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北四大古民族的历史

东北四大古民族的历史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洪皓身陷金国15年,始终不做金官,不仕伪齐。九年后始奉准迁居袁州,于去袁州途中而卒,年仅68岁。辽道宗懿德皇后萧观音与天祚帝皇后萧瑟瑟,被称为杰出的契丹女作家,均不幸冤死。所记内容上迄远古,下及清初,年深代远,历史悠长。其幼好学颖悟,长则文思敏捷。结果,双方签订《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记》。吴大澂此次谈判据理力争,收回黑顶子要隘,使中国船只可自由出入图们江口。
古籍拾珍_中国长白山文化

描写东北四大古民族的演变历史社会情况,多载于正史,如《竹书纪年》《大戴礼记》《史记》《山海经·海西内经》《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高句丽传》《公孙度传》《晋书》《隋书》《旧唐书》《宋书》《辽史》《金史》等,但这些多为中原史官视角下的历史,即使写入正史,也仅是以极略的篇幅列于文尾,且语焉不详,记述含混,居高临下,辗转传抄,任意取舍,反映了中原史官视野的局限。东北三省方志之类纂修较晚,乾隆四十四年钦定《盛京通志》,光绪二十年后始写定《吉林通志》,而黑龙江则建省三百年迄无志书,仅见《黑龙江志稿》,一切政务均附见于《奉天通志》,此外专门的文史著作实在甚少。至今仍留存的不过如下几部。

一、〔北魏〕李敞《祝文》

《祝文》刻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壁上,具有《诗经》雅颂风格的四言诗,短短二十五行,101字,从南迁一直写到入主中原,囊括了拓跋鲜卑数百年历史,并表达了缅怀祖先,企求保佑的殷切希望。没有更多的夸张叙述、华丽辞藻,而是朴朴实实道来,文字简洁,风格淳朴。全诗隔句押韵,五次换韵,字句整齐,念来朗朗上口。当然,不可否认,这首诗还有一些文人雕琢的痕迹。

二、〔宋〕洪皓《松漠纪闻》

《松漠纪闻》是南宋使者洪皓自金国返宋后,根据在金国十五年的所见所闻而纂成的一部杂史。全书分正续二卷和补遗三部分。该书文字简练,一事一记,对于北国的山川地理、风土习俗、经济物产、礼仪制度及军国大事等多有涉及,是记叙东北故事传世较早的一部书,也是今人研究考证金史、辽史、东北史、北方民族史必备的参考书。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而后人编纂的《大金国志》《三朝北盟会编》《辽史》《金史》《金史详校》《金史纪事本末》等著作,对《松漠纪闻》中的史料多有引证。但因书中所含传闻成分较多,况又属追忆成书,这样就难免出现疏漏,甚至真赝相参。正如《四库全书》所指:“及据传述者笔之于书,不若目击之亲切……又不晓音译,往往讹异失真。”好在标注者均有注释厘误。

洪皓(1088—1155),饶州鄱阳人,字光弼。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锋芒,欲由扬州移驻建康(今南京)。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后因此受到召见,洪皓的才识和辩才深得赵构的赏识,于是拜为大金通问使,并连升五级,擢为徽猷阁待制,加礼部尚书。及至金地,羁留不遣。先在太原留羁一年,后来金军统帅粘罕胁迫其仕伪齐刘豫,洪皓严词以拒,险遭不测,后被流放冷山,为今黑龙江省五常县一带。直至1140年才被放归。洪皓身陷金国15年,始终不做金官,不仕伪齐。这在降将如毛、降官如林的南宋初期这种不屈精神实在难得。洪皓于1143年回到临安,理应得到升擢和隆遇,但由于性情刚正、仗义执言而忤怒秦桧,旋即被贬知饶州。九年后始奉准迁居袁州,于去袁州途中而卒,年仅68岁。洪皓在金国15年,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诗词,曾将所见所闻随笔纂录,及归,俱为金人搜获,有碍回宋,悉付诸火。后来在南岭被贬期间,趁饭罢闲暇,把在北国的见闻追述一二,其子洪适、洪遵则在旁操牍而记。因当时有私史之禁,故一直密而未刊。直到洪皓去世后的第二年(1156),才由洪适刊印。分正续二卷,正卷三十一事,续卷二十七事。以其所居冷山,在金属于上京会宁府,在唐为松漠都督府以北,故名《松漠纪闻》。乾道九年(1173),次子洪遵又刻版于建业,并增《补遗》十一事附后,总计六十九事,一万三千字。

