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阅读过程中的潜能开发

阅读过程中的潜能开发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阅读过程中的潜能开发主要是指速读训练、速记训练、持续注意力训练和思维训练。读书时,若眼球不能顺利运动,就会发生困难。人人在斜读书中各面后就能掌握书中内容要点和主要内容,这便是点该法功效。(四)速读的信息定位1.题目顺序基本与行文顺序一致。
阅读过程中的潜能开发_智慧信息

阅读过程中的潜能开发主要是指速读训练、速记训练、持续注意力训练和思维训练。

一、阅读过程中的速读训练

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请看下列统计资料:科学杂志1750年为10种,19世纪初达100种,19世纪中期达1000种,1900年达10000种,20世纪初就达到了100000种。现在,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大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达13—14万篇,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5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900件专利问世。近二十年来,每年形成文献资料的页数,美国约1750亿页,苏联600亿页。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新书出版;每年发表的化学文献,假设有一位懂得45种外语,又精通化学各分支的化学家,他每周读40小时,要读48年才能读完。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智能超常的人,就要开发阅读的潜能,训练“飞一般”的阅读速度。

那么,现在人的阅读速度有多快,潜能有多大呢?也许你不信,有人一分钟能读300页。一位菲律宾马尼拉出身的15岁少女玛莉亚小姐一分钟就能读300页,她在与大学生们所做的公开测验时,以58秒的时间,读完一本从未看过的书。然后能正确说明书中的内容甚至一些细节。普通的读速是每分钟500—700字,而玛莉亚小姐每分钟5000-6000句,将近10倍。玛莉亚小姐并不是唯一具备这种超常读速的人,在芝加哥的诺斯威斯顿大学接受速读训练的人,大多具有这样的速读本领。那么,诺斯威斯顿大学速读训练有哪些内容呢?

(一)眼球快速运动

我们的眼球后面有6条肌肉,即上、下、左、右、斜上、斜下6条。上下的肌肉可使眼球做上下运动,左右的肌肉可做水平运动,斜上斜下的可做回转运动。读书时,若眼球不能顺利运动,就会发生困难。因此,要想速读,首先要处理好“视”与“读”的关系。

1.经常进行眼球灵活性训练,反复做上下左右和回转运动,增强眼的灵活性。

2.当的读书距离是30—35厘米,而且光线要适度,不能过强过暗,若你近视或远视,应及时配眼镜矫正。

3.阅读时视野要开阔。视野窄的人阅读视野必窄,应经常远眺,就阅读视野而言,至少要一眼能看清3个字才算及格。

4.读时行间运动要快,眼睛不可逐字停留,每停留一次要把握住若干字。阅读文章时,虽然每行都要阅读到,可是高度的技巧,可以做到一目二行或三行。一开始可能会使理解度降低,但若按阅读的目的或读物的不同来看,则是十分有效的,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会增强理解力。

(二)速读的要领

1.集中精力。速读首先要有精神准备,就像吃快餐、洗快澡一样,抱着快速的心理,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快的习惯。有人做过试验,每天按要求集中精力阅读10分钟,经过24天后。阅读速度就会进步,同时理解力也会增强。

2.保障阅读时间。速读的基础是多读,只有读得多,才能读得快,所以你一定要找出或挤出阅读的时间,去尽量多读。如有的学者在办公桌上、手提包中、洗手间里、电视机上都散置着一些书,一有空就翻读。有时8本书同时读,可谓惊人。

3.要先预读。为了速读,先把读物的大致内容记住,即预读。预读是抓住读物的整体要点,而后再部分地仔细读,对理解读物内容是很有效的。有时,文章取决于破题,一旦读了破题,即可从中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内容,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4.“斜读”一遍有高效。斜读是眼睛在每一页某些地方停留,而能掌握整篇文章大意的快速读法。方法是:先读第一篇的短评,然后向下看页中部分,持续训练,大约25秒左右,并了解大致内容。接受斜读训练比不受训练的人,读速快1/4左右。

