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化的类型及内容有哪些

社会化的类型及内容有哪些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化的类型一般根据社会化的对象、时间、内容、过程、目的的不同,把社会化分为五种类型。主要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新形势提出的社会角色要求,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与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并逐步把这种文化及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文化与人生观。在角色社会化方面,性别角色社会化尤为值得关注。
社会化的类型及内容_社会学基础

社会化的类型

一般根据社会化的对象、时间、内容、过程、目的的不同,把社会化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有的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经历的,如初始社会化;有的是只有部分社会成员才能经历,如再社会化。

1.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初期的社会化,主要是针对婴幼儿及儿童进行的以传授基本生活技能、培养语言和认知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良好道德等为主的活动过程。初始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而且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阶段,因此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社会化的效果。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都是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的以传授大量文化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培育自身素养、行为规范及价值标准等为主的活动过程。预期社会化为人们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做了大量的准备,如中职生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因此,预期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个人今后的生活成功与否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又称发展社会化,它是在基本社会化(包括初始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基础之上进行的。主要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新形势提出的社会角色要求,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如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政府官员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以适应社会对政府官员提出的新要求。

4.逆向社会化 现代社会学一致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有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有晚辈向长辈传授先进理念的过程,这种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的社会化就是逆向社会化。随着时代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长辈跟不上时代发展,于是长辈要向掌握了新知识的晚辈学习。比如电脑知识的应用与更新,新的科学知识、健康营养知识等,长辈都需要向晚辈学习。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先前的社会化失败或者被放弃,然后重新学习新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的过程。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两者并不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来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注重人的完善,表现形式一般比较平和、循序渐进;而再社会化则是扬弃原有的社会化结果,开始新的社会化,它需要与旧有的观念、生活方式彻底割裂,注重人的改造,表现形式比较强烈。

再社会化有两种类型:主动再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主动再社会化,指当事者为适应新生活而主动再学习的过程,如下岗工人再就业前的培训、出国前学习外语及学习异地的文化等;被动再社会化,也称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其对象主要是那些出现了越轨行为、危害他人利益并且给社会造成危害的违法犯罪者。这种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往往要依靠特殊的机构如监狱、教养所等来实行,迫使违法犯罪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发生彻底地改变。

(二)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涉及到人的一生,其内容非常丰富,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基本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人出生时没有任何知识,而且在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无法自理,为了生存和发展,个体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在学习的前期就必须首先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通过几年时间个人要掌握吃饭、穿衣、行走等基本动作技巧,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懂得基本的道德、礼仪以及进行必备的科技文化等知识的学习和贮备。因此,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人的基础。

2.谋生技能的社会化 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不但是一个消费者,更是一个生产者;不但要通过生产自食其力,还要帮助家庭成员中非生产者生存发展,因此,人必须具备谋生的技能。这种谋生的技能在现代社会一般表现为文化科技技能和职业技能,而这两方面的技能必须通过学校学习和职业培训等途径逐渐获得。所以,个人只有通过谋生技能社会化才能生存和发展。

3.价值观培养与文化传承的社会化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个人必然要先学习所在社会的文化,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才能适应所在社会的生活,而传递这种社会文化是社会化的一项基本内容。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作为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及立场,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十分重视对其成员价值观的培养,都期望培养成员对自己社会群体中占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并希望通过社会化使自己的主导价值观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与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并逐步把这种文化及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文化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文化传承的社会化是人社会化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的一环,有时需要人一生努力去实现,但一旦人们接受并内化某种文化和价值观,就会产生一种顽强的定势,并很难改变。正因为如此,社会成员价值观社会化的程度,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4.行为规范与道德修养的社会化 行为规范是一定群体或社会中的成员必须履行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与道德修养社会化就是通过社会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社会舆论以及强制性的手段,使社会规范及社会道德标准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内化为一种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自己行为的过程。一个人出生以后,总会被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规范训练和影响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经验的丰富,个人就会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形成了个人的一些习惯、做法,以保持自己和社会的一致性。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规范的社会化,即人的行为要符合法律制度、纪律规范等;二是道德规范的社会化,即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职业规范、风俗习惯等。前者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后者则往往是人们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自觉起作用的,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5.角色社会化 它包括社会角色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并按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做事。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化成功与否,主要是看他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否成功。在角色社会化方面,性别角色社会化尤为值得关注。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于男女两性在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培养的过程。男性、女性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并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经过长期社会化而形成的。如在服饰打扮上,社会习惯上比较认同女生留长发、穿裙子,可是如果哪个男生经常留着披肩长发、穿着裙子上街,恐怕就不太容易被人接受,虽然这样做并不违法,也谈不上不道德,可总让人感觉很别扭,这就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

上述几个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共同塑造着社会人,成为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