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儒道德论范畴

回儒道德论范畴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回儒道德论范畴回儒道德论范畴的建构,目的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论证真主的存在和“全善”,人在后天的道德修行或者道德义务是“神圣的命令”,人类对道德价值的遵循背后有一个超验的根基,那就是伊斯兰教所信奉的真主,人类只有在真主“神圣命令”的前提下“行人道以尽天道”,人类才能最终“复命归真”,结得善果。回儒建构的道德论范畴中,“顺君、顺亲”范畴是对儒家“忠孝两全”的吸收和改造。

回儒道德论范畴

回儒道德论范畴的建构,目的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论证真主的存在和“全善”,人在后天的道德修行或者道德义务是“神圣的命令”,人类对道德价值的遵循背后有一个超验的根基,那就是伊斯兰教所信奉的真主,人类只有在真主“神圣命令”的前提下“行人道以尽天道”,人类才能最终“复命归真”,结得善果。回儒建构的道德论范畴中,“顺君、顺亲”范畴是对儒家“忠孝两全”的吸收和改造。“天道五功”是以伊斯兰教的“五功”说和苏非神秘主义的“三乘”说为基础创建的。“人道五典”和“天人合一”范畴是对儒家学说相关理论的借用和改造。

一、顺主、顺君、顺亲

为了使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与儒家的“忠孝两全”有机结合起来,回儒建构了“顺主、顺君、顺亲”的伦理范畴。王岱舆说:“因人生住世,有三大正事:乃‘顺主’也,‘顺君’也,‘顺亲’也。凡违兹三者,则为不忠、不义、不孝矣。”[112]在回儒看来,“顺主、顺君、顺亲”是人生的“三大正事”,缺一不可,作为穆斯林都应该无条件地履行这三大义务。

所谓“顺主”就是要敬事真主,因为真主是天地万物、人神鸟兽的创造者,是人间和谐秩序的安排者,人的各种机能(如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视听闻言、感觉知觉等)、人的衣食住行等皆是真主的恩赐,因此人的认主认己、证圣归真、五伦百行皆应该遵循和顺从真主的明命,人没有任何理由忤逆真主;所谓“顺君”就是要忠于国君,国君是现世的治理者,是各种条令的制定者和发布者,国君赐予人类生存需要的各种物资,人类才得以安居乐业,所以人类应该忠于国君;所谓“顺亲”就是要孝养双亲,人类的身体发肤皆源自于父母,人都要受父母的哺育和培育才能长大成人,因此人没有理由不孝敬双亲。在“顺主、顺君、顺亲”三者的关系上来讲,“回儒“强调顺主是第一位的,只有在“顺主”的前提下“顺君、顺亲”才是人生的正道。王岱舆说:“自斯已下,认己修身,忠君事亲,……莫不由是本而发,舍此别图,则有歧路之悲矣。夫忠于真主,更忠于君父,方为正道,因其源清,而无不清矣。”[113](www.guayunfan.com)儒家的“忠孝两全”核心是强调通过忠于君主、孝敬双亲来“合人道以尽天道”,实现善治的目的的。回儒也讲“忠孝两全”,但回儒的“忠孝两全”是在遵循和顺从真主明命的前提下进行的。儒家的“忠孝两全”在回儒的诠释下,出现了知识社会学所谓的“内在功能的变化”。

二、天道五功

“天道五功”范畴是回儒将伊斯兰教的“五功”说和苏非神秘主义的“三乘”说(教乘、道乘、真乘)进行结合创建的一个范畴。目的是让人“开蔽通塞,物我两忘,回归本然之境”。

