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宗教活动中心。信教人员每日五次的礼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的会礼,都到清真寺举行。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出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第二,宣教中心。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礼”时发表宣教演说后,清真寺就成为宣教的场所。此后在每周“聚礼”日和每年两次“会礼”中,通过“呼图白”(讲演方式)宣教成为定制。第三,宗教教育中心。在伍麦叶王朝时期,各地清真寺开始附设学校,教读《古兰经》。阿拔斯王朝时期,许多著名清真寺同时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学所在地,如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维因大学等。第四,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平日礼拜及每周聚礼和每年会礼时,穆斯林互致色兰,互相问候,使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用。

(二)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及形式

宁夏现有大小清真寺3500多座,凡有回族聚居的县镇乡村都有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宁夏的清真寺除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各项原则外,还大量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手法或阿拉伯建筑风格,形成了亦古亦今、亦中亦阿的多样风格,充分展示了汉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宁夏清真寺一大民族特色。

宁夏的清真寺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宫殿式、阿拉伯式和中阿结合式三类。

(1)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这类清真寺一般采用四合院布局,使用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通常由前卷棚、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殿顶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的大殿。古朴大方,雄伟庄严。如同心清真大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和银川中寺。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于同心县旧城。这是一座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木刻砖雕装饰艺术融为一体的建筑。该寺是明初在一座元代喇嘛寺院的基址上改建而成。明万历年间(1513~1619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曾数次重修扩建。寺门面西,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9米的仿木青砖照壁。照壁西墙面砖雕汉字“同心清真大寺”,东墙面中心砖雕《月藏松柏图》,两边刻有“万物偏生沾主泽,群迷普渡显圣恩”的对联。入门登石砌阶梯达邦克楼台座。二层楼阁式邦克楼,四角攒尖顶,顶上葫芦形宝瓶上立有一轮弯月。北侧入门可进入大院,礼拜大殿面东,由一卷棚二脊歇山顶建筑勾连而成,面阔无间,进深9间,内有20余根圆木柱支撑梁架,木板铺地。整个建筑立于一座7米之高的台基之上,外观气势宏大,壮观肃穆。

纳家户清真寺是宁夏境内知名古寺之一,该寺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距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该寺占地面积约有12亩。整座建筑呈中国传统四合院形式,寺门前有照壁一座,寺门楼为砖拱过洞式。面阔5间,上部的壁面是一组仿木结构的挑檐,横向的栏额、斗拱,纵向的荷花柱,还有反映伊斯兰风格的精美砖雕。门楼上部正中为高21米的三层歇山顶式邦克楼,两侧陪立阿拉伯式二层四角攒尖顶望月楼。进入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传统殿宇式木结构建筑形式的礼拜大殿,殿顶卷棚为歇山勾连搭式,由4个间歇山脊和3个卷棚拱交错相连而成。从远处侧观殿顶,栉次邻比,错落有致,十分壮观。大殿阔7间20米,进深暗9间,明12间43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宽敞宏大,可供近千人同时礼拜。殿内明柱林立,殿前及两侧廊柱环绕,共有48根之多,前廊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以各种形态雕刻花纹装饰,甚是精致。殿前两侧南北各有厢房9间,分别为教长室、讲经堂、满拉宿舍和接待室等。沐浴室共7间建在南厢房后,不影响整个寺院的对称和协调。全寺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汉式建筑寺院。

以上两座清真寺,皆为中国传统殿宇式建筑风格。这种规模和风格的清真寺现在宁夏并不多见。因此,这两座古寺不但是作为宗教圣地被穆斯林群众膜拜,同时也作为旅游佳地供各地游客参观。

(2)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这类清真寺的特点是:第一,不使用大木脊的中国传统庙宇式而是仿阿拉伯式样,大殿为正方形,顶上设置一组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四个小穹顶,各居殿顶一角,簇拥着中间一个巨大穹顶。大穹顶上有一弯新月挺向蓝天;第二,平面布置上不再使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而是采用集中式构图;第三,殿堂一般都很淡雅,素洁,雕塑和彩画不多。这方面的典型是银川南关清真大寺。