(三)速读的技巧

据科学家研究,眼球最低的停留时间是166%秒,最低的运动时间是33%秒,每停留一次所掌握的文字是3-4句。按这种算法,一秒钟最多可掌握15—20句,一分钟是900—1200句。而那些一分钟能掌握5000一10000句的人,非使用飞读或跳读不可。

1.掌握关键字。一句话甚至一段话,掌握了关键字,就能知道意思。如看到“累得上气”,就知道下面是“接不着下气”。下面我们选篇文章,看看如何掌握关键字速读:

屯溪的商店,各行各业俱全,中以墨店为最多,大大小小总有几十家,多以“胡开文”为店名,如老胡开文、新胡开文、真胡开文及正胡开文;还有就是茶庄、茶号,皖省六安的绿茶祁门的红茶,均以这儿为集散地,故茶叶为屯溪外销第一大宗,而徽墨反而落在第二了。

其关键字为“屯溪、墨店、胡开文、茶庄茶号、六安绿茶、祁门红茶、茶叶为屯溪外销第一”,仅这紧凑的七句就把文章主要意思掌握了,而且不易遗忘。

2.用信号语判断。速渡时,不重要的要“飞过”,重要的要记下。可用信号语来判断是否重要。如:“首先”、“目前”、“第一是”、“第二是”、“最后”、“总之”等等,还有一些过渡语如:“因此”、“所以”、“换言之”、“具体说”、“可谓”、“例如”、“一般而言”、“其他如”、“同样的”、“最后”、“总而言之”等等。信号语出现后,内容不重要的或重复表述的,就可以“飞过”不读。

3.点读。人人在斜读书中各面后就能掌握书中内容要点和主要内容,这便是点该法功效。点读是由被读书变这主动读书,要主观意识积极配合,要能把“点”与“点”之间连起来,才能虽“神速”而又不失其“实”。

(四)速读的信息定位

1.题目顺序基本与行文顺序一致。一般情况下,快速阅读的题目顺序与原文的行文顺序是基本保持一致的(偶尔会有个别题目顺序会颠倒),把握这一规律,将有助于节省我们寻读的时间,提高定位信息的速度和准确度。

2.留意小标题和首尾段。定位信息时,首先要留意各个小标题及该标题下的首尾段,这样往往可以迅速缩小搜索范围,更加快速准确地寻找到题目信息的出处。

3.留意题干中的时间、数量等数字信息处。如果题目中包含数字,可以成为很好的题眼,因为数字在文章中一般是以阿拉伯数字的形式出现,比较容易寻找,方便快速定位。

4.留意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专有名词都是以大写字母开头,与数字信息一样,它们在文章中显得比较突出,比较容易寻找,方便快速定位。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该专有名词可能就是文章所讨论的主题,在文章中反复出现,那么就不适宜用来充当定位信息。

5.留意比较关系。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或最高级,或是表示比较的词语或结构,经常会被作为快速阅读的设题题眼,查读时需重点留意,尤其是题目中含有表示比较关系的词语时。

6.留意破折号、冒号、括号、引号等特殊标点。快速阅读经常会针对破折号、冒号或括号等特殊标点的地方设题,因此,即使题目中不含有这些标点,当寻读到文章中这些特殊标点处时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7.留意因果、并列、转折等逻辑关系词。逻辑关系处是快速阅读的重要设题点之一,因此题目中的because,since,so,therefore,but,while等逻辑关系词语往往可以成为重要的信息定位点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题目可能会对原文中的逻辑关系词语进行替换,查找时要注意。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逻辑关系判断哪些信息是相对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是相对不重要的信息,从而简化阅读。

8.利用表示程度、范围或频率的词语。题目中描述事物的程度、范围或频率的词语往往可以作为信息定位的关键词语。

9.留意举例、列举处。表示举例或列举的标志性词语,如like,suchas,for exam⁃ple,for instance,include,consist of等,经常也可以作为信息定位的关键词语。