“天道五功”是指“念、礼、斋、课、朝”五项宗教功课,是苏非神秘主义精神修炼三个法乘之一的“礼乘”,是“复命归真”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尽人合天,以尽天道。刘智说:“五功者,念真,礼真,斋戒,捐课,朝觐天阙也。……五功修完,而天道尽矣。”[114]“五功者,修道之方,尽人合天之法程也。”[115]由于刘智倡导的宗教功修属于苏非神秘主义的宗教修持,即将普通穆斯林的日常宗教功课当做宗教精神修炼本身,宗教功修是真主的明命,包含了宗教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功修是人类的一项基本义务,是人类进入乐园的基本证据。宗教功修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提高美德,进而获得后世的品级,最终实现伊斯兰教的“复命归真”。

“天道五功”是精神修炼所必须履行的一个基本修行途径,目的是使修道者静心念主、克私制欲、一心向主。“五功者,念真,礼真,斋戒,捐课,朝觐天阙也。时念真宰,静存动察,心不妄驰也。日礼五时,谨之又谨,涤之涤又涤也。岁斋一月,以制嗜欲之私。岁捐课财,以普利物之仁。终身一朝天阙,以实志诚向往之念。”[116]

“天道五功”是“复命归真,以尽天道”的重要途径。其中念功是让修道者时刻记住人类来源于真主,并最终向真主复归;每天定时五次的礼拜是实践复归之路,是对功修者的精神洗礼,熄灭内心的贪图私欲,摆脱现世的嫉妒和争斗;斋戒是以“绝物”的方式净化心灵,培养意志,克制欲望,感念真主的恩泽;课功是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的一种功修,是功修者克服内心的吝啬以及嫉妒心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通过课功让功修者明白真主是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朝觐是功修者认主独一和团结统一的象征,是功修者敬畏和顺从真主、忏悔罪恶、复命归真的重要途径。“圣教五功,念、礼、斋、课、朝,示人修道,而返乎其本初也。念在知所归,礼在践所归之路,斋以绝物,课以妄己,朝以复命而归真,修此而天道尽矣。”[117]

三、人道五典

回儒吸收了伊斯兰教的人伦思想和儒家的“五伦”思想,创建了“人道五典”的范畴,以此来规范人伦秩序。

“人道五典”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规范和秩序,是对人伦制定典礼,颁行天下,让人按照各自承担的角色和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行事。刘智说:“人伦之礼本乎三,而尽乎五:三者,男女也,尊卑也,长幼也;五者,则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也。”[118]

“君臣之道”强调君臣各安其道,从而实现“君以尽仁、臣以尽忠”的德治理想。“君臣者,治道之所由定也。道统于君,行于臣。君臣之分定,而天下归于至治矣。故圣人以平治天下之责归有位也。”[119]在君臣之道中,君道在于“尽仁”,包括体主、法圣、敬贤学、亲百姓、广仁惠、正法度、察奸邪、从谏、省己私、察民患十项内容。[120]臣道在于“尽忠”,其道包括端正行为、高立志向、信念坚定、气量大度四方面的内容。[121]

“父子之道”强调父子的尊卑之序皆为前定。“父子者,尊卑之所由生也。父子定,则乡而长幼,国而君臣,由是而皆定矣。”[122]在“父子之道”中,父尽其为父之道“以慈”,包括谨胎教、命美名、开乳、报牲、防患害、洁衣食、严教训、择师董学、量才授业、男婚女嫁十项内容。[123]子尽其为子之道“以孝”,包括敬事而顺、洁诚而养、奉以亲身、执守良业、勤于学而敏于善、不危其身、不辱其名、奉父母于无过、亲在从其事、亲没守其爱十项内容。[124]

“夫妇之道”为“人道之纲”,因为“齐家”而有助于“治国”,且夫妇为“生人之本”,故为“人道之纲”。“夫妇为人道之纲,修此而后家道正,家道正而乡国政矣。故圣人之教五伦,自男妇始。”[125]在“夫妇之道”中,夫尽其为夫之道在于“爱”,包括教之礼法,以娴其仪;食之义粟,以洁其养;量丰歉,以示宽俭;严守男女内外有别之礼;无伤毁以求和顺五项内容。[126]妇尽其为妇之道在于“敬”,有言必遵夫,取与必听令,不私出,不外见,不违夫所欲五项内容。[127]

