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六甲风情

马六甲风情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六甲风情马六甲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可是早期的马六甲王朝是受到郑和的军队的保护,所以在一百多年来相安无事,而且整个国家繁荣富强。所以早期马六甲人的吃水都是靠三保井。现在的马六甲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名城。这是迄今为止在马六甲郑和遗迹的重大发现,在这之前,陈达生曾推断,郑和官厂中心可能在马六甲北岸某个地方。官厂是一个大货舱,是在马六甲河的北岸。
马六甲风情_风起南方

马六甲风情

马六甲一条不起眼的小巷。

几天以后,东南亚最大的郑和文化馆将对公众开放。这里因此成为马六甲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为了这个时刻,陈达生和他的同事在做最后的准备。

郑和文化馆建在马六甲河的北岸,与殖民地时期的荷兰红楼隔河相望。陈达生是新加坡人,他和马六甲之间很可能有一种缘分。虽然中学放假时,他也曾经到过马六甲,但是那时候,陈达生对马六甲还没有太大的兴趣。真正钟情马六甲这块土地是1978年,当时他辞掉了大学教授工作,下海经商。

【陈达生】因为我的工作需要到东南亚各地去,而且早期中国人来南洋带了各种各样的古董,所以我就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古董,然后慢慢地就开始收集,最主要的还是瓷器、陶器这方面的东西,后期就发展到家私等各种古董。

收集到的古董越来越多,陈达生这时也完全可以像马六甲的古董商那样专做古董生意,但陈达生没有这样做。在收集古董的过程中,他开始了解马六甲的历史,越了解马六甲的历史,陈达生对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陈达生】对郑和感兴趣应该是在五六年前,我在马六甲开这个富礼客栈的时候,就有机会到马六甲各地去跑,又从书本上看到许多关于当时郑和在马六甲活动的情形,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活动,马欢的《瀛崖胜览》等书都有提到马六甲有关官厂的事情。

img53

林源瑞(左)是马六甲历史研究的专家,陈达生(右)则是国际郑和协会的主席,他们仍在不遗余力地把郑和的事迹与精神发扬光大

陈达生走街串巷,还访问马六甲许多通晓历史掌故的专家,这些专家朋友向他描述了600年前郑和到访马六甲的情景。

【林源瑞】这条街早期叫做甲板街,又叫大伯公街,因为这里有一个大伯公庙,也有人叫它做打铁街。

大伯公庙现在香火依然,当年打铁的炉火曾经映红半边街。几经沧桑,现在仅剩下两家铺面,生意不如从前,而且手艺失传已是早晚的事情。惟有马六甲河600年来依旧慢慢地流淌,这是人们生活中的一根血脉。当年,郑和就是从这里踏上马六甲的土地。

借助美术作品,我们知道当时的马六甲仅仅是一个小渔村。几十年后,马六甲作为连接东西的一个枢纽的雏形开始形成。

【林源瑞】这一座井叫做三宝井。这个三保井据说是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驻扎一部分军队在这里,他一共开了七座井,这个井是最早开出的。当时开了七座井叫做七星坠地,这井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开出的。可是早期的马六甲王朝是受到郑和的军队的保护,所以在一百多年来相安无事,而且整个国家繁荣富强。

这个井的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人说喝了马六甲三保井的井水,你会想再回到马六甲。

早期马六甲的用水全部来自这里,他们是用牛车,牛车上面放一个圆桶,家家户户抬一个桶。要一桶、两桶,一分两分。所以早期马六甲人的吃水都是靠三保井。

马六甲是一个和郑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市,马六甲的这座小山丘叫三保山。这是海外华人最大的坟场。

三保山下有三保庙,三保庙里有三保井,三保井边有郑和路,这就是马六甲市给到访的游客最深刻的印象。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在郑和航海图中,满剌加这个地名就是现在的马六甲,满剌加王朝是马来西亚的最初形态,600年前的满剌加王朝十分弱小,屡遭强敌侵扰,不得不求助于中国的明朝皇帝,后来明成祖封马六甲王朝国王苏丹为“满剌加国王”。玉玺现在仍保存在马来西亚博物馆。郑和七下西洋多次访问满剌加王朝,并帮助这个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现在的马六甲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名城。

陈达生的客栈设计得古色古香,他收集的古董点缀在大堂、过道以及餐厅、庭院,客人身临其中立刻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但是爱好古董的陈达生并不满足于经营客栈,三年前他和朋友筹集了3000万人民币,在马六甲建一座东南亚馆藏文物最齐全、史料最丰富、展馆面积位居东南亚第一的郑和文化馆。挖地基时,陈达生发现了许多陶瓷碎片。

【陈达生】这一大堆是我们挖地基的时候挖出来的。

【记者】当时挖的时候是怎么发现的?