10.留意题干中的新信息。选择定位信息时注意不要选文章中多次出现过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即使在题目中处于比较中心的位置,也很难成为有效的定位信息。一般来说,每道题中都会有一些明显不同于其他题的新信息,那么该信息往往可以成为定位的关键词语,这类词语多为名词。

二、阅读过程中的速记训练

我们知道,学生最头痛的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常常把头脑弄得疲惫不堪,这种被动记忆很容易产生心理厌倦,想记而记不住,许多聪明的孩子就是在这个环节上判定自己是个“笨蛋”。

首先对人的记忆规律进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发现由“识记”→“遗忘”是“先快后慢”。人记任何东西,都先忘得快,以后逐渐减慢,到相当时间后,几乎再不遗忘了。也就是说,人所记忆的东西,你只要经常去唤醒它,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再也不会忘记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个极强的记忆力。

但也不是没有困难,困难就在于开始阶段的“快速遗忘期”。我们所说的超记忆训练,就是要超越这“快速遗忘”的障碍,训练出神速的记忆能力。大家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间时阅读法

对阅读所要记忆的东西,不要一口气反复阅读背诵,这固然能强记,但效果并不好。你可以隔1-2天读一遍。这样多次反复,就能牢牢记住。

有人做过实验:被试者分为两组。先用30篇历史文选,每组人员各读5遍。第一组一口气读5遍,第二组分5天,每天读一遍。然后,两组再互换实验条件,再分别阅读30篇经济文选。实验结果显示:读后立即测验,集中阅读法可回忆出66%,间时阅读法回忆64%。两星期后,集中阅读法只能回忆13%,间时阅读法能回忆47%。隔一月后,则分别是11%、33%,间时阅读法是集中阅读法记忆量的3倍。

(二)尝试回忆。

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或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凡模糊的地方立即与原文核对,也可以在读书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试着回忆出应该记住的具体内容。这时,试忆者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兴趣盎然。同时,经过校对核实,试忆者会感觉到自己更充实了,也就对记忆坚定了自信心。

苏联“沙塔洛夫教学法”指出:“已经记住的材料经过9小时后,大部分都会忘掉,只能保留30%,”就是说,识记后9小时之内,如果不进行复习,就有70%的内容会忘记。所以,必须在识记后的9小时内复习,并注意同“间时阅读法”结合进行。

(三)自测记忆法

自测记忆是贯通知识、校对正误、灵活记忆的有效方法。最好能默写,默写记忆比只看、只想不写的记忆效果更为显著。时间安排上是:1、及时测:晚上上床前,应该将当天所学的知识择其重点复述一下,时间紧,默想提纲也行;2、周日测:星期天可将一周所学课程内容变换角度提出,写在一张纸上测验,发现模糊之处,马上解决。

(四)规律记忆法

规律是现象间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在相同条件下会重复出现,根据规律的普遍性和重复性对识记材料进行记忆就方便多了。

1.要善于分析,不被识记材料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挖掘材料中内涵的规律。例如要记“137913151921252731333739434549”这个数列,死记硬背很费气力。如果对它进行分析就可发现其可分组为“1—3—7—9一13一15一19一21一25一27一31一33一37一39一43一45一49”,第一组加2等于第二组,第二组加4等于第三组,再加2,再加4,这样,很容易就记住这个数列了。

2.要善于理解,弄清识记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要记住欧姆定律,其公式为I=U/R,对其进行机械记忆,效果不一定好,而理解了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后,再记忆就容易了。

3.要善于总结,通过对识记材料归纳总结,提炼出规律来。如三角函数有54个诱导公式,但这些公式所表达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两句口诀,只要记住这十个字,推导这些诱导公式就不难了。

(五)奇特联想法。

古埃及的《阿德·海莱谬》里有这样一段话:“人们对于每天看到的琐碎的、常见的事物,一般是记不住的。若是看到或听到奇异的、不可思议的、低级丑恶的、荒诞的、巨大的等异乎寻常而又离奇古怪的事物。反倒能记忆很长时间。”

