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尊严与成就

尊严与成就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个“农民工”成功的角色转变的故事背后,饱含了云南冶金集团发展改革取得的新荣誉。何学武,一名身材高挑,略显消瘦来自农村的中年男子,从2005年至今,就一直在云南冶金集团所属企业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劳动强度大的残极清理工作。作为一名一年之内连续获得“成就冶金”年度人物和“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的农民工,何学武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着车间深处那片独特的风景,他早已把云铝当做自己的家。
尊严与成就_云南故事:我的中国梦

卢中华 陈本松

尊严,不分贫富悬殊,也不以贵贱高低论,人皆有之,人人平等。

自上世纪80年代一些流向城市的农民被取了个灰头灰脑的雅号——“农民工”后,“农民工”这一又酸又苦的名称就成为了社会上比较受鄙视的“冠名词”。因此,“尊严”两字基于“农民工”而言是“镜中花”、“水中月”,好像在他们身上未曾有过,也很难获得。

可正是“农民工”这一个尴尬的字眼,截至目前已占我国总人口的20%,总数超过2.69亿的农民工,大致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2倍、韩国总人口的5倍。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规模,他们大多没有资格和能力成为“房奴”,也评不上“蚁族”那样高雅的名分。他们大多数都是沉默的,沉默地游荡,沉默地流动,沉默地忍受,沉默地在异乡嘈杂的小车间里,沉没在混凝土与高架桥穿梭的城市喧嚣之中,也用沉默的付出去支持国家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繁华……的确,这些沉默的“农民工”也只能选择沉默,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汗水和时间去换取少得可怜的回报。

然而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南冶金集团),这个以“大机器生产”为特色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始终以相互成就的情怀,为“农民工”搭建起了享有出彩机会的筑梦平台,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发展,价值得到体现,尊严得到尊重。一个个“农民工”成功的角色转变的故事背后,饱含了云南冶金集团发展改革取得的新荣誉。

“这里有家的感觉”

“作为一名农民工,是什么原因让您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

“企业对我们好,有家的感觉。”在云南冶金集团首届“成就冶金”人物颁奖典礼上,作为十位获奖者中唯一一名农民工——何学武用这句话回答了他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原因。

何学武,一名身材高挑,略显消瘦来自农村的中年男子,从2005年至今,就一直在云南冶金集团所属企业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劳动强度大的残极清理工作。十年来,从事这项工作的农民工走了来,来了走,大多都受不了这份辛苦。然而他却像一颗“钉子”,来了就“钉”在这里了。

每天,何学武所在的残极清理车间要清理近80吨残极,清理后的残极炭块要运到碳素厂使用,而清理出来的极上料要就等到破碎后再送到电解车间继续使用,残极清理车间虽说不是生产第一线,但同样肩负着生产链上下游衔接的重要责任。何学武和工友们每天都坚守在这里,每到烈日当空的时候,车间的气温高达40摄氏度,就像一个大熔炉,洋溢的尘土在阳光的折射下,弥漫在车间的上空。尽管如此恶劣的环境,何学武还是每天按时按点来到车间,检查完现场后,启动破损机,轰鸣声一阵越过一阵。何学武用粗大的双手把大锤、钎子、铲子舞得叮叮当当,汗珠浸湿了头发,顺着发梢流到身上,头上的安全帽像一个大蒸笼,汗也顺着帽檐滴滴往下掉,融入了破碎的极上料,投入电解槽,铸进了铝锭。在何学武的生命里,这种与各种工具相拥、相映的姿势,陪伴他用汗水洗浴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这是我的工作,是我自己的岗位,累是累,但习惯了就不觉得累,再说我本来就来自农村,工作苦点累点能够适应。最重要的是人的心态,只要心态好,感觉工作也不那么累。像我们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些可能想着自己是临时工,企业好不好与自己无关,对很多事情都采取不参与、不积极的态度,这样是做不好工作的。我觉得,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不要自暴自弃,要主动融入集体,把自己当成集体的一员,要明白‘集体好了,我们个人才会好’的道理。” 何学武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他的梦想。

作为一名一年之内连续获得“成就冶金”年度人物和“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的农民工,何学武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着车间深处那片独特的风景,他早已把云铝当做自己的家。如荣获“成就冶金”人物时,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十年的执著坚守,十年的无悔奉献。十年,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信念,彰显的是一种精神。

从农民工到党政负责人的蜕变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公司给了我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现任云南冶金集团所属企业永昌铅锌公司党委书记的张安福,用带着浓浓滇西口音的普通话,这样总结了他从农民工到党政负责人的蜕变。

1991年7月,21岁的张安福从龙陵中学毕业了。如所有出生在农村的高考落榜生一样,张安福的选择并不多:要么复读继续考大学,要么老老实实做一个农民。正在张安福彷徨不定的时候,1992年,从勐糯镇传来的一则招工信息给了张安福第三种选择:进工厂做一名工人。

此时的张安福,已在家中干了差不多一年的农活。没经过太多权衡,他很快决定报名应聘。经过筛选,张安福如愿成为了永昌公司的前身——勐糯铅锌矿的一名普通工人。

年轻的张安福当时并不知道,如同他个人的命运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样,此时的勐糯铅锌矿也处于生死存亡的转折点。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矿山企业,由于产品单一、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规模过小,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处于濒临倒闭的危险境地。1988年底,龙陵县政府决定成立勐糯铅锌矿改扩建工程指挥部。1990年,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启动资金只有可怜的8万元。张安福进厂的时候,工厂处于改扩建工程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队伍。刚进厂不久的张安福幸运地被公司选派到昆明理工大学学习深造,经过两年的学习,再次回到勐糯铅锌矿的张安福,凭借爱动脑筋、肯钻研的特点,在26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电锌厂厂长。

成就张安福的是一项学名唤作“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技术”攻关奏捷。

这个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炼锌工艺,与传统的冶炼方式迥异,原料一次进入,在大釜里发生化学反应,一会儿锌就被分离出来,工艺流程大为缩短,这个技术如果成功,在国内是一流的,在国际也是领先的。

“搞这项技术非常危险,国内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人想试,一直不敢搞,不愿搞。国外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发达国家掌握了这门技术,引进转让费要1亿美元,加上配套设备,可能是好几亿美元,太贵了。”

但张安福他们竟然成功了,仅投入了3000多万元,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技术”现在成为云南冶金集团的看家专有技术,并已成功输出到外地,效果很好。

“搞高压釜全靠科学技术作支撑,不能盲目蛮干,要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一个事故可以使一个企业破产,而这些,都是我在农村想都没想过的。”张安福说。

从农民到工人,从工人到厂长,从厂长到总工程师,再到总经理、党委书记,一路的高歌凯旋,扬帆远航,是张安福当时没有想过的,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让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的追求。何学武、张安福等人是云南冶金“农民工”的典型代表,也是云南冶金人的杰出代表。他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他们大爱无私、德艺双馨,他们十年坚守、勇于担当。

尊重人、理解人、凝聚人、发展人,让每一位农民工成为“力量”和“灵魂”的创造者、分享者,书写“尊严与成就”齐头并进的华丽篇章,也在社会上铸就起一道独特的“农民工”风景线,这就是云南冶金梦的另一番体现。希望这个梦很简单,踮起脚尖就能够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