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格式塔理论是在心理学发展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理论。主要著作有《创造性思维》、《格式塔心理学源考》、《对抗:心理学与当今的问题》、《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等。图4-7 韦特默在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之前,传统的心理学在方法上是以分析为主的。站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立场,苛勒批评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认为桑代克的实验是人为的,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隐藏起来,只允许动物进行盲目的、试误的行为。
格式塔理论_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

第三节 格式塔理论

与美国兴起行为主义差不多同时,在德国也出现了一股心理学运动,他们反对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思维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格式或形状,这种整体、格式或形状即德文的“Gestalt”一词,音译为“格式塔”,意译为“完形”,因此他们的流派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称完形心理学。格式塔理论(Gestaltism)是在心理学发展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诞生在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和他的助手苛勒(Wolfgang Köhler,1887—1967)、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img54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带领助手兼被试考夫卡、苛勒从事似动现象实验,据此提出格式塔主义的观点,倡导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1933年因遭到纳粹迫害而逃至美国。主要著作有《创造性思维》、《格式塔心理学源考》、《对抗:心理学与当今的问题》、《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等。

图4-7 韦特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

在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之前,传统的心理学在方法上是以分析为主的。许多心理学家把经验、心理、行为分析为元素,以为了解了研究对象的组成元素,也就了解了研究对象。格式塔心理学批判这种方法,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不能由感觉元素的集合或者仅仅是各部分的总和来解释,知觉可以比感官了解更多的东西。

韦特默说:“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公式可以这样表达:有些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别元素的行为决定的,但是部分过程本身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决定的。确定这种整体的性质就是格式塔理论所期望的。……格式塔理论应从事具体研究;它不只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方法;不仅是关于一种结果的理论,而且是一种有助于进一步发现的手段。这就是说它不仅仅在于提出一个或者更多的问题,而且在于力图看出科学中实际上在发生什么变化。”(10)

格式塔心理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整体性,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彼此独立的元素的集合。二是描述现象,主张心理学要描述现象而不是分割现象去追求它的结构。(11)

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些基本理念,打破了当时过分强调分析的心理学研究的沉闷局面,启发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二、知觉结构原则

韦特默在1923年提出了知觉结构原则:人在知觉事物时,是采用直接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下面是几个知觉组织原则:

(一)邻近性

在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的各部分倾向于一起被感知。图4-8被知觉为三列由圆圈组成的队形,而不是一个大的集合体。

(二)类似性

类似的各部分倾向于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图4-9被知觉为一行圆圈和一行菱形相间,知觉到的是横行而不是纵列的队形。

img55

图4-8 知觉的邻近性

img56

图4-9 知觉的类似性

(三)封闭性

人的知觉对不完满的图形有一种使其完满的倾向,即填补缺口的倾向。图4-10中的不完满的图形,人们也会直觉为三个方形。

img57

图4-10 知觉的封闭性

三、顿悟学习与创造性思维

苛勒曾经以黑猩猩为对象研究动物解决问题的行为,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

在一个实验里,把一只猩猩关在屋子里,在屋顶上挂着一串香蕉,地上放着几只大小不同的箱子。猩猩站起来、跳起来或者站在一只箱子上都够不着香蕉。经过多次失败后,猩猩悟出了把几只箱子叠起来,然后站上去把香蕉取下来。

在另一个实验里,把一只猩猩关在笼子里,笼子里放着几根竹竿,笼子外面放着香蕉,猩猩在笼子里用任何一根竹竿都够不到香蕉。猩猩开始试图用竹竿取香蕉,几次都失败了。后来猩猩玩弄竹竿时,碰巧发现手上的两根竹竿能够接在一起,这时猩猩猛然转过身来,用接长的竹竿去取香蕉。下一次在同样的情境中猩猩不再进行无效的尝试,直接把竹竿接起来去取香蕉。

苛勒根据他的实验,提出了顿悟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不是盲目试误的渐进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结果。顿悟不是对个别刺激物产生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格式塔)的理解。

韦特默把格式塔的学习原理应用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指出不仅学生必须把情境看作一个整体,教师也必须使情境作为整体呈现出来。问题的细节方面只应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解决问题应该从整个问题向各个部分的方向进行,而不是相反。他认为,盲目的重复很少有创造性。一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原则,那么这种原则就很容易迁移到其他的情境。

四、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价

格式塔心理学提倡从整体来把握心理活动,对于当时盛行的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把心理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心理学思潮,给予了强烈的震动,促使人们开始以多角度、比较全面的方式来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站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立场,苛勒批评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认为桑代克的实验是人为的,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隐藏起来,只允许动物进行盲目的、试误的行为。指出了试误学习理论的局限性,是有道理的。但是,试误和顿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试误是一种分析性的对新经验的获得,顿悟是综合性的对以往经验的运用。(12)在低等动物中,试误是基本的行为;而顿悟则更多地出现在高等动物身上。不考虑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片面地夸大试误或顿悟的意义,都是不妥当的。