这种记忆就是将你所要记的东西同你脑子里装的永不遗忘的奇想联系起来,构成一个“AB”。想到A(奇特、稳固的东西)就想到B(识记材料)。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西塞罗的“定位法”就是奇特联想的记忆方法。他把家里的固定设施编好序号,把演说内容与家里固定设施联系起来,这样,他就可以全凭记忆而滔滔不绝地演说了。

三、阅读过程中的持续注意训练

有人智商高却不能表现出高潜能,一些智商平平的人往往却能发挥出超常的潜能水平或创造力,这是为什么呢?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者没能洞开“注意”这扇摄入智慧的唯一门户,而后者却由于“注意力”的深入和强化,使自己找到了一位指路的仙人,潜能也就逐渐地“神”起来。

有一种普遍而有趣的现象,越是智商高的孩子越容易分心,这多半是由于脑子的灵活性、柔韧性好,容易被外界的风吹草动所触动的缘故。但这一走“神”,有意义的信息就变得模糊了。

有些老师和家长常常抱怨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其实不然,有时的“分心”恰恰是强度很高的注意力集中。如有的学生听课或做作业时,一动也不动,表情呆滞,目光失神,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业本上也常常留下停笔时渗出的墨渍。这是因为他的注意力粘附在感兴趣的事物上,而不能集中到新的认知对象上来。这恰恰说明,只要善于引导,孩子们是可以形成相当稳定而且强度很高的注意能力的。

要想开发潜能,首先就要具有超常的注意力,因为注意力直接决定着人的三种能力,即心智集中能力、直觉判断能力、深入探研能力。三种能力构成智力结构的三个层次,注意力就像“辐轴”。离开这个“辐轴”,再高的智商也只不过是一推就倒的积木,根本谈不上知识的联结、反馈、深化。

如果你一旦有了超越常人的有效的注意能力,你的潜能一定会产生急速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超常的注意能力呢?

大家可以按以下方法训练:

(一)最佳注意效果

注意品质包括:注意长度(时间);注意广度(注意点的多少人);自觉注意(目的、控制能力)。

“时间”同人的年龄有关系,儿童的有效注意时间在15分钟左右;青少年的有效注意在30分钟左右,成人则同注意品质有关,可以延长到2~3小时,主要表现为进入了注意的“意境”。

根据上述特点,要想具有最佳注意效果,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由于有效注意的时间有限,你要抓紧时间,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快速进人“注意”状态。其方法是:闭着眼睑,把注意力集中在闭着的眼睑内侧,然后自我暗示:在眼睑内侧有△形或O形的影像,直到你觉得整个思想都集中到△或O形上来,这时你再想你要读的书、然后慢慢睁开眼,进入阅读状态。

2.能使注意力迅速转换并能形成交叉注意,是培养注意广度的十分可贵的品质。阅读时最好边读、边记、边想,眼到、手到、心到,多种器官共同作用,能强化注意力。平时的训练方法是:你或坐或躺,让全身尽量放松,然后微闭起眼睛,将需要解决的两个互不关联的题目输入脑中,一前一后地想,颠来倒去地想,然后把推演的过程,尝试着在脑子里同时输出,如果你能准确地把握,说明你已有了交叉注意的能力。如果你能输入更多的题目而不混乱,那你的注意能力就相当地“神”了。

3.心理学家们指出,注意的高级形态是“有意后”注意,这是一种有目的、带有探究性的、非常自觉的高度注意,它常常使人废寝忘食,乐此不疲。许多科学家和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就是在这种注意能力上超人一等。培养这种能力并不难,关键的一点就是你要善于带着问题去注意。训练的方法是:(1)把目的性同注意力相结合。因为“伟大的精力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2)把注意力同强烈的求知欲望相结合。(3)为了提高注意品质,你可以编排出一系列需要解决成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去解决,一段时间之后,随着问题的逐一解决,你的注意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提高。