三、〔辽〕王鼎《焚椒录》

《焚椒录》为辽大安五年(1089)观书殿学士王鼎著。该书详细记载了道宗懿德皇后萧观音的身世、才行和被耶律乙辛等人构陷含冤而死的始末及内幕。书中保存了萧观音的诗作《回心院》《伏虎林应制》《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绝命词》《谏猎疏》等作品。书前有作者自序,说明材料来源和写作宗旨,“直书其事,用俟后之良史”,为懿德皇后辩冤。书末结以对懿德之变的分析和评论。《焚椒录》传世后,颇有人以为明人伪作,有待于探考。辽道宗懿德皇后萧观音与天祚帝皇后萧瑟瑟,被称为杰出的契丹女作家,均不幸冤死。

王鼎,字虚中,涿州人。辽清宁进士,累迁翰林学士,升观书殿学士。所著诗文颇多,今传有《焚椒录》等。

四、〔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

康熙二十一年(1682),圣祖(康熙)东巡,高士奇以(内廷供奉、翰林院侍讲)文学之士扈从,有感于“志阙辽左,文献无征”,尽管“跸警康衢,闾阎难问”,仍以“见闻所逮,约略志之”。初仅为上下两卷,上卷记从北京到盛京一路所经;下卷则从盛京到吉林,又返回北京的一路见闻。

这部日记体裁的地方史著作,所记仅为八十日行程,经今河北、辽宁、吉林三省之地,最北面达到乌拉街,向东巡终点被称为“三省通衢”的大乌拉虞村进发。所记内容上迄远古,下及清初,年深代远,历史悠长。其书以时间为经,以地望为纬,以史为内涵,将北京至吉林一路“所过山川、郡县、兀塞、要害之地”,探本求源,记其沿革变迁,或详或略,一一加以解说。详则不惮其烦,引经据典,征文考献,备述与此地有关之史实,同时,旁及资源物产、民族风情、山川气候、历史沿革、神话传说等,或述地理,或考地名,或记流人,或录土著……略则三言五语,一带而过。总之,此书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再现了边陲特色。

高士奇,字澹人,清初浙江钱塘人。其幼好学颖悟,长则文思敏捷。家甚贫,经明珠推荐,入内廷供奉,授詹事府詹事,后充翰林院待讲,《大清一统志》总裁。

五、〔清〕吴大澂《皇华纪程》

吴大澂,字清卿,号恒轩。江苏吴县人。同治六年进士,历任编修、陕甘学政、河北道、左副督御史、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光绪十二年(1886)五月,清政府派北洋事务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沙俄代表会晤于杵岩河,会勘东部边界。结果,双方签订《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记》。

《皇华纪程》一书,以日记形式记录了吴大澂赴吉林珲春时的沿途见闻与沙俄代表会勘东界时的详细情景。吴大澂此次谈判据理力争,收回黑顶子要隘,使中国船只可自由出入图们江口。此书对于研究东北边界史、清代外交史及东北交通、地理、风俗等,不失为一部重要史料。

六、〔清〕黄维翰《黑水先民传》

黄维翰,字申甫,江西崇仁人。清末名进士,博学通才。光绪末年,以京曹积资外简,先后任呼兰、龙江两郡知府四年,清亡罢守。在任日,曾主修《呼兰府志》及黑龙江山水诸志。民国初年主持《黑龙江通志》纂修事务。