【陈达生】铲泥机挖上来里面都是这些东西嘛。铲泥机挖上来除了泥土,剩下都是这些东西,所以一个台湾的专家来,我们就叫他帮我们分类。

这个是江西景德镇釉上彩,晚明,这个是晚明,可见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货仓。所以证明了这里就是官厂的所在地,才有这样大量破碎的瓷片,还有大量的蚝。

蚝是海产,这里挖出很多种蚝。这个蚝,当时郑和的人员吃大量的海产。当时的蚝很大的,有些很大,像一个大盘一样大,可见当时的海产是非常丰富的。

最令陈达生高兴的是,他们发现了一口奇特的古井。

【陈达生】当时这里是一大堆泥土,泥土盖住差不多有三尺高,长着树和野草。我们建筑的时候就要清理,一清下去工人就挖到有石头,再挖下去就发现是一口井。我们发现整个马六甲没有发现过的这么小的一个井栏,再望里面还有水。发现这个井的结构很奇怪,上面小,下面反而更大。当时我们就带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来看,他说这口井很奇特,不是普通的井。

再加上这个(井口)小小的,我就问他(教授)为什么会这样子。他说这个东西在中国很多,甚至在北京紫禁城里面,珍妃自杀的那个井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井小的原因是要保护大人物。大人物用的水怕别人下毒,那么就弄一个上面小、底下大的井口,井壁上还有两个洞,可以锁的,这样,在井上盖个石头,有两个环,用一根铁穿过去,这头大那头小插进去就可以锁起来了。

这是迄今为止在马六甲郑和遗迹的重大发现,在这之前,陈达生曾推断,郑和官厂中心可能在马六甲北岸某个地方。

考古发现支持了陈达生的推断。

【陈达生】根据资料,主要是根据马欢的《瀛崖胜览》里面有关于马六甲官厂的描写。

官厂是一个大货舱,是在马六甲河的北岸。南岸是属于马来苏丹的土地,北岸是郑和的官厂,这个《武备志》里的郑和航海图也有说明。南岸是马六甲,就是苏丹的地方;北岸是官厂,所以从这些资料我们发现,官厂应该是靠近河的旁边,这条河就是马六甲河。那边又离海很近,一百来米,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河,船也可以进来,大船不能进来的就停在海口,所以货物上上下下都很方便。

根据马欢所写,官厂有两个城墙,前面是用大木栅。你可以看到,大木栅,就是用大木头做的一个城墙。里面又有另外一个城墙,有两道城墙,城墙的四边都有钟楼、鼓楼。我们根据这样的一些描写把它弄成也有钟楼,也有鼓楼。两道城墙,四边都有钟楼、鼓楼。

这个范围差不多有5公顷,里面至少有上百间的货仓。

所以中国来的各种货物来到这边,放到里面,然后又卖到东南亚各地,所有阿拉伯世界的商船都来到这边,然后也买东南亚各地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各种货物。

当时的热闹情形就可想而知了,因为东西两洋的货物都集中在这里,所以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你看,这些有华人、有马来人、有印度人、有阿拉伯人,还有东南亚各地的土人,全部集中在这边做生意。

马六甲因此从15世纪以后发展成东西两洋的大型贸易港口

郑和官厂所在地包括了马六甲北岸大片地区,现在人们看到的荷兰街、古董街、打铁街等街道民宅都属于600年前郑和船队用于中转物资、补充给养的官厂。

【陈达生】当年郑和下来的时候也带来了各种东西。其中一种植物就是这个,这个东西在云南很多的一种植物。

img54

郑和官厂所在地包括了马六甲北岸大片地区

【记者】这种是不是叫做相思豆的那个?

