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是教育之魂

“绿色”是教育之魂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绿色是教育之魂。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绿色的,也必须是绿色的。长春市西五小学的绿色教育所展现出来的“绿色风貌”不禁让我们赞叹。长春西五小学倡导的绿色教育不是一个仅局限于环保范畴的概念,其核心是关爱生命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相比,绿色教育这一概念更加鲜明地凸显了教育的本质。由此可以说,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提炼与升华。

赵准胜

绿色是教育之魂。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绿色的,也必须是绿色的。这里的“绿色”是对教书育人的观念、方式方法、目标指向以及必须观照不断变化着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哲学意义上的高度概括。因此,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是教育探索的结晶,其中蕴含着对素质教育的提炼和升华、对童年生态危机的观照、对功利性教育的诘问……

什么样的教育是“一流的教育”?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的刘长锁先生说:“一流的教育应该是‘森林式’教育。森林为鸟儿葱茏了绿荫,涵养了水源,汇聚了营养,它为鸟儿准备好一切,包括必需的挫折和创伤。虽然比鸟笼更适合成长,但是森林仍不是鸟儿最后的天堂。注视鸟儿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地方,森林会永远守望鸟儿的幸福,放飞鸟儿的希望。学校就应该是像森林一样的地方,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和需要的教育。”

无独有偶,长春市西五小学丁国君校长几年前在谈到自己的办学理念时说:“我们选择了‘种树’,因为我们知道绿色教育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还需要真功实效,根深叶茂。给孩子们一片洁净的教育天空,让他们能享受到清新的绿色教育,是我永恒的教育追求。”丁校长把她的绿色教育理念概括为“关爱生命、注重发展、彰显内涵”,其内涵是“以生命孵化生命、以品行影响品行、以博爱成就未来”,其育人模式为“关爱生命质量与成长价值”。

显然,“森林式教育”和“绿色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想,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应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很难称其为真正的教育,更不能称其为一流的教育。因此可以说,教育是有灵魂的,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真、善、美、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这样的教育必然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长春市西五小学的绿色教育所展现出来的“绿色风貌”不禁让我们赞叹。表面上看,这是丁国君校长以绿色教育为办学理念,在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这是丁国君校长带领西五人用他们的智慧和辛劳,用他们的热情和执著,在探索教育的真谛,践行着触及每个学生灵魂的教育。

一、绿色教育:素质教育的提炼与升华

无论我们如何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惯性的观念却依然存在着:比如经济学家视教育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工具,家长则把教育视作子女求职求利的第一步,学校把升学率作为扩大影响、评价学校总体实力的重要标准……

虽然,素质教育实施了很多年,但很多家长们还是不惜血本,把孩子纷纷送到各种补习班。表面上,孩子在学习,而事实上剥夺了孩子应该游戏的时光,剥夺了孩子作为童年最不可缺少的玩的权利。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孩子毕竟是孩子,还必须依照大人的想法去做,才合乎规律、才是正常的;在那些课外班经营者看来,孩子的世界是“白板”一块,你在上面填充什么,孩子就成为什么。按此观点,孩子俨然是机器,任你装任何东西,多多益善。

丁国君校长认为:“绿色代表着生机与活力,萌发着希望与神奇。学生就像绿色禾苗,他们的成长需要无污染的土壤环境,需要健康的营养内容,更需要高品位的园丁充满生机色彩的耕耘过程。‘绿色耕耘’,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拥有真正的生机与活力,就是让学生真正享受素质教育的快乐。”

在绿色教育理念之下,“尊重、关怀、感悟、理解、关注、服务”是设计教学的前提,“自然、温暖、活泼、和谐”是绿色课堂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构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愉悦的、使学生主动意识能得到真正凸显的,能调动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新型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兴趣、方法、习惯;在绿色教育理念之下,“无声教育”是绿色德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有的只是润物无声的心灵滋润和行为的悄然转变,使学生在无声的教育中实现人格的自我塑造;在绿色教育理念之下,学校逐步形成了“向日葵迎着朝阳成长”的学生文化和“太阳鸟向着太阳飞翔”的教师文化。

