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力打造地学人才高地

全力打造地学人才高地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表示,要全力打造地学人才高地,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好人才储备,促进地质找矿尽快突破。王焰新:目前,我国地勘单位人才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全力打造地学人才高地_地大人

全力打造地学人才高地

加快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急需高端人才支撑和科研成果引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质找矿人才比较紧缺,地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尤显突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表示,要全力打造地学人才高地,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好人才储备,促进地质找矿尽快突破。

人才缺乏,制约地质找矿突破

记者: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当前地质人才队伍有哪些不足之处?

王焰新:目前,我国地勘单位人才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源头供给不足。地矿行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和高水平找矿领军人才需求总量同步攀升,而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几所地质类院校经历撤并、改名、管理体制变化之后,虽还有少数几所院校按一定规模培养地质勘查人才,然而,其人才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二是持续培养能力不足。有助于依托大项目、大平台形成大成果、培育大人才的科技工作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是高层次、高能力的人才缺乏。目前,各个地勘单位最缺能负责项目技术的复合型、外向型地质人才,这类人才既能够全面掌握地球科学知识,又能够熟练地将当代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地质勘查,对提高找矿成功率、扩大找矿成果至关重要。

记者:学校师资队伍在科研和教学上是否也存在人才方面的困扰?

王焰新:当然,地学人才缺乏现象不仅在地勘单位存在,在高校也普遍存在。在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严重不足,严重缺乏能够解决地质勘查行业共性、关键科技难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的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尤其缺乏能够带动相关领域达到国际水准、国内先进行列的学科领军人物,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目前,贯彻落实《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和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及适应“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需要,都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在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上要有更加具体的措施。因此,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地质类专业,激励更多毕业生投身基层、积极参与地质勘查实践,应是当前国家、部委和高校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

筑巢引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记者:学校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有哪些规划设想和激励机制?

王焰新:我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其中,人才强校是核心战略。在办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人才资源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学校所拥有的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而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了学校发展水平的高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学科、一所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国内外历史上大学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采取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投入来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为此,我们的人才工作要力争做到“5个优先”: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学校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人文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使“近者悦,远者来”,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强化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绿色通道;深化绩效工资改革,试行合同“年薪制”和“项目薪酬制”,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记者: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目前地学教育承载的重要课题。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和有效的措施?

王焰新:近年来,学校为了加强地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重点实施“六大人才工程”。

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海外百人引进计划”,近期从海外引进1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海外优秀博士(联培博士)和博士后;突出“大师+团队”的引进模式,引进“特聘教授创新团队”;成立国际荐才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国内外人才信息库,通过媒体向全球发布招聘信息,主动走出校门,有针对性地招聘人才;大力发挥以才引才作用,通过专家、“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校友会引进人才;依托国家、省部人才平台,大量引进海内外大师级人才、知名大学的教授、杰出的科学家和青年英才。

二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积极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实施“腾飞计划”、“摇篮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新进校优秀博士、博士后资助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构建“金字塔”型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三是实施人才特区和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凝聚优秀人才干大事业、出大成果:学校应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整合国内外、校内外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核心,依托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的实施和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尝试建立“人才特区”,构建与发达国家科研机构人才成长和发展水平相当的人才特区环境、条件和制度。

四是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提高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学校应实施“师资博士后计划”,设立博士后研究基金,博士毕业生应聘学校的教学、科研岗位,一般应先进博士后流动站,经考核合格后转入正式教师队伍,确保新进人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施“教师发展促进计划”,强化青年教师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鼓励他们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

五是实施教师队伍国际化工程,加速提升教师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与国际上地学领域著名高校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我校年内将与若干所世界一流高校在武汉联合发起“国际地球科学大学联盟”,为教师国际化培养、交流、合作搭建平台;鼓励学院引进外籍优秀教师,实现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强化英语培训,提高教师国际交流能力;鼓励学院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相关学院建立长期、稳定、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合作关系,包括学生攻读学位、联合培养学生、学生互访、教师进修、互派教师和合作科研等。

六是实施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管理、服务和保障水平:筑巢引凤春满园。近年来,学校人才工作成效初步显现: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断提高;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6人,其中2人为“青年千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教授29人。

多措并举,破解人才难题

记者: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好人才储备,是地质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您认为当前学校应如何加速培养找矿人才?

