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风情纳家户

风情纳家户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纳家户清真寺是宁夏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之一。时至今日,永宁纳家户已成为银川作为“塞上回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文化符号。纳穆萨提醒我们,提起纳家户,一定不能忘了纳家户曾经的回族民宅,他向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纳家户的回族民宅最具有鲜明的回族个性。
风情纳家户_发现宁夏

7.风情纳家户

作者:杨咏 从慧

img76

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单位的纳家户清真寺文物

坐落在永宁县的纳家户清真寺,早在明清时期就闻名遐迩。清真寺坐西朝东,呈长方形,由门楼、礼拜大殿、厢房、沐浴室组成,占地30多亩。殿堂内宽敞宏大,是一座传统的汉式建筑寺院。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地震和战乱破坏,原有建筑早已倾圮无存,现在的寺院是清嘉庆年间的建筑。如今,纳家户清真寺是宁夏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之一。每逢礼拜时辰由阿訇在门楼上敲打木头梆子,呼唤村内穆斯林前来履行宗教,其声其景,常使宾客们感到肃穆异常。时至今日,永宁纳家户已成为银川作为“塞上回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文化符号。银川市,乃至宁夏回族自治区都为打造这一文化品牌谋局划篇,希求在纳家户清真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后,银川作为“塞上回乡”的品牌更加响亮,更加名副其实。

一位老住民的回忆

2006年12月,一位土生土长的纳家户人——纳穆萨,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家乡。

“我是在纳家户生,在纳家户长大的,是土生土长的纳家户回回。想起小时候在纳家户玩耍的情景,好像昨日的梦,历历在目,时常在我眼前浮现。纳家户城墙外有一条渠,渠面有一丈多宽,有齐腰深的水。小时候,户里的娃娃都到这里精着尻子(光屁股)耍水。刚开始耍水时要绕城墙很大一圈才能走到渠边,后来为了进出方便,大一点的娃娃领着小娃娃们一起把渠水泼到城根上,把墙泥泡软,然后用手将泡软了的泥土扒下来,再继续泼水、再扒,久而久之,城墙根出现了一个洞,洞从小变大,最后能钻过一个娃娃。大家叫这个洞为北洞。有了北洞就方便多了,夏天成群结伙的娃娃到这里嬉戏耍水。”

纳穆萨细细说着,一字一句都表达着他对家乡的感情。

据史书记载,著名的元代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长子纳速剌丁,曾任陕西中书省平章政事,他因子孙众多,故分为纳、速、剌、丁四姓,宁夏有“纳家户”,陕西有“剌家村”,而聚集在宁夏杨和堡纳家户的纳姓最多,故得名“纳家户”。西汉时期开挖的汉延渠从纳家户东边流过,黄河水自流灌溉,浇灌着纳家户周边的万亩良田。过去,在纳家户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布满了大大小小十多个湖滩,有白沙湖滩、瓦湖滩、碱湖滩、朱家湖滩、松吉子湖滩、大小洼湖滩,还有黑家湖等。每到夏季,碧绿的湖里长满了一墩墩郁郁葱葱的芦苇,随风摇摆,婆娑作响。湖边长着高高的蒲草和水生植物,湖里鱼儿成群结队,在水中打着涟漪,引来了大批的大雁、野鸭、鱼叼叼(鱼鸥)、白鹭等在这里繁殖生息。

蓝天白云,湖水碧波荡漾。湖滩水面调节着这一带的气候,滋润着这一方的土地。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独有水乡泽国的神韵,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站在青砖砌的城门前,人们会看到,高大的城门楼和四周的寨墙,气势非同一般。城门洞上方镌刻着“纳家户”字样,寨墙东西长400多米,南北长600多米,墙高9米,顶宽3米,由黄土夯实而成。寨墙上设有古炮台,寨墙外有护寨沟,沟深3米,宽5米,其功能主要是用来防御土匪。

历史上,纳家户村镇的规划就很讲究。户内修建有专供马车走的大路,供行人走的小路,有比较完善正规的街道、巷子。外面来的人走进纳家户的主要街道,只要随便浏览一下,就会觉得,古镇具有相当浓郁的回族文化气息。这里的人们生活得井然有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买卖做得红红火火。