(二)音感训练法。

如果你注意力分散已经形成习惯,一时无法收拢,你可以采用音感法来调整。

古人修心或进入冥想情境时,常常谛听潺潺的流水声或瀑布声。现在,一般人可以采用听节拍器的节拍声,每天听几回,不但可以锻炼集中力,也可以使情绪安定。

节拍器的滴嗒声,经验上以每分钟60下为适宜,可照这个标准加以调整,然后倾耳谛听,心中默数一、二、三,一、二、三,一直数下去,数十下再回头从一到十地数,这样反复,不到10分钟就会消除一切杂念,只剩下滴答滴答的响声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声音上以后,就连声音的振动声也能听见,声音一下一下传遍全身,身体本身就像变成了节拍器。这样每天搞几次,注意力就会自然提高,感官也变得特别敏锐。

(三)抑制训练法。

抑制法是指通过大脑的自我控制,来培养超强度注意力的一种方法。分心可以说是高智商孩子的通病,越是思维活跃,越容易分心,怎么办呢?你就有意到街头去,到一些嘈杂的场所去阅读,努力抑制住自己,不为嘈杂所动,全身心地沉入你的阅读。据说,东汉大学者王充幼时家贫,他就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的书摊上静心专一的阅读而最终成为饱学之士的。

四、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训练

阅读不仅需要对有关文献资料有所选择并能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而且还要有效地运用思维对所获信息进行思维加工,进入思维流程。阅读的思维流程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定量性三个特征:1、系统性。阅读的思维方法本身构成了一个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方法系统。从层次上看,阅读思维有哲学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具体科学思维方法等;从基本种类上看,有抽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灵感思维方法等。阅读思维最根本的特点是:始终把思维对象当作多方面联系、多要素构成的动态整体来研究,进而对思维对象之间及其与内外环境之间的作用与联系进行全面地把握和综合地分析。

(一)阅读过程中的信息类比

一边阅读,一边类比,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寻找两个以上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尺度,把与此有联系的几个相关事物(这既可是同类事物,也可是不同类事物)的信息加以对照,把握住事物的内在的联系。瑞士著名的科学家阿·皮卡尔是位研究大气平流层的专家。后来他又把兴趣转到了海洋,研究海洋深潜器。尽管海和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但是他把水和空气做了类比,都是流体,因此,阿·皮卡尔在研究海洋深潜器时,首先就想到利用平流层气球的原理来改进深潜器。在这以前的深潜器,既不能自行浮出水面,又不能在海底自由行动,而且还要靠钢缆吊入水中。这样,潜水深度将受钢缆强度的限制一钢缆越长,自身重量就越大,也就容易断裂,所以过去的深潜器一直无法突破2000米大关。皮卡尔由平流层气球联想到海洋深潜器。平流层气球由两部分组成:充满比空气轻的气体的气球和吊在气球下面的载人舱。利用气球的浮力,使载人舱升上高空,如果在深潜器上加一只浮筒,不也就像一只“气球”一样可以在海水中自行上浮了吗?皮卡尔和他的儿子小皮卡尔设计了一只由钢制潜水球和外形像船一样的浮筒组成的深潜器,在浮筒中充满比海水轻的汽油,为深潜器增加上提的浮力,同时,又在潜水球中放人铁砂作为压舱物,使深潜器沉人海底。如果深潜器要浮上来,只要将压舱的铁砂抛人海中,就可借助浮筒的浮力升至海上,再配上动力。这样,深潜器就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海洋中自由行动了。