“兄弟之道”在于同心协力,共创大业。“兄弟尽其为兄弟,以协议。协者,共力同心之谓;义,则事理之宜也。言兄弟之所以尽其为兄弟者,不在务友于之名,而在并力同心于事理之所当然也。”[128]在“兄弟之道”中,“兄之道”在于宽容、仁爱、体恤、涵养。“弟之道”在于恭敬、不忤逆、学会自勉、有屈而不含怒。[129]

“朋友之道”在于“忠信”,“忠”是尽其所能帮助朋友,“信”是对朋友要诚实守信。“朋友之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交友要志同道合、相互某事要合乎正义、帮助对方要善始善终。[130]

刘智在这里把儒家的“五伦”与伊斯兰教的人道联系起来,运用于穆斯林的伦理生活,并阐明“人道五典”是源自真宰之理的自然流行而来。“五伦之序,天理之自然也。”[131]儒家的“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的“五伦”是对人间秩序的安排,而回儒将其放在伊斯兰教的神圣秩序中进行阐释,这种阐释也就是知识社会学所谓的“内在功能的变化”,即儒家的“五伦”范畴已经从儒家的文化体系中转入到了伊斯兰文化体系中。

四、天人合一

“天”和“人”的关系是儒学一个重要话题,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三大哲学命题,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胜”。其中“天人合一”是儒学最重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精神,也是世代中国人追求的一个终极理想。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天与人不是绝对对立、彼此隔离的关系,而是息息相通的统一整体,彼此之间实无相隔之分,天道与人道是合二为一的。先秦儒家的孟子从“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出发,对“天人合一”进行了阐发。从“主宰之天”出发,孟子认为君权的传授不是由君王的私意决定的,而是“天授之”,而“天授之”又是由人民的态度决定的。孟子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132];从“义理之天”出发,孟子以“心性”释“天”,即认为人的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即“四端”)性(仁、义、礼、智的善性,即“四德”)之德是蕴含在“天道”之中的,也就是说,“天”具有道德意义,“仁,天之尊爵也。”[133]人是禀受天之性德而成其为自己的性德的,因而人的“心性”是与“天道”相通的,人通过自己的“心性”来体认“天道”。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34]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尽心、知性、知天”,从而达致“天人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35]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四德”即是人性又是天性,人心和天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只要尽力扩充自己先天固有的“四端”之心,即可体认到自己的“四德”之性,同时也就认识了天性。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主张人应该弃离世俗物欲的诱惑,通过不断地内省来“养浩然之气”,积累“道与义”,从而把人生而具有的善性“扩而充之”,让“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天人合一”的命题,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从“气本论”者到“理本论”者,再到“心本论”者,都主张“天即理”,即“人道”与“天理”合而为一。

回儒站在“主宰之天”即真主的立场上,认为人的身、心、性皆源自“天”,人在现世应该通过“身体”、“心体”以及“性体”的方式来逐步体认“主宰之天”。其中“身体”主要通过“天道五功”(念、礼、斋、课、朝)和“人道五典”(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道)的方式来实现“正身”的功修目标。“心体”主要通过心的“五官”和“七德”的妙用与契合来实现“清心”的功修目标。“性体”主要通过“物我两忘、一心向主”的方式来实现“尽性”的功修目标。通过“身体”、“心体”以及“性体”的方式“合人道以尽天道”,使人能够“正身”、“清心”、“尽性”,从而实现“弃形归真”的终极价值。

可见,儒学的“天人合一”范畴,被回儒放在“先天来降,后天复升”的宗教神秘主义背景中进行了诠释,赋予其神秘超验的内涵,使儒家的“天人相通”“天道与人道合一”的道德理想变成了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的“物我还真”、“弃形归真”的宗教理想。

【注释】

[1](德)卡尔·曼海姆著,徐彬译:《卡尔·曼海姆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2]张东荪著,左玉河整理:《思想与社会》,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10年版,第6~7页。

