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4年底,全区人才总量62.42万人。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工作重大事项通报制度、人才工作督促检查制度等,构建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加大组织部门对人才工作的协调力度。已评选两批41名“塞上英才”,每人给予50万元重奖。目前,已评选出36名“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和26名“国内引才312计划”人员。建设优势产业“人才高地”。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课题组

一、当前宁夏人才工作形势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截至2014年底,全区人才总量62.42万人。其中,党政人才4.21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8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4.5万人,高技能人才9.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3.5万人,社会工作人才1.06万人。总体上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总量不足。现有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区的人才总量62万多人,人才密度为9.4%,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二是分布失衡。地区、行业分布不均衡,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银川和川区地级城市,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山区、农村、企业和基层一线人才相对匮乏,特别是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金融等重点行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三是高层次人才不足。现有人才中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等级的人员仅占人才总量的52.73%,高精尖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不足。截至2014年底,全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专家16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15人。而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了1.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到555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117万人,全国两院院士近1500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20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7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00多人。四是人才流失依然存在。从区内来看,人才向银川等经济发展较好地区流动,中南部山区各县区人才队伍还不稳定。同时,“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也依然存在,特别是宁夏高考到外地的学生,回到宁夏的比例较低。

(二)主要做法

1.重视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了《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8条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工作重大事项通报制度、人才工作督促检查制度等,构建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全区27个市、县(区)均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加大组织部门对人才工作的协调力度。制定了自治区、5个地级市、22个县(区)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了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5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和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19个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了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全区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30多部政策性文件。特别是在2014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顶层设计,从健全创新创业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注重品德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职称评审机制、建立合理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活力迸发的人才激励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之后还要陆续出台10个配套政策文件,形成“1+N”人才政策体系。自2015年起,自治区本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每年5000万元提高到1.49亿元,有效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和人才工作开展。

2.实施人才工程。根据自治区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实施了以产业人才开发为“条”,以区域特色人才开发为“块”的人才工程。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工程。

在激励本土人才方面,大力实施“塞上英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选拔培养100名德才兼备、引领作用突出、创新实力强劲、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土高层次人才。已评选两批41名“塞上英才”,每人给予50万元重奖。

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方面,大力实施“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和“国内引才312计划”。“海外引才百人计划”计划用5~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宁创新创业,每人给予30万元奖励和重点支持。“国内引才312计划”计划从2012~2020年,从国内引进300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其中的100名给予每人30万元奖励和重点支持。目前,已评选出36名“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和26名“国内引才312计划”人员。“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国内引才312计划”和“塞上英才”工程,配套形成了自治区海外引才、国内引才和用好用活现有人才“三驾马车”。

建设优势产业“人才高地”。2013年以来,根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做强的需求,集中优势力量,紧紧围绕产业集聚人才、围绕产业开发人才,依托产业高地建设人才高地。我们依托宁夏丰富的煤炭资源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了“自治区煤化工产业人才高地”,依托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长廊建设了“自治区葡萄产业人才高地”,依托国家级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建设了“自治区现代纺织产业人才高地”,还依托百万亩和百村级特色种养殖基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了设施农业、枸杞产业、特色林木选育与应用等6个优势产业人才高地,形成了产业升级与人才发展的良性互动。

实施区域特色人才项目。根据市县发展特色,以五市为带动实施“5+X”特色人才项目,并将区域特色人才项目延伸到县乡及基层单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目前,“银川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石嘴山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高地”“固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中卫非公企业人才发展服务试验区”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项目全部启动建设。全区基本形成了以银川为中心的人才核心区,以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为“四翼”的各具特色的人才集聚区,有效提升了人才发展环境的整体吸引力。

(三)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真正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抓;“四个尊重”的氛围还不浓厚,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现象依然存在;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存在“上热下冷”“政府热企业冷”等现象;人才工作内生动力不足,主要靠领导重视和支持,缺乏制度化、常态化运行机制。