长春西五小学倡导的绿色教育不是一个仅局限于环保范畴的概念,其核心是关爱生命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绿色教育首先是人本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是集赏识教育、创新教育和人文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绿色教育是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良好成长基础的教育。因此,绿色教育倡导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教育,追求的是生态和谐的教育,体现的是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基于民主的尊重的教育,崇尚的是健康的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的是新课程背景下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教育。

绿色教育,不是对“教育”二字简单的附加和修饰,是基于西五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坚持,基于西五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时代的召唤和身体力行的教育探索与实践中诞生的办学理念。

与素质教育相比,绿色教育这一概念更加鲜明地凸显了教育的本质。由此可以说,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提炼与升华。绿色教育,意味着教育应该是绿色的,而非灰色的,更不是黑色的;意味着教育应该摒弃所有陈腐的、落后的教育观念,使师生平等交流和对话,杜绝任何形式的体罚和歧视;意味着教育必须解脱功利主义的束缚,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观照学生的终生发展;意味着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无私的情怀……

二、绿色教育:对童年生态危机的观照

学校教育是抵制童年生态被破坏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学校是大可以按照幼苗成长的特点施以阳光和雨露的地方。走进西五小学校园,我们会看到学校的每一条走廊、每一面墙都装饰着师生自制的艺术作品,每个教室都养着各种花草,还有金鱼和小鸟……自然、生命和文化构成的绿色生态环境每时每刻都在传达着绿色教育的理念。

杜威曾说,“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坏境。”儿童一来到这个世界便和这个社会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要接受成人的长期抚养和教育;另一方面,儿童又在自觉不自觉中面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传媒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儿童们面临着不能承受之重。

美国社会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对电视文化进行了严厉批判。他指出,印刷时代的儿童是对成人世界毫无所知的群体,而当今的电视文化严重破坏了童年生态,电子媒介正肆无忌惮地揭示着一切秘密,因而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在现代传播技术尤其是电视机面前,儿童能看到、看懂几乎所有原来唯独成人拥有的事物,二者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甚至已经消失,于是“童年”也逐渐消逝。尼尔·波兹曼运用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等,深刻地揭示了被掩盖在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下的“童年”消逝的命运。在他看来,电视文化是童年消逝的罪魁祸首。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所导致的更加严重的童年生态的危机,也许尼尔·波兹曼都未曾想象。信息化时代的儿童过早地感知到成人世界,他们“拒绝童年”,虚假的成熟使他们以过早地丧失儿童的想象力、儿童的纯真为代价。试想,一个孩子如若不能在以天然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相适应的成长坏境中生活、成长,那么,就如同一颗嫩芽在茂密的杂草中试图展露尖尖角,无法得到它所需要的阳光雨露,或夭折、或畸形发育,即使它很幸运地长大了,也不过是一颗荒草,无力开花结果。

丁国君校长以“绿色教育”为办学理念,对孩子们进行“无污染”的教育,充分体现出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前瞻力的教育者对童年生态的真诚观照。不仅如此,她还努力尝试抵制和克服当下不利于童年成长的“灰色生态”,营造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绿色生态”坏境,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渗透和体现着环保理念、人文理念,以及与周围世界包括环境、动物、植物和谐相处、共存共生的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不得不面对童年生态的危机,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固有的教育理念需要创新,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对童年生态坏境加以观照,才能施以更为理想的教育。绿色教育不仅对童年生态的危机作出了积极有效的观照,而且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三、绿色教育:对功利性教育的诘问

1985年,牛津大学有着350年历史的大礼堂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经检查,大礼堂的20根横梁已经风化腐朽,需要立刻更换。可是,每一根横梁都是由巨大的橡木制成的,如果想要保持大礼堂350年来的历史风貌,就必须只能用橡木更换。

