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儒认识论范畴

回儒认识论范畴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9]二、知认、见认、续认“知认”、“见认”和“续认”是回儒吸收苏非神秘学说知识论的有关理论[70],结合自己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体悟构建出的认识论范畴。

回儒认识论范畴

总体上讲,回儒的认识论建立在以真主为中心来认识和看待世界,即世界是全知、全能、全善的真主创造和显化的,真主创造世界有自己的意图或目的,即“真主造物本以为人,真主造人本以认主”,人应该通过个人的修行和对先天和后天万事万物的认识来体认真主的实在和全能。在认识论范畴的建构上,回儒不管是对“体一”、“知认”、“见认”、“续认”范畴的建构,还是对“格物致知”范畴的阐述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内容展开的。其中,“体一”、“知认”、“见认”、“续认”范畴是以苏非神秘主义为基础,结合自身对苏非神秘主义的认识,并结合汉语语境创建出的新范畴。而“格物致知”范畴是对宋明理学范畴的吸收和改造。

一、体一

“体一”是回儒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回儒的视域中,由“真一”显化出“数一”,由“数一”显化出宇宙万有,“数一”显化出宇宙万有后,“真一”的显化尚未完成,“数一”还需要通过“体一”来返回“真一”,这样“先天来降,后天复升”的使命才能够完成。“体一”有如下几层含义:一是“体一”是人所独有的认识能力。王岱舆说:“所谓体认之一者,人品。”[65]如前所述,在“数一”显化的宇宙万有中,即有“灵觉”的人神鸟兽,也有无“灵觉”的天地日月、草木金石等物质的存在。在这些宇宙万有中,其他存在物都没有认识能力,唯独人具有体认或认识精神或物质的能力。从伊斯兰教信仰的角度来讲的话,真主赋予人具有体认的能力,目的是通过对宇宙万有的体认来体认真主的存在。也就是说,真主显化天地日月、草木金石等物质性的存在的意图“本以为人”,而真主显化人的目的“本为认主”。马注说:“真主谕云:‘我不造化一物便罢,第造一物,本以为人。不造化人则已,但造化人,本为认我’”[66];二是人是真主“大用”的知能调用气、土、水、火四种元素的精华凝聚而成,人集精神与物质为一体,人的心灵可以感悟、直觉和沉思,人具备了认识天地日月等有形存在物、人自身以及进而认识真主的能力。王岱舆说:“所谓体认之一者,人品……因彼形神兼备,至高至下,无不覆载,实万汇之至全”[67];三是人不但可以体认“真一之妙”,而且还可以体认“无极之理”和“太极之用”。具体的讲,人能够体认真主以及由真主显化的“共相”和个别事物。王岱舆说:“所谓体认之一者,人品……先天首命为之真性,体真一之妙;后天身命为之本性,体无极之理;阴阳合一谓之形质,体太极之用”[68];四是人的体认程序为,先通过自己的感悟、直觉等认识能力体认“数一”及其显化物,再通过“数一”来体认“真一”。王岱舆说:“所谓体认之一者,人品,……视听闻言,行止取授,通身百骸,莫不听此一性,故以当体之一,方可证数本之一,然后依此数一,始可证单另之一。”[69]

二、知认、见认、续认(www.guayunfan.com)“知认”、“见认”和“续认”是回儒吸收苏非神秘学说知识论的有关理论[70],结合自己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体悟构建出的认识论范畴。“知认”、“见认”和“续认”是“数一”的三个品性,这三个品性也是信徒体认真主的三个阶段。

“知认”是体认真主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有如下几层含义:一是“知认”是通过对经训典籍的学习体悟、古今圣贤作为的仿效,以后天学习和仿效的途径来感知和体悟真主。王岱舆说:“所谓知认者,仿效圣贤之参证,推详正教之真经,譬之睹物思情,故此由诸缘而体认真主。”[71]从苏非神秘主义功修角度讲,这一阶段属于“身体”和“遵经守法”的功修阶段,这一阶段对真主的体认还处于“知其所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一阶段对真主的体认还处于表层,还未真正触及真主的本质。刘智说:“以身体而体夫真一者,其功在于遵循。遵循者,知其所当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此一品者,知其名矣,未知其实”[72];二是由于真主“独一无偶”、“执一含万”,真主是独一和单一的,千变万化和千姿百态的宇宙万有都是受造物,皆出自真主的自显和外显,真主是真实的存在,宇宙万有是虚幻的存在。现实世界的人不应被虚幻的宇宙万有的假象所迷惑,应该通过对多样性宇宙万有的认识来认识它的统一性,即统一于真主,进而体认真主的独一与实有。王岱舆说:“若天高地厚……日月往来,星辰旋转,四时更替,昼夜卷舒……草木香颜,水中鳞介……品类各异,刚柔不等……无不至当……似此至妙安排,除斯真主孰能再造?”[73];三是“知认”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获得伊斯兰教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获得坚定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和虔诚,从而达到“知而不惑”、“信而不疑”,对真主有一个明白无误的认识。王岱舆说:“学而后能知,知而后能信,信而后能诚,诚而后能忠,忠固不二,然非有所见,其实无微疑。但以定立不迁,可证为其真知而不惑也。”[74]