(二)阅读过程中的信息移植

将阅读到的某一系统内的元素转移至另外一个系统内而引起该系统发生新变化的思维方法。常见的移植内容有四大类:第一,方法移植。即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另一门学科中去,创造出新的交叉学科。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越是基本,其方法就越能广泛地移植于其他领域,如数学、力学、物理学、历史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方法,都可以移植到很多领域。如将力学移植于心理学,可创造出心理力学。将心理学移植于历史学,可以产生新学科心理史学等等。第二,技术移植。在原来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新的突破,创造出新的成果。如在地质勘探中所采用航空照像技术、重力探测技术、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磁法、声法、电法等,都是移用物理技术而发明的。在技术移植中,相似条件越多,创造性越小;相似条件越少,差异越大,移植就越难,但创造性越大。第三,理论移植。将一门学科或一个领域的理论,移用到另一门学科或另一领域中去。当然,这种移植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机械搬移,而是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移植其核心部分,再根据学科特点建立辅助部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例如,量子化学就是将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关系等核心部分移植到化学,再根据化学运动过程的具体条件,建立起辅助理论,并对量子力学的核心部分在化学领域的应用进行辩解。这样才完成了量子化学的理论体系。第四,综合移植。将众多学科领域的方法、技术、理论汇集到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上,进行综合性考察,从而获得新的创造性成果。在当今十分热门的工业机器人,宇航工程、基因工程、克隆技术、海洋技术等,无不是综合移植的产物。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正在不断地向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诸领进行移植,并创造出许多新的成果及组合创造思维方法。

(三)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关联

此事物、现象、观念与彼事物、现象、观念之间,或者事物、现象、观念的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某种或某些联结在一起的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将相关信息的本质和特征,推之于其他事物发展的情况,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关联。奥斯特从电能产生的磁场中反向悟出了磁场可以产生电能;考古专家阅读古生物化石的文献资料,推断出远古时期的地理、气候等许多情况……这样的例子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成果,都是从关联规律开始。当然,事物的关联规律都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从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发现其中一些规律性的联系,发现隐蔽其里的真相,从而解决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关联思维的样式可以分成不同种类,按创造发明和解决问题的关联的显示状况,主要可分为侧向关联、逆向关联、链状关联、系统关联、中介关联、类似关联。

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真正要解决问题,常常不只是用一种关联,而是要将多种关联结合在一起思考,以产生联动。金字塔是埃及的奇迹,但在古埃及,要丈量金字塔的高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们一般都巨大无比,如果按常规的办法去爬塔,不仅费人费力,由于操作复杂,丈量结果也难以准确。后来,这一问题在欧几里德那里得到很好解决:不必去爬塔,而是通过丈量自己的身体的影子来丈量金字塔的高度。即当自己的身高和影子一样长时,只须量一下金字塔的影子,就知道塔高的多少了。

(四)阅读过程中的信息整合

阅读过程中,根据需要,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内部要素进行重新匹配整合,择优除劣,优势互补,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它是通过对系统内的元素进行新的排列组合而使系统发生新变化的创造思维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整合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的特征。”整合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质变。例如单一的钢筋、水泥、沙子没有什么力量,用水调合在一起,就能建成摩天大厦。“吞水音图描记仪”的发明是将磁录、声电转换和热笔描图三大板块有机地整合而成。从思考方法上来看,这几种相关因素有机地整合在这一发明的设计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现代科学证明,多元整合,是科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牛顿整合了开普勒的天体运行三定律和伽利略的物体运动规律和水平运动定律,从而创造了经典的力学体系;麦克斯韦整合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与拉格朗日·哈密顿的数学方法,创造了更加完备的电磁理论;狄拉克整合爱因斯坦相对论和薛定谔方程,创造了相对论量子力理学,引起了以原子能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以上都是多元整合再创新的巨大成果。

整合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从浩瀚无垠的宇宙天体到原子内部的基本粒子;从简单的数字相加到复杂的人体结构……到处都有整合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从文字组合到机器组合,从家庭组合到地区组合,不论是微观或宏观,组合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整合是任意的,各种各样的事物要素都可以进行整合。例如,不同的功能或目的可以进行整合;不同的组织或系统可以进行整合;不同的机构或结构可以进行整合;不同的物品可以进行整合;不同的材料可以进行整合;不同的技术或原理可以进行整合。不同的方法或步骤可以进行整合;不同的颜色、形状、声音或味道可以进行整合;不同的状态可以进行整合;不同领域不同性能的东西也可以进行整合;两种事物可以进行整合。多种事物也可以进行整合。可以是简单的联合、结合或混合,也可以是综合或化合等。