银川南关大寺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在银川城外,1915年迁入城内现址并重修。原建筑为中国古典式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但在“文革”中被拆毁,现在的南关大寺是1980年重建的。该寺主体建筑采用阿拉伯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整座建筑分上下两层,底层是男女沐浴室、小礼拜堂、阿訇住室等;上层为礼拜大殿,殿前有水磨石月台围绕,月台与正殿之间有一道汉白玉贴面的双心圆券柱廊。大殿呈正方形,长宽各21米。殿内白漆涂壁,地板上铺着洁净的地毯。大殿中间有四根高大的方柱,支撑顶部的大穹顶部的大穹顶,汉白玉做底柱。草绿色瓷砖贴面。大殿外顶是一组宏厚饱满的绿色穹顶,中间的大穹顶直径达9.5米。四角的小穹顶彼此呼应,环拱大顶。5顶上面均置宝瓶装饰,大顶并置一弯新月,距地22米。大寺南北两侧各矗立一座阿拉伯式样的邦克楼,与大殿组成较完整的建筑群。该寺色彩处理亦十分和谐。底层全灰色,加强了上层的核心位置,上层墙体全绿色,与汉白玉主券对比分明,色调典雅明快,具有浓郁的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特色。寺院内松柏苍翠,绿树成荫,梅花形大喷水池,水柱飞天。并有长廊与北厢房相连,形同中国园林的典廊丹槛,肃穆而雅致,已成为银川的一大景观。

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在宁夏较多,均为1979年以后所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组穹顶,或一大四小,或一大两小,或只有一个大穹顶。另外,这类清真寺一般比较注意整体色彩的运用,外部装饰以白色和绿色为主,大殿内饰以白色为主,布置淡雅素洁,不饰彩绘或雕刻。整个建筑平面布局采用集中式构图,强调垂直曲线。邦克楼多为六角形三层圆顶式,大都与整座建筑浑然一体。

(3)中阿式清真寺建筑。这类清真寺多为一些中小型清真寺。充分融合中国殿堂式建筑风格和阿拉伯的建筑装饰风格,在突出宗教氛围的同时,又着重经济实用。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调,突出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特点的装饰效果。

银川西关清真寺始建于1687年,后经多次毁坏与重修,现在的清真寺系1995年再度修建,布局紧凑,结构新颖。共有建筑物3座,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南北两侧为会客厅、阿訇和满拉学习生活用房。礼拜大殿坐西朝东,面积410平方米。大殿顶部为圆形穹顶结构,直径为9米,侧后还有两个小的穹顶作为衬托。大殿前两侧各矗立六角形邦克楼一座,高度均为28米,楼内有旋转形楼梯,可登高唤礼。邦克楼中部为八角攒尖形,开天窗呈阁楼形式。邦克楼上部顶尖处又串接3个圆球,高托合金银月,具有浓重的阿拉伯—伊斯兰风格。

二、拱北

金宜久先生主编的《伊斯兰教词典》中对“拱北”一词的解释是:阿拉伯文Qubbat的音译,原意“圆房顶建筑”。盛行于阿拉伯的一种建筑形式。在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中,指门宦教主墓地或教主修道处。受教徒崇拜,甚至认为可代替朝谒麦加,从而成为门宦的活动中心,亦系各门宦支派的具体标志。

拱北的形制有阿拉伯风格和中国传统风格两种类型。阿拉伯风格拱北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阿拉伯传统建筑形制,方形建筑覆以圆顶,无复杂装饰,简单、朴素;中国传统风格的拱北在建筑群布局上以及砖木结构的殿、堂、厅等建筑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庭院式传统建筑风格,以墓庐为中心的净院礼拜殿、墓庐、牌楼、照壁等主体建筑呈东西向中轴线排列,客厅、住房、沐浴房等另院布局。宁夏现有60多处拱北建筑,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拱北多为六角形、八角形重檐塔楼,雕梁画栋,底层墙壁为砖雕图案,镌刻有《古兰经》经文和植物花卉。现举几处较大的拱北加以说明。