2.管理方式不完善。尽管各市、县(区)都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但缺乏科学决策、沟通协调、督察落实等方面的配套制度,作用发挥不明显。市县人才工作力量比较薄弱。组织部门与人社部门人才工作分工定位不明晰。各行业系统、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牵头部门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往往对本单位党政人才关注得多,对本行业、领域其他各类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关注较少。一些单位人才管理服务中的行政化色彩较浓,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特别对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的管理服务缺失等等。

3.体制机制还不活。人才管理上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体制尚未根本改变;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现象仍然突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不健全;人才流动中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横向和纵向流动渠道不畅;人才政策“重诺轻践”,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绩效为主体、以贡献为标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的奖励往往针对高层次人才,对基层一线、艰苦岗位的人才激励不到位等等。

二、认真落实当前人才工作重点任务

(一)突出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性

1.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宁夏要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大力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工程,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进一步扩大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规模,积极探索在全区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中设立领军人才实验室,着力打造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科技领军人才。自治区将每年选拔10名左右领军人才,按每人50万元标准给予所在企业或单位专项经费资助;选拔具备申报院士潜质的领军人才,按每人500万元的标准给予所在企业或单位专项经费资助,实行跟踪重点培养。

2.大力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故步自封的传统观念,加快培养45岁以下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40岁以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形成创新人才和后备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格局。自治区将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从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选拔100名左右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0名左右自治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00名左右自治区优秀青年后备骨干人选进行重点培养,分别给予3万~10万元经费资助。

3.大力建设优势产业“人才高地”和区域特色人才项目。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枸杞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再建若干个左右优势产业“人才高地”,研究出台《自治区“人才高地”建设管理办法》,对助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的“人才高地”,自治区每年给予80万~15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使之成为人才与科技和产业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载体,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人才、科技成果、信息交流咨询的平台,成为人才集聚中心、人才培养开发中心和科技成果研发推广中心。推进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项目,研究出台《关于建设银川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使“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真正成为引进高端人才的先行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示范区。继续加大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高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自治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服务试验区”建设力度,做到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及时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人才品牌。自治区对推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聚集人才效应明显的地方特色人才项目,每年给予100万~200万元经费资助。各县(区)和自治区各部门也要结合产业发展积极创建自己的品牌工程、品牌项目,带出人才团队、引领人才发展。

4.大力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强调,“要把引才的视野放到全球,把工作的视野放到全国,思想再解放一些、政策再宽松一些、工作力度再大一些”。近几年,我们坚持引才与引智并重,全职引才与柔性引才并举,“请进来”与“走出去”并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引才引智。对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是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打开大门、敞开胸怀,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以海纳百川的气派、开放包容的风格,实现引才由“个体引进”向“团队+个体”转变、引才范围由国内向海外延伸,更加积极主动地吸引各类人才来宁夏创新创业。自治区对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顶尖水平的科研团队可给予3000万元经费支持,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团队可给予1000万元经费支持。

宁夏思想一定要解放,手脚要再放开一些,像争项目、引资金那样,着力引进一大批急需紧缺人才;要注重“量体裁衣”,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科学设置引进人才的规模层次。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就迥然相异。因此,在人才引进中应摒弃贪多求全的思想,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引进人才的层次和规模,围绕重点工作、重要项目,引进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要注重“搭建舞台”,提高引进人才的使用效率。人才引进以用为本,如果使用不好,再优秀的人才也只能是摆设。我们应尽最大努力为优秀人才搭建起创新创业的舞台,不断优化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人才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要注重“柔引刚用”,宁夏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都与发达省区有很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全职引进的难度很大。但可以围绕本地区、本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优势学科和特色产业开展柔性引才工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二)突出企业发展人才的主体性

1.积极支持企业培养人才。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送出去培训等方式,实施好企业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素质提升计划,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自治区将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围绕战略管理、风险投资、资本运作等关键领域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自治区还将全面推行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未来5年要从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选派200名教授、研究员到企业服务,从企业选聘200名优秀企业家、研发及高技能人才到高校(职业院校)担任“产业教授”(兼职教授),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互之间联合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符合条件的可纳入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方面的支持政策,不分国有、民营同等对待。通过这些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