【陈达生】不是,印尼、马来西亚叫做“伯代・几那”,这个是可以吃的,相传这个是他(郑和)所带来的植物之一。他都有互相交流,文物、植物、文化、商品等等互相交流。其中之一就是这个东西,到现在为止他们还叫做“伯代・几那”。

郑和下西洋之后带动许多华人到马六甲谋生,其中一些人取马来女子为妻,生下的男孩叫做巴巴,生下女孩就叫娘惹。若干代之后,这样的家庭就演变成既不同于华人家庭,也不同于马来人家庭。

【陈达生】这个是标准的巴巴娘惹的甜品。这个是属于甜品,不是菜。菜中午才会有,这个是粉做的,这个是糯米做的。这里的粽子和我们那里的粽子有所不同,它里面是肉碎。好吃,咸的,咸甜,放有糖,咸跟甜。中国的肉粽只有盐。他这个有盐跟糖,所以又甜又咸,吃起来那个味道比较鲜。

这个里面有椰子,椰子跟糖。那个糖是椰子糖,跟我们吃的甘蔗糖不同,里面还有浆的,它有糖啊。外面是椰子,里面包的是椰子,里面包的是椰糖,很甜的。

【记者】外面包的那一层是什么?

【陈达生】那个是椰碎。

【记者】不,我是说外面那个。

【陈达生】那个是面粉。把面粉染色。

【记者】那这两个是……

【陈达生】这个也是椰子,你切开来看一下。

【记者】有没有,包的也是椰子?

【陈达生】因为这边很多椰子。

【记者】他是把椰子切碎了吧?

【陈达生】对,磨碎了加糖,就包在里面。这个糖就是椰糖,椰糖就是用椰子做的糖。

【记者】对,椰子的香味。

【陈达生】没吃过?在中国没有啊?

【记者】没有。

【陈达生】那么,那个是糯米。

【记者】它这个里面也是放一样的东西吗?

【陈达生】可能是肉碎,你切开来看一下,也可能是甜的。

【记者】这是你的孩子吗?

【老板娘】不是,是我妹夫的。你看我的妹夫是巴巴,他的肤色比较黑。他有马来人和华人的血统。

【记者】巴巴是中国男子吗?

【老板娘】是,巴巴是中国人,他们的妈妈是马来人。然后两代以后,当他们通婚以后,我们的肤色就没有那么黑了。

【老板娘旁一男子】在以前娘惹是不能出门见人的,从前的人看娘惹只能通过一个小洞看,看好之后就结婚,没有什么爱情可言。现在就不同了,在我祖母那一代,你并不知道姑娘长得怎么样,当你揭开盖头,这就是你的妻子了。

【老板娘】这就是我祖母时代的图片,很久以前他们从中国来,他们穿的就好像中国皇族的穿戴。我祖母以前不能见陌生人……

【记者】你能读上面的中文吗?

【男子】不行。在家里我们的语言只是马来语和一点英语,我们从来不说中文。像“吃饭”、“去哪里”等,简单的话我们就能说中文。

【记者】你们从哪里学的中文?

【男子】从客人那里。

这是一种举世无双的文化统合现象。尽管在巴巴娘惹的家庭里一直保持中国传统家庭的风俗习惯、居家摆设和宗教信仰,但是巴巴娘惹已经完全不识华文华语,物质生活也是马来化。

三年多的时间里,陈达生遍访东南亚各国,广泛搜集有关郑和的文物史料。资金不够,人员不够,文物缺乏,种种困难都没有阻挡陈达生和他的朋友朝既定的目标迈进。从郑和文化馆的选址到筹措资金,从设计施工搜集展品到布置展馆,许多时候,陈达生都是亲力亲为。眼下,8000平方米展馆的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再过几天,马来西亚总理将出席郑和文化馆的开幕式。陈达生作为新加坡的一个商人,他第一次无法也不想预计收回资金的时间,但是他坚信,他和朋友们正在做的事业,绝对让马来西亚甚至东南亚的人民深刻记住郑和,记住郑和文化,记住郑和的精神。

(撰稿:黄灵平;播出时间:2005年11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