然而,要找到20棵巨大的橡树太难了,即使找到,每一根橡木也要花费至少25万美元。这令牛津大学领导一筹莫展。这时,校园园艺所来报告,在校园发现了数棵高大的橡树。原来,350年前,大礼堂的建筑师就考虑到后人会面临的困境,当年就请园艺工人在学校的土地上种植了一大批橡树,如今,每一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的需要。

一名建筑师为何在350年前就有如此的匠心和远见?这个故事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联想:我们的教育是否也该像那位园艺工人那样提前种好橡树,以利后人呢?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拨开急功近利的迷雾,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呢?

“我们选择了种树,因为我们知道绿色教育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还需要真功实效,根深叶茂……”丁国君校长倡导并践行的绿色教育恰恰是对功利主义教育的反诘,宛如几百年前那位伟大的建筑师,而西五小学的教师们恰似几百年前辛勤种植橡树的一群园艺工人……丁国君校长和西五小学的教师们选择了种树,看重的不是眼下的“一片绿”,而是未来的“根深叶茂”,看重的不是考生卷面的成绩,而是学生将来的发展。

在国内,对“童年消逝”表示担忧并加以研究和呼吁的人首推朱自强教授。与尼尔·波兹曼不同,朱自强首先强调的是功利主义的教育在威胁“童年”:“儿童的童年生态在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破坏下,正面临着深刻的危机,童年的许多愿望和权利正在被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无情地剥夺”。他认为,“给童年生态造成最为根本、最为巨大的破坏的是功利主义的教育”,同时指出,“成人必须敬畏儿童的生命形态,因为在儿童自然的人生感受里蕴含着绿色的生态性,童年是成人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皮亚杰也曾批评功利性教育的弊端:“教育者首先只关心教育的目的,而不关心教育的技术,只关心培养出来的完人,而不关心儿童以及其他发展规律。”这种狭隘的教育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急功近利”,这是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其具体表现为:过度看重结果而淡化教学过程;过于看重知识的接受而忽视能力的养成;过度看重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塑造;过于看重外在的表现而忽视内在的本质。

绿色是生命的标志,是和谐的标志。在西五人心中,绿色教育的核心是关爱——关爱生命的质量,关爱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课堂,无声的绿色德育,温馨优雅、内涵丰富的绿色文化,稳定有序、充满和谐的绿色管理,既是西五小学现实的追求,又是未来的愿景。

绿色教育应该是狭隘的教育主义观念的清新剂,是对急功近利教育的强力反诘。在绿色教育的理念下,绿色课堂、绿色德育、绿色文化、绿色管理,构成了特有的西五校园文化。在这种校园文化背景下,分数不是重要的,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西五小学的绿色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人本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润泽心灵的教育。

通过对绿色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使人们更容易透过教育活动看到教育的本质,更容易发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更容易冲破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回归人本主义的教育轨道。

四、绿色教育:思想成就思想者

在黑格尔哲学中,同一个事物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发展是由存在到思维的转化和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的结果。基于此,王彤教授用“自在、自为和自觉”来指称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回顾丁国君从教师到校长的成长历程,从提出绿色教育到绿色教育实践,再到提炼绿色教育内涵,恰恰透视出一位教育工作者从自在、自为到自觉的成长之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丁国君已经是长春市小有名气的语文教师,那时候她就主张“用短时、高效的方法让孩子爱学、乐学,使学生学得轻松,玩得痛快”。可见,在她心底早已默默地埋下了绿色教育的种子。走上领导岗位后,她对教育的理解逐步发展为“教育也要排污,让孩子们接受无污染的教育”。2000年,丁校长由“绿色食品”广告引发思考,由“牛肉排酸”想到为“教育排毒”。经过一段时间的质疑、研讨、交流,绿色教育的种子在西五小学逐渐得以发芽,2001年春天终于破土而出:丁国君正式提出了“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