户里各式各样的商铺星罗棋布。有专卖粮食米面的粮店,有专卖衣料布匹的布店,有各种杂货铺,各种前店后厂的作坊,还有各种各样的饭馆小吃店,甚至曾有过一家洋行、中草药铺、糖茶食品铺、牛羊肉铺、铁匠铺、银匠铺,应有尽有。户里的回回穆民,不用出远门,只要拿着家里的米或面,以物易物,就可以很容易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户里还有分工明确的牛羊市场和骡马市场。村民每次在这里交易牛羊时,都要找专职的“牙汉”在买主和卖主之间用一种叫“掏麻雀”的方式讨价还价。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比较原始的交易方式。在地摊上,买东西大都不用秤计量,鸡蛋数个卖,山药蛋论筐卖,水果论堆卖,蔬菜论把卖,牛羊肉论块卖,米面论斗卖,大宗粮食论庄(毛口袋)卖。

每到星期五主麻的日子,这里自然形成集市。远近几十里外的商贩,赶着骡、马、牛、羊来赶集,农民们用牛车拉着农具和日用杂货,还有自己用羊毛擀成的毛毡、用芦苇编的芦席、用芨芨草扎的扫帚、用糜子秆扎的扫帚,以及农家自己种的瓜、果、蔬菜等,在集市上兜售。在纳家户清真大寺周围的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

纳家户的特产馓子、油香、羊盘肠、油果子、樱米、切糕、玫瑰糕、豆瓣糖、面糖等清真食品早就名声在外。

纳家户曾经的回族民宅

纳穆萨把对家乡的热爱,转化为对家乡事事物物的细致观察和了解。纳穆萨提醒我们,提起纳家户,一定不能忘了纳家户曾经的回族民宅,他向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纳家户的回族民宅最具有鲜明的回族个性。过去纳家户大户人家的回族民宅很气派,分前庭、后花园、农舍三大部分。大门为清水砖砌的起脊挑檐门楼,花岗岩条石台阶,大门两侧安装有雕刻着精美卷草花图案的石鼓。门框、门槛都是用大木方料做成的,厚实的大门扇油漆成墨绿色,庄重大方。进入大门,对面的照壁墙是用青砖磨砖对缝表砌的,墙体中央砌有一圆形砖雕经文图案,上面镌刻着阿拉伯文字的“清真言”。进院子向左拐便是庭院,一条十字形的方砖路面通向7间上堂屋、5间东厢房、5间西厢房和5间对庭屋,形成四合院。建筑群融入阿拉伯文化、回族文化、汉族文化,还有西北的地域文化。全部建筑是明清式建筑结构,出厦带廊。阿拉伯式拱形门窗,宁夏当地回族喜好的雕花纹样,西北风格的平面屋顶,是一幢典型的西北回族民宅。建筑物上有各种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制作十分精美考究。上堂屋里高贵清雅,陈设十分讲究。地面青方砖铺就,正墙上挂着阿文中堂和对子,下面摆放着琴桌,桌子上摆放着朱砂大花瓶、穿衣镜、帽筒、茶罐、糖罐、香炉等物件,个个锃光瓦亮。琴桌前摆有八仙桌、太师椅。上堂屋的门背后,还设有专供洗大净用的吊灌,水渠子(下水池)。

屋东房有木雕隔断,有土炕、地炉,炕上铺着栽绒炕毯,炕上摆放有雕花炕柜,上面放着大红大绿花色的印花被褥、绣花枕头,干净清爽。

堂屋西房有什锦隔断,隔断上放有各式瓶罐,还有房主人喜好的小古董等什物。房内有红木桌椅、板凳,供客人闲坐。

后花园内有水井、水池、假山瀑布,有各种花草树木,有弯弯曲曲的小路,路间有回廊、亭台楼阁、石桌石凳……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风光。

农舍也叫草园子,进大车门,坐北朝南建有一排平房。清代史书中写道:“屋上架木,衬芦席薄板,平铺黄土筑坚实,四时无大雨,不设檐沟,雪后登垒屋扫去,妇女多在屋上晒衣服杂物,夏夜在上纳凉,蓄犬屋上,见人高吠。”

这是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特点,也是回回民族常采用的建筑方式。院内建有马棚、牛圈、羊圈,建有磨面的磨坊、碾米的碾坊、淋醋的醋坊,还有各式农具等。院子里停放着坐人的轿车子、木轱辘马车、牛车等。

纳家户清真寺

纳家户清真大寺是纳家户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纳家户独有的回乡特色建筑,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纳家户清真大寺位于永宁县杨和乡纳家户村南,为明代建筑。该建筑庄重气派、古朴典雅、气势恢弘、艺术精湛。整个建筑融入了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西北地域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回族的地域特色尤为浓郁,民风、民俗、回乡风情、文化内涵极其深厚。清真寺大殿有一匾额:《清净光明》。下方有一行小字“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起建于明嘉靖三年,圣迹永存”。据传该寺是由陕西纳姓回回迁至宁夏所建。这里的“秦”是指陕西,“西夏”指今日宁夏,由此可证纳家户清真大寺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