《黑水先民传》这部野史性著作,贯穿古今,征引丰富。体裁上,以区域为范,以驻防实之。时间上,上起汉、魏,中经北魏、唐、五代、辽、金、元、明,下迄清末。体史越志,号称赅博。读者凭借本编,可以省察两千年间东省地区乃至整个黑龙江流域,割据的起伏、郡县的变异、庶政的良窳、疆域的损益、部族的盛衰,以及各部落的分和兼并,人物的兴灭成败等变化发展的足迹。文简事赅,多征史不及备载。客观上描出一幅轮廓清晰的东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迄封建社会,各部族、各阶段及其政权间相互攘夺争伐的风俗史画卷。兼有关于沙俄犯边,迄无宁岁,掠我人畜,占我土地等情况的记载。本书对东北各族,周秦以降一直在渐进地蒙受并接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辽金元数朝基业的奠定,均赖黑水先民之力。《黑水先民传》对此实有比较客观的列举。本书间以涉及其他省区情况,可资旁证。

七、〔清〕张凤台《长白汇征录》

《长白汇征录》,原名《长白征存录》,是一部优秀的地方志。录中对长白府、长白山的历史和当时状况,考证翔实,表述清晰。书中不仅记载了长白地区各方面的史实,又表露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对保卫边疆、开发山区,提出许多切中时弊的措施。有些意见和议论,对今天开发长白山区、发展长白山区经济仍有参考价值。

八、〔清〕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

刘建封,字石荪,号天池钓叟,山东诸城人。1908年5月任奉吉勘界委员,与地方官李廷钰、张凤台、刘寿彭等,带领测绘人员踏查长白山,著有《长白山三江源流考》《白山穆石辨》《中韩国界说》《间岛辨》等官方报告及《长白山江岗志略》《东荒谭余》。1909年增设安图、抚松两县,刘建封任安图知县。

《长白山江岗志略》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书有“序言”“缘起”“长白山记”“长白山江岗志略”四部分。共十万言。其中《志略》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历史沿革、江山气势、名峰胜水释名、特异自然现象、奇人异兽传说、花木洞石志怪、历史古迹逸闻,山珍特产资源,无不包罗在集。所列地名以千计,附丽传说百十五篇。作者对一山一水之描绘,都充满爱国激情。

该书凡十万言,是作者大量勘察后的报告副产品。作者在“缘起”中写道:于各篇报告之余,“独于白山之上,天池之旁,三岗之重峦叠嶂,三江之支派分流,以及草木鸟兽、沙石虫鱼之类,略而不载”,以为遗憾,于是再作《志略》一书。也许正因为作者志趣所在,不受官样文章限制,故此书行文舒缓而有奇气,不拘格套。笔势因山转移,文思遇水回荡,虽取材不尚宏富,而载备详略,亦见文采。当然作者也有他自己的抱负,以为“龙兴之地,著有专书,献作邠风图,以补三百年之缺典,为将来修东三省志者之一助,是所默祷”。而更有价值的是,这部书的传奇文字,对我们考察长白山自然资源、风土人情、民间文学,对开发山乡文化,均具有深远意义。

九、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

金毓黻(1887—1962),原名毓玺,字静庵,别号千华山民。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尤其对东北地方史研究具有较高的造诣,著述宏富,逾越前人。曾任奉天省议会秘书、秘书长,黑龙江省教育厅科长,吉林省财政厅总务科长、辽宁省政府秘书长,辽宁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职。为《奉天通志》总纂。新中国建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编著《辽海丛书》,《奉天通志》,著有《东北通史》《渤海国志长编》等。

渤海立国,始自唐武后,迄于后唐明宗,享祚二百二十九年,几与李唐相始终,成为海东盛国。《渤海国志长编》用别史之例,故立纪、表、传、考四体,共得十有五卷,是为正志;别撰前志二卷,后志三卷。正志之纪、表、传三者,略加整齐,使就条理,而部注其所出,用史例也。惟诸考不然,既具正文,复加按语。渤海典章十佚八九,本编就可知者述之,始终条理,端资详说,命名曰考,亦此意耳。本编以总略冠于志前,文征、丛考、余录系于志后,此所以为长编也。总略、文征皆正志所以从出,丛考以明异同,余录以概缺佚,亦本编所应具。既名长编,不厌求详,不足于此,而再加整齐之。本编以叙次渤海民族兴废递嬗之迹为主,故于末王降辽之后继以东丹。于宗臣、诸臣、士庶、属部列传之外兼记遗裔。大氏享国二百二十九年,而本编所叙乃至四百余年,甄明始末,备于一编,体曰渤海国志,实渤海民族志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