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徐常定:筑巢定

徐常定:筑巢定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白鹳的存在丝毫无碍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善良的小村人对白鹳的友善历史也得以代代传承。仲夏时节天气晴好白鹳拖儿带女在村前百米宽的河边成群晒翅,晚秋时节白鹳吃饱无事在树顶集中“开会”消食,那是绝对胜景!对此,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是有惨痛教训的。其中一个姓王的,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蓦然察觉,没见到白鹳。麻雀、八哥、白鹭鸶、布谷鸟、喜鹊、乌鸦聒噪不已。河沿沟边,不时可见几只白鹳在信步消闲。
又见白鹳_云南故事:我的中国梦

徐常定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家乡的周围全是茂盛的原始森林。径超1.5米、高过40米的参天大树举目即见,生态环境空前良好。村子周围的稻田秋稻收割后全被闲置。田边地角,常年均有清澈的山泉水流出,滋润着家乡这片贫瘠而又难舍的土地,滋养着家乡这方贫困而又勤劳的人民。农田虽被闲置,但生物界的繁衍生息却并未因此而耽搁。河中鱼虾成群,田中鳝鱼、泥鳅上蹿下跳。凡此种种,为白鹳生存创造了得天独厚之条件。因此,村子周围生活着近百只白鹳。它们在大树顶上筑巢孵卵,在河边田里晒翅觅食,一副怡然自得之景象。

白鹳从不主动攻击人类和家禽,但对人类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只限于在50米开外远见,小于这个距离它就会飞离而去。同时,白鹳的存在丝毫无碍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善良的小村人对白鹳的友善历史也得以代代传承。仲夏时节天气晴好白鹳拖儿带女在村前百米宽的河边成群晒翅,晚秋时节白鹳吃饱无事在树顶集中“开会”消食,那是绝对胜景!“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是大文豪郭沫若在自己的散文名篇《白鹭》中用来描绘水田中的白鹭鸶的飞来神笔!郭老可能没看到过白鹳晒翅和“开会”,否则必有名篇留存千古!

当地有一句古话,“白鹳护儿胜过鹰”。意是说,虽然白鹳不具主动攻击性,但是,如果有人胆敢接近白鹳的窝巢觊觎白鹳的儿女,白鹳自卫性攻击的激烈程度有胜于兀鹫。对此,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是有惨痛教训的。

1969年初,邻村来了几个上海知青插队落户。其中一个姓王的,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村子中间有一颗高近40多米的红松树,顶部有一个鸟巢,巢中生息着几只小白鹳。他对巢中的那几只小白鹳垂涎不已,决意上树去抓两只来家养。村中的老者反复劝解,“上去不得,危险得很”。但他置若罔闻而一意孤行,口称“我就不信这个邪!”开始上树。在快接近鸟巢时,两只成年白鹳突然飞临鸟巢近处,从两个不同方向向他滑翔俯冲,用尖喙和利爪攻击他的面部。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是立即沿树下滑快速远离白鹳窝巢,因为威胁逐步解除,白鹳随即也会停止攻击,这是前人总结出的经验。可是他来自大城市上海,哪里知道这种诀窍!因此,他急切地用双手去护住面部,树下的人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从30多米高的地方一跟头摔下,七窍流血,当场气绝。

1990年,我从部队休假回到家乡。待了几天后,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蓦然察觉,没见到白鹳。我问妈妈,白鹳怎么不见了。妈妈说,树砍光了,白鹳无栖身之所;田地承包到户,为了多打粮食,秋后原本蓄水闲置的稻田脱水打干又种上了小春,白鹳无觅食之处,飞走了。我有些怅然若失,连过去成群结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惹人厌烦的麻雀因为稀少罕见也不禁令我怀念起来。

忽然,我的眼前一亮:我家屋檐下的一个大的墙孔之中,一只金黄色的鸟把头伸了一下。我问母亲,这是什么鸟?怎么会飞来这里筑巢?妈妈说是猫头鹰,可能是因为树砍光了无处筑巢,无奈之下来到我家屋檐下筑巢孵卵。我不信,从未听说过猫头鹰会在居家的地方筑巢。我拿出从部队带回家的军用望远镜在远处仔细观察发现,那是猴头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00年时,猴头鹰飞走了。因为当地以人工林为主的大地植被大规模地恢复了,猴头鹰回到大自然中生息去了。

从1988年猴头鹰到我家生息以来,以每年两三只小猴头鹰出生计算,共有四五十只小猴头鹰从我家的屋檐下飞出。同时,过去曾经远走他乡的鸟儿们,又逐步地返回到了家乡。麻雀、八哥、白鹭鸶、布谷鸟、喜鹊、乌鸦聒噪不已。河沿沟边,不时可见几只白鹳在信步消闲。特别是白腊山脚下大龙潭水库中间的小岛上,随时可见几十只白鹳在其上捕鱼、捉虾,消食、漫步,嬉戏、玩闹,小憩、酣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