“见认”是体悟和精神功修的第二阶段,有如下几层含义:一是“见认”已不再停留于“知认”对经典的学习和对圣贤的效法,“见认”是对一切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超越,是功修者亲自经历的一种神秘直觉体验。此时,功修者超越一切世俗物欲的诱惑和现世的一切污染,忽然惊悟到了常人无法获得的感悟,心灵开始获得净化,意转心回,真正体悟到了现世皆来自于真主。王岱舆说:“所谓见认者,超脱诸缘,亲自经历,由己身而体认真主。……忽然惊悟,意转心回,始辨新生原有,主仆分明,盖不由己”[75];二是从“弃形归真”的角度讲,“见认”还处于“始及”阶段或者“解悟”阶段,“弃形归真”的感觉已经开始显现,但还未达到完全的合一或契合。王岱舆说:“兹乃自二得一,妙明虽显,未及契合。……到此田地,始及作为之动静。”[76]刘智说:“以心体而体夫真一者,其功在于解悟。……此一品者,见其分矣,未见其合。”[77]也就是说,“见认”阶段还处于“有己”和“忘我”的过渡境界,就像醉酒之人一样,当他酣醉的时候则“忘我”,当他清醒时还“有己”,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我”。王岱舆说:“盖因渴慕至极,偶尔得契,即若酒后无己,但有时而醒。……至此第位,正如开花成果之间,有己无己之际。”[78]

“续认”是对真主体认的第三阶段,目的是要实现“弃形归真”的修行目标。此一阶段有如下几层含义:一是功修者在“见认”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精神修炼,克服人之视听知能的局限,抛弃以世俗之身强求“弃形归真”的观念,做到“己有全熔,始得妙明”的状态(即“无我”),明白先天之本来和后天之表里的来源,以主所知为知、以主所见为见,以主所言为言,从而实现真正的“弃形归真”。王岱舆说:“设以有始有终之人品,而欲穷无起无尽之真主,何异于水火方圆,强自合为一局,必不能也。因人之视听知能,虽能穷理格物,不能了彻原有,必须己有全熔,始得妙明,……然后知以主知,见以主见,言以主言,兹乃自一而一”[79];二是功修者处于这一阶段时,已经将个人的“偏私自见”克服的一干二净,真正达到了“忘我”和“无己”的境界,忘却了除真主外的一切,使灵魂与真主外的一切都断绝联系,功修者全部思想和精神都融于真主,此时功修者在精神上与真主实现了完全的契合。王岱舆说:“所谓续认者,克尽偏私自见,复全明德之源,由无己而体认真主。……至此极品,……莫不以主,是为契合。”[80]

回儒的“知认”、“见认”和“续认”范畴的建构,除了语言表述上运用汉语以外,在思想内容上完全吸收了苏非神秘主义的认识论和功修论。回儒的“知认”相当于苏非神秘主义的“教乘”,“见认”相当于苏非神秘主义的“道乘”,“续认”相当于苏非神秘主义的“真乘”。在苏非神秘主义看来,只有完成“三乘”功修,才能真正实现“弃形归真”的修行目标。

三、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范畴,程颐程颢根据《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发挥出与他们所倡导的“天理”论相符合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论。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论,朱熹后来又作了系统的总结和发挥。所谓“格物致知”,总体上讲是以天下之物所体现的天理,来印证吾心固有的天理,内外相证,就是格物致知。“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81]具体讲,所谓“格物”就是“即物而穷极物理”,就是通过对具体事务的认识中穷尽事物的本然之理。所谓“致知”就是推及吾心固有的知识。在朱熹看来,格物与致知“只是一本,无两样功夫也”,都是为了体认“天理”,只不过“格物”是通过具体事务来穷尽事物“各具之理”,让人明白“天下事物莫不有理”。而“致知”是从“无所不知的吾心”上体悟道德之“理”,以道德之“理”来尽人事,行天道。通过“格物致知”而达致“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82]“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皆人所不能无者,但学者需要穷格得尽。事父母,则当尽其孝,处兄弟,则当尽其友,如此之类。”[83]

在回儒的视域中,“格物致知”是人类认识真主的一个重要途径。“格物致知”有如下几层含义:一是通过对天地万物之形,体认天地万物之理,由天地万物之理体认造化天地万物的原主——真主。马注说:“圣人云:‘我不见一物则已,第见一物,便认得主。’”[84]人类对天地万物的认识首先接触到的是有形之物,大到天地日月,小到羽毛鳞甲,都是人的肉眼所能看见的。但人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人应该通过肉眼看到的天地万物思考天地万物的形成过程,由天地万物的形成过程来体认天地万物形成之理,由天地万物之理进而体认到天地万物之所以然,乃造化之原主真主使然。即所谓“天地万物不能自立,必赖于两仪。两仪必本于太极,太极必本于无极,无极必本于真一。真一有万殊之理,而后无极有万殊之命。太极有万殊之性,两仪有万殊之性。”[85]人应该认识到天地万物有“万殊之理”,而“万殊之理”都蕴含在“真一”中,是“真一”的“万殊之理”显化于无极的“万殊之命”、显化于太极的万殊之性和两仪的“万殊之形”,宇宙万物才得以造化和显现;二是真主将造化之原、天地之秘、仙神之奥、性命之微、万物之理集于人于一身,人应该通过吾心来推及和体认真主,即所谓“认影以镜,认主以心。”[86];三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为了“识己认主,明心见性,率性修道”,从而“合内外之理”,实现“弃形归真”的修行目标。刘智说:“夫致知格物,乃万学之先务也。不能致知格物,而曰明心见性,率性修道,皆虚语也。故吾教致知格物之学,以认识主宰为先务焉。”[87]王岱舆也说:“若不能认己,则不能格物;不能格物,则不能穷理;不能穷理,则不能净性明心;不能净性明心,则不能识自己之本来;不能识自己之本来,则不能知至圣;不能知至圣,则不能奉事真主矣。”[88]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范畴的构建,是为了通过对天下事物的认识和吾心固有善知的推及来体认天理。而回儒视域中的“格物致知”要说明的是,通过对天下万物之理的认识和吾心知识的推及来体认真主之道。显然,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范畴已被回儒伊斯兰化为体认真主的一个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