[3]张东荪著,左玉河整理:《思想与社会》,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10年版,第8页。

[4]张东荪著,左玉河整理:《思想与社会》,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10年版,第31页。

[5](德)卡尔·曼海姆著,徐彬译:《卡尔·曼海姆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6](德)卡尔·曼海姆著,徐彬译:《卡尔·曼海姆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7](德)卡尔·曼海姆著,徐彬译:《卡尔·曼海姆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8]杨文炯:《穆斯林学者眼中的儒教与孔子——回儒对话:基于文化自觉之上的文明对话》,《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9]苏非神秘主义学说的重要代表伊本·阿拉比(1165~1240年)关于“存在单一论”的基本信条是:“除真主外,无物存在”。意即绝对的存在是单一的和统一的。一切有形、无形之物皆系“绝对”的产物,因而皆虚、皆幻;唯有“绝对”乃真、乃实,除“绝对”外,无物存在。参见金宜久著:《中国伊斯兰探秘——刘智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10]《周易参同契·养性命符》,《道藏》第2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11]《道德经讲义》,《藏外道书》第22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22页。

[12]《云笈七签》卷49《秘要诀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页。

[13](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页。

[14](清)马德新著:《四典要会》,载马宝光编《中国回族典籍丛书》(第4卷),1997年刊印,第831页。

[15](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2页。

[16]根据苏非神秘学说的“存在单一论”,真主是绝对唯一真实的存在,真主是隐藏的珍宝,愿意被人们发现认知,所以创造世界。创世是真主自显或照明的一面镜子。但真主并非以其本质而是通过其名称与属性显现自己。而真主的名与属性在伊本·阿拉比宇宙观图式中处于第二等级,称为“神性”。“神性”是真主诸多的名与属性,它与真主最高的名有所不同,最高的名是单一的,代表最高存在。而含有诸多名和属性的“神性”是统一的,宇宙中各个等级的存在,都是“神性”的表现。“神性”包含着一切存在……真主在显现其属性时,不会两次显现同一种属性,所以世上没有重复的事物。如同水与火不可能相容,所有个别事物不可能混淆在一起,一切被造物不可能聚集在同一等级上。伊本·阿拉比所说的“品级”就是指被造物存在层次的差异、形式的区别以及种类的多样性。这种层次、状态、种类和等级的多样性,正体现出神性的完美。参见王俊荣著:《天人合一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58~60页。真主这种“神性”的完美通过隐、显两境表现出来。

[17](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233页。

[18](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页。

[19](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234页。

[20](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21](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22](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23](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24](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25](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26](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4页。

[27](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28](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4页。

[29](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3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3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32]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存在单一论”认为,“绝对”(真主)的存在是单一和统一的,一切有形无形之物皆系“绝对”的产物,宇宙万有是作为“绝对”的一种思想、想像、观念、意念、符号、概念、理念而存在,然后从绝对中“显化”而出。即“世界是绝对的影子”。参见王俊荣著:《天人合一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33]在苏非派的经典中,光是“真”,是众光之光,是一切光的总源。著名苏非派经典大师吉拉尼在《玄机与真光》中,以圣训“真主首创了我之命,我之光、仙笔、智慧”为依据,解释了“穆罕默德之光”的意义,认为“穆罕默德之光”是宇宙之精髓,万物之起始根源。“穆罕默德之光”作为真主的最初产物和造化,是先天和后天、上界和下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总根源。参见王俊荣著:《天人合一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71~73页。

[34](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236页。

[35](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36](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37](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38](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39](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40](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236页。

[41](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7页。

[42](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页。

[43](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44](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45](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46](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47](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48](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49](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50](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7页。

[51](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52](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7页。

[53](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7页。

[54](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5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据清同治十二年陈昌治刻本重印1963年版,第304页。

[56]《太极图说o易说》,参见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57](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58](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59](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60](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7~79页。