五、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也叫完形疗法,是德国精神病学家皮尔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1893—1970)与妻子劳拉・皮尔斯(Laura Posner Perls,1905—1990)以格式塔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于20世纪40年代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

img58

德国精神病学家。1921年,他获得柏林大学精神病学的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他建立了南非精神分析研究所,又于1952年同古德曼(Paul Goodman)和妻子劳拉一起在美国创建了纽约格式塔治疗研究所。皮尔斯于1947年出版了《自我、饥饿与攻击》一书,标志着格式塔疗法的诞生。

图4-11 皮尔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1893—1970)

(一)格式塔疗法的主要观点

1.完形

格式塔疗法最基本的观点是“完形”,即强调用整体的观点来看人和事物,强烈反对把人的功能和生活进行元素分解的做法。皮尔斯指出,每个人都期望过上一种整合的、高效率的生活,人们总是努力将自己各部分的生活协调、整合成一个健康的、有机的整体。他认为,人类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把自己的经验和行为分割得支离破碎,以致出现了很多矛盾、冲突和痛苦。因此格式塔疗法的重要目标,就是使来访者达到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协调,对自己心理疾病产生觉察、体会和醒悟,了解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通过调整自己的认识达到自我治疗。皮尔斯主张,凡事应从较宽广的角度去知觉、去思考,问题的意义才能明白,需求才会获得满足。人的一生成长就是形成完形之后又破坏它,破坏之后又形成新的完形的过程。格式塔疗法就是帮助当事人进行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整合,建立适当的完形。

2.人格

格式塔疗法的前提,是个体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格式塔疗法强调接纳真实的自我,不受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断、曲解所操纵,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觉的为基础来表现自我。皮尔斯提出个体的人格分成两部分:胜利者(topdog)和失败者(underdog)。前者以“应该”、“必须”的方式对个体进行操纵与摆布,类似精神分析学派中“超我”的概念;而后者以“我想”、“我希望”表达个体的内在愿望,类似精神分析学派中的“本我”。由于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在不断试图夺取控制权,这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便对人造成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上的折磨。因此,格式塔疗法就是要帮助当事人认识这两个不协调部分的存在,解决内在冲突,以求达到心理安宁。

3.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以及对世界“是什么”有所意识,并感受到自己当前的存在,如感觉到自己的思考、动作、身体姿势等。皮尔斯认为,自我觉察包括三个区域:一是内部区域,指个体对身体的感觉,如痛、疼、痒、热等;二是外部区域,指个体对外在世界的觉察,通过感觉与外界接触;三是中间区域,指个体对心理活动的觉察,如幻想、分析、思考、推理等。格式塔疗法认为,如果个人借助自我觉察可以觉察到自身或在其之外发生的事情,那么他就有能力进行自我调整,心理治疗就是为支持和恢复察觉能力提供环境条件与机会。

4.重视现在

皮尔斯认为,除了现在,其他一切都不存在,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疗法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的重要性,留恋过去或幻想将来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然而,格式塔疗法并非不重视过去,而是认为,过去和将来都与现在有关,当过去或将来对当事人现在的态度或行为有重要影响时,就要尽可能地把它带到现在的体会里来,要求当事人在此时此刻再次体验过去经验过的情感,再度体验当初受到的伤害,从心理上释放该伤害,从而进行心理治疗。

5.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是指那些未表达出来的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等情感,虽然这些情感没有在意识中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在潜意识中徘徊,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影响了人的心情和心理状态。未完成事件会一直持续存在,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完形疗法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充分表达以前从未直接表达的情感,完成对未完成事件的体验,以此解决当事人的心理困扰。

6.对话关系与非言语的交流

皮尔斯主张,治疗者应当全身心地参与、投入、理解和体验当事人的经验世界,以真实的自我与当事人接触,应当在治疗者和当事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表4-3),使当事人更好地与环境互动。在治疗者和当事人之间建立起良好对话关系的同时,还应当重视非言语的交流。皮尔斯认为,语言的意识性高,容易撒谎或词不达意,而身体语言大多是潜意识的,潜意识比意识更诚实。因此,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动作、声调、韵律等,才更能表现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表4-3 良好的对话关系

img59

(二)对格式塔疗法的评价

格式塔疗法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重视人的整体感受、整体经验在人的心理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过去经验对现在的影响,意识到解决心理问题必须要做整体解决,这种对待心理问题的整体观点,是一种比较辩证的、系统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有效的。因此,格式塔疗法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提出后,曾风行一时。

对心理咨询师来说,他所面对的当事人表现于现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皆形成于过去。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不仅要解决其现时的问题,更要解决问题的根源。格式塔疗法的“重视现在”、“未完成事件”的观点,为解决某些心理问题的根源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在实践中有较好的效果。

格式塔疗法运用活泼的方式,把过去带进现在,然后再处理这些过去的问题。引导当事人自己发现问题,协助当事人自己解决问题,尽量调动和发挥当事人的主动性,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皮尔斯式格式塔疗法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它过分依赖技术和过度对抗,过分强调情感因素等,忽视了理性、思想等因素的作用。此外,对格式塔疗法的技术也有质疑,如过去的“未完成事件”现在是否能够完成,一种完形在形成后是否会进而产生新的完形,都是不能确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