2.积极支持企业引进人才。自治区对引进带项目、带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企业,项目投产达效后,按项目经济效益1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引进的创新型人才可分别给予5万~15万元的生活补助和10万~50万元的购房补助。允许企业以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对引进创新型人才的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生产成本核算

3.积极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宁夏有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4个,企业技术中心67个,院士工作站4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流动站只有3个。我们要大力支持各类企业以推动自主创新为核心,建设更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设立更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专业工作室等科研载体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实验示范等活动。要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组织机构建立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宁夏重点发展和培育的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攻克前沿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大力推进银川、石嘴山、吴忠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创新平台,引导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到2020年,全区要培育建设30个左右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5个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个企业技术中心、100个科技创新团队、5个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20个服务业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个现代服务业人才集聚区。

(三)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性

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机制,研究出台《自治区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和提高人才评价科学化实施意见》,制定出更加合理、有利于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均衡发展、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办法。要以“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为抓手,建立“人才+基地+项目”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20个自治区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每年培训12000名以上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抓住中央“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基层之光”研修计划等人才载体的实施机会,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

2.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宁夏取得技师资格人员16429人(其中高级技师1552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大室”仅有9家,“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尚未创建,技能人才总量还是偏少。要依托职业院校、大中型企业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和公共技能实训中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引导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一支支撑宁夏制造、宁夏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自治区将对获评国家级、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10万元专项补贴,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培养企业按人头给予一次性补助。

3.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按照“首席专家+技术指导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模式,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大力加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这方面,西吉县探索了农民“田间学校”、隆德县打造“工厂车间”的做法值得推广。

4.加强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人才工作要主动跟进、密切对接。要充分利用宁夏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园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要培育一批宁夏本土的专业创业辅导师,鼓励全区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小老板”等社会大众创业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创业人员能力和素质。

5.加强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对加快开放宁夏建设作出部署,强调要着力优化人才环境,创新人才引进的特许政策、特别机制、特有环境,大力引进开放型人才,我们要抓好贯彻落实,广泛汇聚一支加快开放宁夏建设开放型人才队伍。要全面落实自治区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大力培养、引进急需紧缺的对阿开放阿语人才、推进“两区”建设的专业人才,懂金融、管理、国际合作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在区内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开设对外开放的相关学科、专业和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在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培养中心,培养一支国际化、开放型人才队伍。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促进会,加快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分中心,实施中阿科技伙伴计划,加快建设宁夏国际科教城。搭建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与丝路沿线及阿拉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成果展示、技术转移、技术贸易、科技培训、人才交流的国家级平台,共建共享中阿研究院、重点研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交流平台、科技示范园区等。要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实施“外语+”复合型人才回乡创业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头人行动等人才项目,努力形成敞开胸怀拥抱人才的生动局面。

(四)突出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性

1.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分层分类制定人才队伍评价体系,推进人才评价多元化。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将生产、生活中涌现出的“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纳入技能人才评价。要切实增强人才评价开放度,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托授权,由行业协会、学术团体或国内外业内领军人才团队评审的人才评价渠道。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事业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制定实施高端人才评价机构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专业化的人才评价机构,探索建立引入第三方参与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评价公平公正。要在产业和民生等重点领域实行“凡晋必下”制度,晋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必须有在县级以下对口专业岗位服务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对科研成果、社会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晋升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对引进的国外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没有职称的,可设置特聘岗位予以解决;对引进的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可不受职称等级、任职年限限制,根据其能力水平、业绩贡献等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增加基层一线中高级职称比例,对长期在县级以下单位工作,技术能力过硬、业绩贡献突出、人品口碑良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直接申报高一级职称。乡镇以下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对论文、外语、计算机可不作硬性要求,重点考评其实践能力、科技成果和履职情况。