王焰新:自2009年国土资源部开展地质找矿大讨论以来,我校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加大人才、平台、学科资源的整合力度,突破成矿理论与找矿的一些关键问题,为国家找矿突破行动实施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我们认识到,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发挥地球科学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我校通过构建科教联盟,积极探索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国内科教机构、国际著名高校等相互支撑合作的“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全新组织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科研、金融、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和人才团队的“三三制”(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成员和学生组成的学术梯队),以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与创新过程的实践锻炼,寓教于研,寓教于产,逐步培养出一支生机勃勃的青年后备拔尖人才团队,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我校以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国土资源部勘查工程工科基地班、地矿类专业实验班为依托,积极推进“李四光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设长期稳定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出台专门的计划,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着眼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提升学生地学文化素养和学术视野;面向西部,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激励学生投身西部就业,这些举措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2年,我校又进一步汇聚优质学术资源,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8个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所共建“C2科教战略联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共建科教联盟,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其中,“C2科教战略联盟”从2012年开始举办“地球科学菁英班”,由联盟各方联合培养入选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利用“国际地球科学大学联盟”的平台,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开展国际联合培养,共同培养善于探索、勇于争先的拔尖创新人才。

记者: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需要科技的支撑引领。科技进步关键在人才,保障在机制与体制,您认为地质院校应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王焰新:地质工作具有基础性、公益性、超前性等特征,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是地质事业生生不息之根本。地质专业人才断层的出现,曾严重影响了地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教训十分深刻。如何源源不断地培养地质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构筑起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人才储备新格局,共同助推找矿突破的实现,是摆在地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国务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的发布,催生了我国新一轮地质找矿热潮。“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阶段性目标对目前地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破题。

首先,高等地质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地质人才主力军的重任,要坚持“双肩挑重任”,一肩挑起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历教育的重任,另一肩挑起各类“队长班”、“总工班”、“高新技术短训班”和在职人员非学历深造的继续教育的重任,全面提高一线科技、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

当前,懂专业、能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地质找矿人才极度缺乏。为此,我们建议加快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经济)学院”,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既具有国土资源专业知识,又具有经济管理综合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其次,针对地质人才需要多学科背景、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的成才特点,我校要不断探索、完善“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寓教于研,寓教于产,获得大学、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地质人才的汇聚、倍增效应,又好又快地推进地质找矿突破。

近年来,学校一直努力破除机制障碍,通过实施“双导师”制、挂职锻炼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把大学、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例如,内蒙古东胜铀矿的“煤铀兼探”、“连片勘查”、“集团会战”的综合勘查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家领衔,核工业208队、会战指导专家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成功范例,为优化和扩大找矿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地质科技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加大国际化办学与国际科技合作力度,深入研究国际地质科学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地质教育的改革方向,适时调整地质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地质人才知识结构,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适应“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实际需求,建议依托国家“留学中国计划”,启动“全球地质矿产专业人才留学中国计划”,吸引矿产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国家、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青年学子来华学习,培养知华、友华的本土专家;应联合国外一流高校,共同培养通晓国外风俗文化、精通他国经济法律知识并且具有较高业务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开拓海外市场人才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3方面的破题,都需要制度和经费保障。与许多专业相比,地质人才的培养成本较高。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类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同时,企业的矿产资源开发的部分收益,也应该反馈用于地质人才的培养。企业应当为高校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从而围绕地质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地质找矿突破。

(2012-08-16《中国国土资源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