“别人把思考看成压力和负担,而我把思考看做是收获和锻炼。”丁校长刚提出绿色教育时,人们想到的只是单纯的环保,并不了解绿色教育究竟是什么,只以为是带着学生走出去,宣传环保知识,认为是小题大做。

丁校长坦言,学校刚开始实施绿色教育时,很多家长也不认可,认为学校在搞花样、摆架子、走过场,担心学生学习知识落不到实处。当然,也有部分领导不太理解,就连丁校长本人也只是一种方向性的认识,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思想来源于实践。不学习,就不会有思想的根基,不实践,就不会有思想的源泉,不反思就不会撞击触发思想的灵感。厚积方能薄发,如果没有刻苦钻研的学习过程,没有几十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丁校长也就不能有“绿色教育”的提出。

思想回归实践。提出“绿色教育”后,丁校长带领教师们马上投入到教育实践中。从实践到思想,从思想到实践,西五小学刮起了“绿色风暴”,并且一刮就是十年。这十年中西五小学经受了“交通事故”、“迁校事件”、“剥夺评优资格”等等考验,丁校长也曾经历无奈、彷徨以及病痛的折磨,因为有一种教育信念、一种美好理想始终支撑着她,为了实现“绿色教育”梦想,丁国君校长硬是挺过来了。

思想成就思想者。实施绿色教育,使西五小学解放了思想,抓住了机遇。这十年中西五小学率先创办了校办少年宫,率先创办了校办幼儿园,实现了集幼教、小教、校办少年宫“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阔越式”发展。在绿色教育中,师生充分收获了快乐、进步和成长,学校也收获了诸多荣誉,成为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事实证明:绿色教育是优质的教育,是一流的教育,是启迪学生心灵的教育。

也正如西五小学总结的那样,绿色教育是全新、全鲜、多元的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它不仅建立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而且也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赋予了教育更加丰富的现代文化意蕴。

绿色是教育之魂。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绿色的,也必须是绿色的。这里的“绿色”是对教书育人的观念、方式方法、目标指向,以及必须观照不断变化着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哲学意义上的高度概括。因此,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是教育探索的结晶,其中蕴含着对素质教育的提炼和升华、对童年生态危机的观照、对功利性教育的诘问……

几年前,一位资深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这样写道:“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想抽身则欲罢不能。我完全被丁校长提出的‘绿色教育’所折服,深感她的教育理念——‘关爱生命,注重发展,彰显内涵’是那么的超前,深感西五小学的育人模式——‘关爱生命质量和成长价值的绿色教育’是那么的富有内涵。在别人眼里,西五小学是一所著名学校;在我的眼里,西五小学是一所时代名校。”

2011年底,在“第二届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奖·校长论坛”上,《中国教育报》副总编李功毅先生说:“丁国君校长的绿色教育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与创新。关爱生命、关注成长,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教育报》徐启建主编说:“丁国君是最先提出绿色教育并以此为办学理念的校长,以长春西五小学为龙头的‘全国绿色教育联盟’有望成立,届时我们希望能够在长春西五小学召开‘全国绿色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绿色教育论坛’。”

可以想象,西五小学的绿色教育风暴大有席卷大江南北之势……

丁校长和西五小学用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告诉我们:“绿色”是教育之魂!因此,绿色教育也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彤,陈时见主编:《走向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2.王彤主编:《教师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李秀伟著:《教师成长寻求自我超越》,南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4.丁国君著:《俏》,长春出版社2008年4月。

5.方卫平主编:《中国儿童文化》(第二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12月。

6.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童年的消逝》,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7.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8.刘晓东著:《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

专家简介:

赵准胜(1968—),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吉林省教育学院报刊社主编、副总编。现任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报驻吉林记者站副站长;系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蒙古族文化与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外国教育研究》《中国民族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