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巍宝山之魂

巍宝山之魂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巍山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大量史料证实巍山打歌源远流长,由来已久。2008年6月,巍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打歌之乡”。
巍宝山之魂_彝族打歌_南诏发源地:巍宝山探秘

七、巍宝山之魂——彝族打歌

巍山彝族“打歌”彝语称“阿克”,巍山打歌是彝族先祖发明创造的、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经久不衰的彝族传统优秀文化,也是彝族民间流行广泛的集体舞蹈。它集悠扬的乐谱、矫健的舞步、丰富的表情、经典的调子为一体,让人痴迷,让人陶醉,堪称彝族文化中的经典文化。

img10

巍山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是世代流传下来彝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俗话说:“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巍山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在祭祖活动中,打歌是不可少的内容,丰富了巍山文化的人文性。在打歌调中巍山彝族的《接祖歌》是这样写的:“今年虎年好,今天日子好。你老在这里,我和大孝子,渡过千条水,翻过万座山,千里来接你……”在祭祖打歌中,还有许多踏歌调为当地人们所熟知,从而丰富了当地的民间小调。按其分类,我们可将巍山彝族的民间小调归类为劳动歌(如插秧调等)、生活歌(如母亲的独生女等)、南诏遗址歌(如南诏汤池等)、仪式歌(接祖歌等)、苦歌(农夫肚里响饥肠等)、情歌(阿妹不动哥不走等)、儿歌(猜中指),等等,大大丰富了当地民间小调的种类。

前面提到的巍宝山龙文亭的“松下踏歌图”正是古代巍山彝族打歌的真实写照。《蒙化府志稿》记载:“婚丧宴客……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巍宝山文龙亭存有一幅绘于清乾隆年间的《松下踏歌图》,绘记的可能是南诏蒙氏后裔打歌祭祖的场面。现存“踏歌图”的后山,仍为打歌场。大量史料证实巍山打歌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巍山彝族打歌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传说:有先民“驱兽”说、有部落争斗时“退敌”说、也有皮逻阁统一六诏(火烧松明楼烧死五诏诏主)后的“庆功说”等。

巍山彝族的打歌,根据音乐、唱腔、舞步动作、风格及习俗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别:第一种是以芦笙、笛子为主旋律,不用大刀,巍宝山乡、五印乡、牛街乡、青华乡都属于这一类别。第二种是以马鞍山青云村为代表,以芦笙和笛子的快节奏为主旋律,伴有大刀,马鞍山乡、紫金乡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别。第三种是以大仓小三家为代表,以芦笙加舞大刀为主旋律,笛子基本不用,大仓镇的小三家、新胜和庙街镇的惠明草场一带属于这一类别。第四种是以庙街镇云鹤村委会阿朵村为代表,将五印、马鞍山、大仓的打法糅为一体,乐谱节奏、步法、调子等变化快,几种打法共同兼有,庙街镇的云鹤、碧清一带属于这一类别。第五种不用芦笙、笛子和大刀,而是用大三弦伴奏,唱调不用彝语,用汉语,是彝族打歌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主要流传在青云乡中窑村彝族中。

彝族打歌以“火”为圆心,分内外两圈团团把大火围严,内圈是演奏乐器的,以芦笙为主要韵律,伴有笛子,还有大刀;外圈是打歌唱调的,跟着乐声翩翩起舞,调子脱口而出。彝族打歌常常通宵达旦,因为打歌对调谁也不服输,因此整个打歌场面充满着热烈、欢悦的气氛。打歌的圈子多为男半圈、女半圈,重复组成;也有男一队、女一队,由数百队组成。开始时,先由“歌头”吹响芦笙“阿户勿”,向打歌的人们发出呼唤,人们围着大火,发出“喂——呜哇——嗡”的呼应声,这种呼应声反复三次之后,笛子也随着芦笙的节拍吹响起来,然后人们三五为伴,搂肩搭背,在芦笙节拍的指挥下,从原地起步缓缓进入唱歌场,以火为圆心,边唱边跳,逐渐形成圆圈。开始时,先让老年人上,青年人后上。先进歌场的人们往往以挑逗的唱词邀约围观者尽快进入歌场,当打歌快要进入高潮时,年老者逐渐退出歌场,这时年轻人则大显身手,尽情地展现自己健美的舞姿和甜润响亮的歌喉。随着打歌进入高潮,男女对唱的歌词由生产、生活的内容转为爱情的内容,打歌的人群欢喜若狂,一对对情侣唱出心中的爱情,如醉如痴。承办打歌的村寨作为东道主,不断向打歌的人群敬酒献茶,给打歌人助兴,歌场越热闹,主人越高兴,往往是通宵达旦。

巍山彝族打歌唱的打歌调,有喜事调、节日调、忧事调、庙会调等,分别有四句式、六句式、八句式、十句式、十二句式和少量奇数式,其中又有五言、六言、七言和长短句等形式,多用比兴手法,语言朴实生动,比喻形象贴切。打歌风格各地不同,马鞍山地区打歌风格热烈粗犷奔放,以舞为主,十六步平摆、三翻三转、勾脚等动作别有特色;五印地区打歌风格抒情优美,歌舞俱佳;东山打歌男女动作对比强烈,双刀对舞雄健威武,对唱内容是传统长诗《阿库遮》(打歌调);巍宝山和庙街乡则融合了马鞍山和五印的特点,又不失自己的独特风格。

巍山彝族打歌凝聚人心,凝结亲情友情,体现团结和睦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健康的民间活动。其中青云打歌影响最大,曾多次出席省内外举办的民族民间文艺会演。1957年3月,巍山青云打歌队曾被选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表演彝族打歌,受到好评。1987年9月,巍山彝族农民业余打歌队12人,接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赴日本出席第五届东南亚民族民间艺术节,受到日本人民的好评。参加了2006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被誉为是“最难学的舞步”。2008年6月,巍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打歌之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