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权力的重新构念化

对权力的重新构念化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动的发生,A与B的相互依赖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权力差异的大小及方向也会发生改变。从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来看,基于“互依”产生的权力大小转化情形恰恰符合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即阴阳转换思维。我们认为,依据中庸思维及权力的新构念,权力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必然不同于西方社会认知研究。
对权力的重新构念化_问责条件下的权力效应研究

尽管西方学者对权力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人都在广义上认可“权力指一个人在即使遇到抵抗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意愿的概率”这一经典定义(Weber,1947)。在他们看来,不管权力的来源是什么(French & Raven,1959),权力的本质都是一种不对称的控制,即权力大的人通过提供或不提供资源控制权力小的人(Fiske,1993)。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西方研究者对权力有了新的认识。Galinsky等人(2003)把权力看作一种心理状态,认为任何时候对权力的启动都可以激活与权力有关的概念和行为倾向。然而,①他们使用启动方法对权力进行操控时,其启动的内容仍然是权力的控制含义,例如,研究者惯用的做法是让处在权力大的实验组的被试回忆自己控制他人的情境,然后用一段话将该情境描写下来(Galinsky,et al.,2003)。②使用启动方法操控权力之后,让被试单独对一些无关的认知任务和刺激进行反应,这样做的结果是将个体的行为与社会环境隔绝,剥离了行为的社会意义。如此,西方学者通过大量的社会认知研究发现,权力产生的心理与行为结果是:作为‘独立’和‘自由’体现的权力,对权力大的人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对权力小的人具有消极作用。

实际上,权力不是个体的概念,而是人际的概念,并且在本源上是一个结构变量。权力只能存在于不同权力的个体之间,有人权力大,必然意味着有人权力小。经典的权力相互依赖理论(power-dependence theory)即把权力看作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征,认为权力存在于相互依赖的人(群体)与人(群体)之间的关系当中(Emerson,1962)。假定有互动关系的两人——A和B,那么A对B的权力大小等于B对A依赖程度的大小,B对A越依赖,A对B的权力就越大。不过,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动的发生,A与B的相互依赖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权力差异的大小及方向也会发生改变。最近,Keltner等人(2008)特别强调了权力的“互依”性,认为权力大者的行为一旦不能为集体生存和利益服务,权力小者就有可能联合起来推翻权力大者,这种推翻可能性的存在赋予了权力以“责任”含义,权力大的人必须为他人和群体的利益考虑。

从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来看,基于“互依”产生的权力大小转化情形恰恰符合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即阴阳转换思维。结合中庸思维,我们可以对权力重新构念化:权力是群体赋予某一成员(角色)使其凭之便于为集体利益服务的一种暂时的资源使用及分配的代理人资格。权力的这一新构念有三重含义:①权力是群体赋予某一成员的资格,而不是个体固有的属性和特征。②权力是用来为他人和集体利益服务的,集体利益的实现是权力大的人获得自我利益的前提。③权力是一种暂时资格,如果权力大的人不能合格的履行职责,为集体利益服务,那么,其资格将会被取消。因此,权力主要不是对他人的控制和个体独立的自由,更主要是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我们认为,依据中庸思维及权力的新构念,权力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必然不同于西方社会认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