纳家户清真大寺始建于1524年,占地约40亩,呈长方形布局,修建于元代,后经多次修缮,现为传统明清式建筑群。

清真寺是穆斯林一生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穆斯林们在这里一日五小聚,七日一中聚,一年两大聚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纳家户清真大寺自建成以来,前后经历了三次重大修葺。第一次在清乾隆年间;第二次在“文革”期间;第三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得以匡正,清真寺经第三次维修,重见天日。

1988年该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列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新规划、建设纳家户

2002年,银川市开始对纳家户清真寺及周围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和改建,纳家户这个代表着“塞上回乡”主要文化特征的名称由此被命名为“纳家户风情园”。风情园一期工程于2002年9月中旬破土动工,占地300亩,2006年5月投入运营。风情园建设分五大功能区,即人口服务区、文化展示区、典型景观区、风情展示区、餐饮商贸服务区。纳家户风情园将成为集中展示宁夏回乡旅游特色的重点景区。二期工程预计占地600亩,目前正在招商引资过程当中。

可以看出,纳家户风情园的建设,旨在以纳家户清真寺为中心,通过加入其他回乡文化构件,来拓宽纳家户所代表的回乡文化内蕴。这件事无论从文化推广,还是从当地经济发展来看,都是一件好事,但是纳穆萨向我们表示了他的担忧。

纳穆萨说:“纳家户的回族文化、回族民宅、回族民俗、回族风情、回族服饰、回族饮食,最能代表宁夏回族人民的文化,可以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金字招牌。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回族风格的地方,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我认为,在当前大搞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进程中,最好不要搞一刀切。纳家户的村镇建设,应特意保留纳家户村镇这一块作为‘自留地’。以纳家户清真大寺为中心,尽量恢复、保持纳家户原始的建筑风貌;尽量恢复、保持纳家户原始的回族民宅;尽量恢复、保持纳家户原始的集市贸易以及牛、羊、骡、马市场;尽量恢复、保持纳家户原始的人文景观。现在,县里的规划还没有定下来,我的想法是,纳家户的回乡风情,离不开纳家户的回族群众。如果纳家户离开了纳家户原来的回族居民,就失去了纳家户回乡存在的意义。”

img77

位于永宁纳家户的中华回乡风情园

凸显回族文化特色

针对纳穆萨的建议,记者采访了负责规划和建设的相关单位。永宁县主管文化的副县长陈进贤认为,对于纳家户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最重要的是凸显回族文化特色。他们的整体思路,是将风情园的建设与清真寺的保护结合起来,将纳家户建成一个集民俗旅游、观光、餐饮为一体的回乡文化中心。在建设中,既要保证周围群众上寺方便,又能很好地保护重点文物,还要兼顾各方利益。

随后,记者又就此问题采访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工作的杨生瑞老师。杨老师多次来到永宁县参观纳家户清真寺,以及落成不久的回族风情园和博物馆,他感触颇深:“纳家户的建筑,相对来说,保存得比较好,这一点我非常欣慰。风情园建设得很气派,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对回族建筑颇有研究的杨生锐,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发现了风情园设计的不足之处。

“纳家户清真寺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大屋顶式建筑,砖木结构。它是自治区重点文物单位,也是重点清真寺,其建筑很有特色。”杨老师首先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有3.4万个清真寺,风格各异。各地存在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主要分三类,分别是中国传统式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以及中国与阿拉伯融合的建筑样式,这三种风格的清真寺各自有各自存在的道理,依据不同地方群众的喜好和不同的教派而有所区别。回族清真寺的建筑特点恰恰是它的多样性,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兼收并蓄。纳家户正是回族清真寺的典型代表,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完好地保留了原来的样式。

“但是,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回族博物馆,它的建筑并没有真正体现回族的特点——兼收并蓄。”杨老师说。根据他的观察,博物馆的建筑样式完全是阿拉伯化的风格,而人们来到中华回乡文化风情园,却感觉好像到了阿拉伯风情园。他认为,这是不能代表回族文化特点的,也是设计上的一大缺憾!纳家户的保护,基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多年一直保持着它的样式和风格。对此,杨老师认为,下一步,对待如何将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寺与阿拉伯式的风情园结合起来的问题,应该考虑在风情园中增加一些中国清真寺的建筑式样,真正体现出回族建筑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