2.建立创新创业的人才使用机制。宁夏要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使用中培养、为使用而引进、以使用来激励,着力解决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等问题,最大限度释放人才能量。要把人才的素质能力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竞争择优机制,力争把每个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每个人才的作用和天赋,让人才人尽其用。要大胆起用中青年拔尖人才,为他们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条件,让人才用当其时。要进一步健全协同创新体系,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紧密融合,让人才各得其所。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避免求全责备,减少行政干扰,克服“官本位”和行政化倾向,保障专家潜心研究。要搭建工作平台,建立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库和区、市、县三级专家智库,完善专家咨询服务制度,扩大自治区级专家服务基地规模,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发挥作用。

3.建立合理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宁夏要加快户籍、档案管理、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相关制度改革,突破人才流动的地区、部门、所有制、城乡等制度性障碍。完善人才流动制度,促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类人才之间的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从2015年起,全区事业单位将实行遴选制度,凡工作满5年的国有企业在职人员、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基层机关单位人员均可报考自治区级事业单位,逐步打通企事业单位人才流通渠道。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社保关系转移续接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员兼职。探索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长租短借”等灵活方式共享使用,特别是让科技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起来。鼓励科技人才到基层设立科研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鼓励县以上(不含县级)、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支教、支农、支医等,引导更多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4.建立活力迸发的人才激励机制。宁夏要探索知识、技术、专利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办法,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让他们在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股权收益、期权确定、在资本市场变现,增加合法收入。鼓励在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技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情况下在职创业,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允许科技人员及团队参与发明成果收益分配。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赋予科研团队研发成果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几年,银川市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些积极探索,组建了银川科技投资发展公司,设立1亿元的科技创业投资基金,2014年为50家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基金1424万元。设立了500万元创新资金和投资额度达300万元的孵化种子基金,用于扶持企业招才引智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在开展“塞上英才”评选表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塞上名师”“塞上名医”“塞上文化名家”“塞上农业专家”“塞上经济名人”“塞上技能大师”等行业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两年评一次,每次各20名左右,每人各奖励1万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6.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服务保障机制,在优秀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户籍、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推动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三、全面提高人才工作能力

(一)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

党管人才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战略性部署和政治安排,必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党组)要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战略高度,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把人才发展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党委(党组)书记要强化人才意识,带头抓好人才工作,班子成员要按照分工抓好分管领域的人才工作,像抓经济发展那样抓人才发展,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招才引智,像抓环境保护那样抓人才保护。要加强和改进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服务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等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可确定一个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工作联系点,或直接联系2~3名高层次人才,每年至少听取一次联系点或联系专家的意见建议。要探索建立分级分类联系专家工作网络,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团结凝聚起来。各级组织部门要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责,研究怎样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以什么理念和方法抓人才工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与组织部门的配合,在制定人才政策法规、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人才资源市场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更好履行政府综合管理职责,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政府人才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各级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认真抓好本领域、本系统人才工作,树立人才工作“一盘棋”理念,带头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部署,带头落实自治区重大人才政策,带头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按照自治区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若干意见的部署,自治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牵头起草的10个政策性文件,2015年都出台。各用人单位要切实发挥人才资源开发主体作用,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人才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特别要抓好自治区53号文件的落实工作,努力做好本单位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和使用工作。

自治区53号文件是自治区近年来完整性、系统性、创新性、突破性最强的一个政策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出台一份好文件不容易,贯彻落实好文件任务更重,要久久为功,抓好落实。第一,要继续加强《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学习宣传。2015年,我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举办了系列培训班,加大了新闻媒体宣传,集中宣传解读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但从调研情况来看,还有一些基层单位、企业不了解政策内容。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运用新闻媒体、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讨论座谈、开辟专栏等宣传资源和形式,向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社会大众、各类人才广泛宣传《关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使各项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解读自治区支持企业培养引进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政策措施,扩大自治区各类企业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实现企业知晓优惠政策百分之百覆盖。第二,要充分发挥好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的作用。从2015年开始,自治区人才专项经费本级财政预算每年达到1.49亿,但这一数额列全国第21位,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列第7位,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宁夏人才投入总量还比较低、规模较小,但是相对于宁夏的实际来说,这些资金用好的话,将充分发挥杠杆撬动作用。为切实提高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会同财政厅,研究出台了《自治区人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改变以往人才资金“切块”划拨的方法,明确了“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全面推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机制,把人才工作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项目,以项目落实促进人才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组织部门人才工作能力