1.海原九彩坪拱北。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1920年始建,以后陆续扩建和修建。正门面东,五脊牌楼式砖砌建筑,里外墙面斗拱飞檐,脊饰绿琉璃瓦,两边开拱形券门。入门为前院,灰砖铺地。二道门辟三卷门,中门砖雕长方形匾额“体道无息”,拱形卷门前地面置一长方形巨型石雕阴阳双鱼图》,鱼形似道教太极图案。木构架大殿三开间,廊柱间有木雕尖拱形透雕花饰,旁有侧殿三间。殿西墙中间开门,连接六边形盔顶建筑八卦亭。进北门入后院,后院置墓庐和后照壁。三进院落,装饰华美,砖雕尤为精细。

2.固原二十里铺拱北。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修建。拱北建筑群依山而建,逐渐上升。进西侧门为门厅院落,院落南墙正中为一牌楼式大门,砖砌三脊券拱形门,券门透雕葡萄、花草、门楣砖雕装饰豪华,砖砌雕花栏杆栏板华丽夺目。进牌楼门逐级而上为殿院,砖砌阁楼式大门,斗拱飞檐,墨绿色琉璃瓦置顶,正脊宝葫芦中高竖一轮金色弯月。砖雕门柱,门联、匾额精美,庄严肃穆。进殿院门,坐北面南为拱北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南、西三面廊柱环绕,各柱间有木雕门罩,角梁斗拱层层出跳,向上翘起。北墙居中有门连通八卦亭,八卦亭内置先贤石墓,厅顶六级盔顶,外墙面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和花草图案砖雕装饰。

宁夏的拱北,既是教众纪念门宦教主、先贤的拜谒之地,又是办道宣教、管理教坊、行教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这些拱北的教务,一般由墓主的继承人或亲属主持管理,还设有拱北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接待教民、组织宗教活动、维护和修葺陵墓。拱北同清真寺一样,突出反映了宁夏回族穆斯林在宗教、历史、教育、民俗、建筑等方面的丰厚文化内涵。

三、民居

宁夏回族的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黄土建筑——窑洞式;另一类是砖石木结构住房。

1.窑洞。此种民居,多分布在宁夏南部山区一带,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居住类型。人们利用黄土直立性强、易挖培成型的自然特点,加以人工改造,使之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窑洞。窑洞在建造过程中,用水量极少,也不像建造其他房屋时需要大量的木材、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很适合在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缺少砖瓦、木材的地方营造居住,同时,由于窑洞还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深受人们喜爱。窑洞的样式为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则窑洞可挖得大些,土质松软沙化则要瓦挖得小些。土质好的窑洞一般深为十二米左右,宽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洞口多用土坯、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回族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使用。窑外上侧喜欢挖一个高二米、深四米、宽二米的窑洞,回民俗称“高窑子”或“高楼子”。高窑一般均为回族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

2.砖石木结构住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居住形式在回族群众中越来越普遍,无论是宁夏南部还是中北部,这种居住类型已成为回族居住方式中的主流。砖石木结构住房以平房居多,平房的屋顶形式有平顶、一面坡式、两面坡式。坡式因挂瓦,因而又被称为瓦房。

宁夏回族的房子讲究工艺和装潢,颇具民族特色。如同心县有些回民盖小高楼式的房子,门窗全是拱形,大门楼采用绿色的大圆顶式,显得典雅肃穆,格外别致。室内装饰也别具特色。一般回民家庭的西墙上都悬挂阿文中堂和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工艺制镜以及克尔白挂图等。挂历一般都是伊斯兰教历和公历对照的,图案多为著名清真寺或天房、花草等,既便于查阅回族传统节日和伊斯兰教宗教节日,又具有欣赏价值。

回族是一个既能保持民族优良传统而又勇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因此她的建筑特征也是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清真寺、拱北和民居等体现了回族建筑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同时,宁夏的回族建筑及其使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地方色彩,体现了宁夏这片热土滋养下的回族人民创造的特有文化。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宁夏的回族建筑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这反映了时代的发展所推动的一个民族的发展。我们在接受并应用这些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和研究回族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