(五)阅读过程中的信息离散

阅读过程中,将有关信息的母系统分离为多个子系统的思维方法。日本人有一句名言:“整合就是创造。”实际上离散也是创造。由于后者不像前者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更有必要予以强调。服装设计师把上衣的袖子与身子分离,发明了马甲;把领子从上衣中分离出去,发明了无领衣。科学家把扬声器从录音机中分离出来,发明了音箱;眼科学家把眼镜的镜架和镜片分离开来,发明了隐形眼镜。这些新产品都受到了消费者们的喜爱。

离散法的创新原理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母系统分离解体,使整体环境发生种种新变化。其二,许多子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母系统存在时它们的独立功能被压制或封闭,当母系统分离解体后,它们得以以新个体的形象出现。其三,从母系统中分离出去一个或多个子系统,使母系统的功能发生种种新变分离之道不仅在产品创新方面得到大量应用,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也不乏其创造性的智慧亮点。

运用离散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选准离散对象,即母系统,有时候我们因眼界所限,往往不能超脱环境的局限来科学地分析问题,往往就找不到可离散的对象,这样就很难打开思路。离散法相对于综合法而言,用之于破坏性的创造活动比较多,因此不太为人们注意或喜欢。但无可否认,离散法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思维方法,且不说日常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人们会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以求思路突破,其实科学研究的历程也就是对大自然进行层层离散分解的探索认识过程。

(六)阅读过程中的信息换元

在阅读活动中,换元法就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通过代替某事物研究被代替事物的矛盾,使常规方法难解的问题获得解决,或发现新的办法,或者进一步完善被代替的事物。探测高能粒子运动轨迹的仪器“气泡室”的发明原理,就是美国发明者核物理学家格拉塞尔阅读到开启啤酒瓶会产生一串串上升的气泡时,猛然想到自己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怎样探测高能粒子的飞行轨迹。于是,他就用啤酒代替高能粒子穿越的介质,顺手拣起几粒碎小鸡骨代替高能粒子,等到酒杯中的气泡冒完了,将其丢入杯中啤酒里。只见随着碎骨粒的沉落,四周便不断冒出气泡,用气泡显示出了碎骨粒下降过程的轨迹。但是碎骨粒毕竟不是高能粒子,啤酒也不是高能粒子穿越的介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换元试验。他匆匆地赶回实验室,终于以这种方法清晰地呈现出粒子飞行的轨迹。格拉塞尔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换元思维法作为一种独到的方法在科研、设计、计算、实验、决策等领域被广泛使用。换元法在运用过程方面有以下特点:第一,换元法主要探讨的对象是科技、生产、管理、教育、艺术、军事等学科,需要对事物进行各种定性、定量、定型分析和测算的方法,其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第二,换元法的创造成果一般是产生新的方法。诸如,检验产品的方法、热处理的方法、统计计算的方法、度量的方法、模拟的方法等等。第三,换元法关键的一步在于发现并决定可以相互代替的事及其等值关系和实施代替的具体方法。这种相互代替的事物及其等值关系和实施代替的具体方法构成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发明新方法的摇篮。第四,换元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互关系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尽管有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如果,某些事物的某种功能、某种成分、某种条件……某种状态,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事物上也能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即说明它们在某方面存在等值关系,我们就称这两事物之间具有可换元。

【注释】

[1][美]G.盖莫夫:《从一到无穷大—科学的事实和臆测》,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页。

[2]王云五:《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2页。

[3]王云五:《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页。

[4]刘国钧:《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

[5]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题解》,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6]沈祖荣:《中国各省图书馆调查表》,《教育杂志》1918年8月第10卷第8期。

[7]孙毓修:《图书馆》,《教育杂志》第10期。

[8]昌彼得、潘美月:《中国目录学》,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246页。

[9]关鸿等主编:《旧学新探——王云五论学文选》,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

[10]程跃:《北京全程超越实验小学大语文改革总思路》内部资料,2009年7月。

[11]程跃:《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上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程跃:《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13]取自程跃《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上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本文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