[61](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82页。

[62](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63](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64]《尚书·洪范》,(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2003年版,第188页。

[65](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页。

[66](清)马注著,余振贵标点:《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67](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页。

[68](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页。

[69](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页。

[70]苏非神秘学说的知识论强调,信奉伊斯兰相当于遵守教法,是对真主的崇拜,以身行拜功表现忏悔、敬畏和遵循正道;坚持伊玛尼信仰相当于奉行苏非之道,是对真主的向往,以心来表示忠诚、守信和平静坦然;积极行善则相当于追求真实在,是对真主的见证,依靠灵魂同造物主之间本源的联系,接受主的监督,达到对主直观直觉的认识,最终获得真知。我国穆斯林学者对这三大要素则用“三乘”来说明。他们认为,信奉伊斯兰,遵经守法为“教乘”;奉行苏非之道,以心来坚定信仰为“道乘”;净化灵魂、忘却自我,在精神上达到与主合一的最高境界为“真乘”。参见参见王俊荣著:《天人合一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133页。

[71](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239页。

[72](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73](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239页。

[74](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239页。

[75](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页。

[76](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页。

[77](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78](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页。

[79](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80](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81]《大学章句》,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3页。

[82]《大学章句》,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1页。

[8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2页。

[84](清)马注著,余振贵标点:《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

[85](清)马注著,余振贵标点:《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

[86](清)马注著,余振贵标点:《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87](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7~48页。

[88](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89](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90](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76页。

[91](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92](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76页。

[93]苏非神秘学说认为,从人的整体而言,人性源自神性。但当人的整体灵魂下降,与肉体结合产生个体的人时,人便属于黑暗低级的物质世界,成为所有创造物中“最后一个物种”。此时,“人的本质不同于神的本质”,虽然肉体像灵魂一样,都来自于“真”,但肉体比精神所带的神性要少,是有缺陷和不足的,因而称其为“病体”。具体讲,就是说人的品级位于完美与不完美、精神与物质之间。在人的本性中包含了灵与肉、恶与善相互对立的两方面。这种对立的两面决定了人类需要先知的引导和教化,需要自我修炼,以便驱除人的恶性,激发灵性的本质,使潜在的美德得以体现。参见王俊荣著:《天人合一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94](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95](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96]法拉比的存在论把存在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作为两极,以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体系的形式而展开。认为全部存在,不是必然的,就是可能的。凡可能的东西,其实现必有一个“第一因”,这个“第一因”就是安拉。作为第一存在者的安拉本身是理性的,以这一理性自体为源泉,分层次地流溢出全部存在界。参见王俊荣著:《天人合一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97](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98](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7页。

[99]伊本·西那将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其中,植物灵魂的机能在于营养、生长和生殖;动物灵魂的机能在于运动和知觉;人的灵魂的机能在于行动和认识。动物灵魂的知觉机能,又可分为外部知觉和内部知觉。外部知觉包括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机能,内部知觉包括臆想、想象、评价、保存和回忆机能。参见伊本·西那著,北京大学哲学系译:《论灵魂》,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1~49页。

[100](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101](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102](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103](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104](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105](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156页。

[106](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107](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108](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109](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110](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111](清)刘智著:《天方性理》(中华民国十二年铅印本),载吴海鹰主编:《回族典藏全书》(第25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112](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113](明)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114](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115](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116](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117](清)刘智著:《五功释义》,参见金宜久著:《中国伊斯兰探秘:刘智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262页。

[118](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119](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116页。

[120](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

[121](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5~136页。

[122](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123](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页。

[124](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页。

[125](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126](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页。

[127](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页。

[128](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129](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130](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131](清)刘智著,张嘉宾等点校:《天方典礼》,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页。

[132]《孟子·万章上》,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72页。

[133]《孟子·公孙丑上》,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25页。

[134]《孟子·离娄上》,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55页。

[135]《孟子·尽心上》,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1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