1.找准牵头抓总定位。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强调,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就是要注重分析人才形势、研究人才政策、服务人才需求、加强人才思想教育、营造人才发展环境。我们今后推进人才工作,都要向这五个方面聚焦。要着眼于“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思考、谋划和开展人才工作,努力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相适应,不断提升人才工作为大局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要着眼于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来研究人才政策,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全面服务来满足人才需求,帮助人才排忧解难。要着眼于增强政治认同来加强人才思想教育和感情交流,使各类人才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2.健全牵头抓总机制。现在,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都设在党委组织部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都比较健全,但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级组织部门要充分利用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平台优势,加大工作统筹和协调力度,形成运行高效工作机制。一要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制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凡重大人才工作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重大政策要提交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议,避免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二要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及时将年度人才工作要点、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明确工作质量和进度要求。督促指导有关部门细化任务分工,提出具体落实措施。三要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健全人才工作例会制度,协调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交流工作情况,研究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与各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四要完善督促落实机制,采取年度检查与日常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以适当形式通报。加强重点工作跟踪指导和专项督查,探索建立通过第三方对人才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的有效办法。

3.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人才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组织部门要善于调动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家齐做人才工作的良好格局。如果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就容易挫伤各方面工作积极性;而调动好、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就能产生乘数效应。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在宏观上做加法,微观上做减法,把精力从一些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要开阔胸襟,支持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做人才工作,要像做珍珠项链那样,把各部门当珍珠,自己做串珠的线,让珍珠闪闪发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工作积极性越高,说明我们牵头抓总的水平越高,越有成效。

4.因地制宜开展人才工作。宁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才工作基础差异也很大,抓人才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要对本地区域特色人才工程进行评估与开发,对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梳理查找目前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积极盘活本地人才,通过调查摸底,掌握了解本地现有人才的数量、结构、专长、分布等情况,分别建立人才资源统计信息库、优秀专家信息库、重点行业紧缺人才需求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分领域、分类别管理和服务。要不断提高服务人才的质量,自觉把重心从管理移向服务,主动保持与各类人才尤其是基层生产一线人才的沟通联系,与他们成为可以掏心窝子的好朋友。留意倾听人才呼声反映,善于从他们的感受和“牢骚”中发现工作的盲点与薄弱点,找到不足和改进方向。积极吸纳人才意见建议,充分回应他们的关切期盼,要把人才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衡量人才政策的标尺准绳。

(三)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素质

一要勤于学习。人才工作的对象和性质对我们都极具挑战性,忽视学习、放松学习就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要善于从经典文献中学习理论,从丰富实践中汲取营养,从人才工作创新中汲取智慧,把工作作为学习的过程,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方式,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不断增强对人才事业的理解力。

二要善于谋划。能否掌握工作主动权,关键在于统筹谋划能力。要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来谋划人才工作,围绕发展确立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根据发展制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从一个个项目、一件件实事抓起,力争做到谋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三要勇于创新。有人说,组织工作要实,干部工作要公,人才工作要活,我认为很有道理。“活”是人才工作的鲜明特征,这就是要求我们人才工作者思想上不僵化,工作上不保守,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与激情。

四要锤炼作风。要弘扬“安专迷”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成为人才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察实情、谋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短期行为,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争做组织满意、人才满意、群众满意的优秀干部。这几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在浦东干部学院、深圳市委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复旦科技园进修学院等地举办多次人才工作者培训班,对各市县区和有关厅局人才工作者进行了培训,效果很好,但还远远不够,还要加大人才工作者培训力度。

(本文获2015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