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民族的“尊老”和“托古”传统

汉民族的“尊老”和“托古”传统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民族本来就有在人的年龄上“作假”的习惯,如以虚岁论年龄、生日“做九不做十”等,反映了人们对长寿的美好愿望。除了人的年龄,这一观念也推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表现为“托古”的倾向。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人们对汉语和汉字历史的认知,尤其是在与国外同类事物的比较中。

汉民族本来就有在人的年龄上“作假”的习惯,如以虚岁论年龄、生日“做九不做十”等,反映了人们对长寿的美好愿望。这是因为古代物质条件匮乏,天灾人祸频仍,人们夭折现象较为普遍,平均寿命较短,即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长命百岁”的理想,往往也是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人们习惯以出生即为一岁,过个年又可长一岁,把寿命算得长一点是一点。这个习惯,由于“虚”得还不算过分,本也无可厚非。

然而,在一些涉及远古时代英雄人物年龄的传说中,“虚”的程度往往就比较大了。以五帝为例,他们不仅个个贤明,而且人人长寿:黄帝111岁(《史记集解》皇甫谧曰:“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颛顼98岁(《史记集解》皇甫谧曰:“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帝喾105岁(《史记集解》皇甫谧曰:“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唐尧118岁(《史记集解》皇甫谧曰:“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虞舜100岁(《史记·五帝本纪》:“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除了颛顼没有“坚持到底”而“功亏一篑”,其余四帝都是百岁人瑞,似乎非如此便不值得尊崇。这虽然符合“好人长寿”的美好愿望,其可信度却着实令人生疑。当然传说中还有一个“长寿冠军”,即800岁的彭祖,那已经不是人了。

除了人的年龄,这一观念也推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表现为“托古”的倾向。例如在著书立说方面,“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这是由于作者担心自己权威性不足,便故意隐姓埋名而假托某位著名的远古先人所作,弄得后世读者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只得多方考证,也未必能够定论。如《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之类,其成书年代不可能早于春秋战国时期,却托名炎帝、黄帝所作。

还有,中国历史上不少王朝建立之后,往往有追封死去的先祖为皇帝的制度。这一方面是认可先祖的创业之基,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自己的王朝由来已久,具有正统性。

秦汉时代倒是尚无这种追封制度。如嬴政建立秦朝,就以自己为“始皇帝”,并没有追封其父庄襄王为皇帝,显示出开天辟地的英雄气概;刘邦以平民身份当了皇帝,没有显赫的家世,只是为其健在的父亲刘太公封了个“太上皇帝”的虚衔。

曹魏建立后,文帝曹丕追封其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祖父曹嵩为“太皇帝”,可谓开了追封制度之先河,不过也仅限于祖先若干代。唐高祖李渊开国以后,也照样追封其父李昞为“世祖元皇帝”、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

然而,到了唐高宗李治,就把这种追封制度变成了自欺欺人的把戏。他除了追封更多的历代祖先为皇帝,还追封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他以老子为“首任皇帝”,一下子把唐朝的历史往上延伸了1000多年。武则天篡唐改周,更是追封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以示她的大周朝与西周一脉相承,比唐朝还要古老而正统。到了玄宗李隆基,居然又追封五帝时代的皋陶为“德明皇帝”,那就意味着夏朝之前已经有“唐朝”了。

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人们对汉语和汉字历史的认知,尤其是在与国外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如上所述,汉语和汉字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本来已够古老,也足以让人自豪,但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驱使下,人们似乎往往嫌其还不够老,遂不断为其“年龄”加码,非要为其争个“世界第一”“遥遥领先”不可。

另一方面,当汉语和汉字在其自身历史发展中出现不同的变体时,人们也是习惯于以旧的变体为正宗,加以尊崇和维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