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寻找原乡的文化担当

寻找原乡的文化担当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翻开《守望吾土吾乡》,读到这里,不禁叹服黄侃说过的一句话: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远大为贵。市委在给中央巡视组汇报时,也明确指出阆苑古城、风水天宫、构溪湿地是阆中旅游的三大核心景区,而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对阆中人文与自然资源来说,无疑也是一块可持续开发的黄金版块。
寻找原乡的文化担当_守望吾土吾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

序二:寻找原乡的文化担当

◎李文明

img6

古城内常见的八字垂檐老街门

诗意地栖居。

——想象中的古人生活,如同黑森林农庄一样,其实无不是一种被理想化了的生存状态。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是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而被带往和平等诸多义项的引申,皆不若荷尔德林、海德格尔之所言,无限趋近于哲思。日月的运行,群星的闪耀,四季的轮转,昼之光明和夜之隐晦或夜之暗沉和昼之启明,节气的温寒,白云的飘忽,以及天穹的湛蓝深远也不是无意义的虚设。世世代代不变的栖居构成了原乡的理念,从哲学层面看,这就是经验,而“历史的积淀才是根本”(李泽厚语)。

“……保宁的风光和它的环境在温和的下午阳光中最是迷人。保宁府建在肥沃的冲积层上,三面被河的弯道所包围,庙宇的屋顶和城楼耸立在密集的绿林和粉红色桃花的薄雾中,孔雀绿的嘉陵江水作为前景,渐渐融入了蓝色的薄雾,这个重要城市的第一眼真是魅力无限。

保宁府是个重要城市,有一个道台,一个知府,一个县,有许多美丽的郊外别墅,退休的和候补的官吏居住。它的郊区十分迷人,郊区的道路隐蔽在浓密的紫红色的大树和油桐树木中。城外远郊,大片的土地上有几座精美的庙宇和公共图书馆……从这里看,城市的外貌被桃花、李花、杏花和樱花产生的粉红色彩云弄得如同梦境,耐寒的重瓣花和装饰性桃树的深红色点缀其间。”

——《1898:一位英国女探险家触摸到的保宁府》通过19世纪末英国著名女探险家伊莎贝拉·伯德(1831年-1904年)这位年过花甲的卷发、高鼻、矮个、大脚女人留下的照片和文字,唤醒已经消逝一百多年的“诗意、如梦如幻”的阆中记忆。

《守望吾土吾乡》就在手边,摩挲排列整饬的一粒粒汉字,它们正鱼贯进入我的阅读,一种愉悦渐次展开。从上古到近代,究竟有多少是人所知道和不知道,并令世人称绝的自然与人文值得继续加以研究、探讨、弘扬和传承的呢?当说出大地,就已经把钥匙插入尘封已久的锁孔;当说出天空,就已经把失落的星辰重新擦拭铮亮;当说出幻变,就已经寻回散逸的章节和文化链接的珠串。就这样翻开阆中历史,一些沉寂、清冷、遗忘从渺茫中浮出,一些深邃、丰富、绵远开始显影,一些感性、设问、所思进入理性。一个个充满劳绩的发现和审美过程被心智和良知导引,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开花结实……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王阳明《传习录》如是言。学术乃天下公器,是反映社会良心的十分基本的东西。由此,学术研究同权力和决策一样是公共产品,并且学术本身也非个人孤芳标榜的奢侈品,而是人类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以解决公共问题的深刻层面的理性智慧,属于科学研究范畴。著述的使命,即让学术智慧在服务社会、服务现实、服务地方公共事务中闪现光华。

内蕴庞杂,知性广博,然缕析条分,主旨明确而别有深意的《从阆苑女仙图〉且说天下阆苑》,由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唐朝吴道子《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起笔,下承昆仑山脉既是华夏圣山又是神话之源”,转至对“阆苑”出处引经据典的考据,收笔于“一个本来与‘阆苑’有着天然不解之缘的地方,对此却习焉不察”,继而对旅游宣传广告所采用的主体用语更替频繁如走马灯。认为“天下阆苑”更具文化性、全面性、独特性和延续性,足可媲美于动感之都(香港)、海峡神韵(福建)、彩云之南(云南)、湘情湘韵(湖南)、大唐圣境(西安)、休闲之都(成都),而能充分展示和发挥阆中“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历史文化遗存”这一巨大的核心竞争力。

《文献片〈千年古县〉引出的地名新探》则从“阆苑”之由来、渊源、演变考源及山形地势说,任乃强、徐中舒观点,夏权民意见,史为乐新解等探索路径,循其根柢,究其源流,以期对阆中风水、巴巫文化与阆中地名与上古史杂糅因袭的层层揭秘开示,不啻为重拾丢失已久的开启古城自然与人文秘境的锁钥。

2009年春节,著者在蓉城宽巷子茶坊,就阆中文化旅游终极目标问题与我及于海南创业的徐先生有过交流——自然,这样的深思熟虑是在比较研究之后的洞察,也是关合此文本的一个印证。作者曾在当地市政府任职两届,虽主要分管经济工作,但却对传统地域文化情有独钟,从策划实施“花木兰邮票首发式”,到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筹办“21世纪中小城市发展论坛”;从邀请阮仪三、丁学良、温元凯、葛剑雄、蔡定剑等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为大家开拓视野,到独辟蹊径挖掘“落下闳”资源;从向当地“七老八贤”虚心讨教到足迹远涉台湾海岛、国家图书馆、浙江大学、紫金山天文台等等,可谓殚精竭虑,用心良苦。

实至名归!阆中人落下闳终于成为闪耀在太空的一颗灿烂之星——天阆星: 16757 ·落下闳》首次披露了“落下闳”小行星创意和申报命名的历程,并鼎力推出“诞生了以落下闳为代表的古代天文学家群”的阆中作为古代天文研究中心的事实存在,和“在条件成熟时力争建成一个集教学研究、旅游休闲和天文科普于一体的天文观测实验基地;必要时合力发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全国性倡议活动,以拯救民俗节庆、传承本源文化为己任;以弘扬古代优秀文化和推进现代先进科技并重,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不朽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作为本土前任副市长,至今仍在人大副主任岗位履职的著者,曾为“落下闳星”谋划奔劳,终三年心力于一役,善果大焉。千载以降而能与先贤暗通款曲,并为之转圜若此——信,至甚矣!翻开《守望吾土吾乡》,读到这里,不禁叹服黄侃说过的一句话: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远大为贵。

暗夜潜行,仰望星空,古城是幸福的……

倡导“本源文化”的先驱王星泉先生曾说过,到阆中观光旅游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吃住行、游购娱这种浅表性的体验,还须从深层次中去感悟、洞悉中华文化所沉潜着的大隐大简、大德大勇和大智大慧。《湿地公园生态阆苑》一篇,确系“天地有大美,传承在民间”的新诠释,是“整合和提升旅游的资源品位,打造和夯实独具特色的价值品牌”的必备候选。市委在给中央巡视组汇报时,也明确指出阆苑古城、风水天宫、构溪湿地是阆中旅游的三大核心景区,而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对阆中人文与自然资源来说,无疑也是一块可持续开发的黄金版块。

在这里,著者的目光已穿透喧嚣鼓噪的现实迷障,关注到构溪河“春情常在,野韵盎然”美景荣登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城市研究院、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中华绿色版块工程示范基地等机构联合评选的第三届中华百佳生态“清水美景口碑”金榜,期盼阆中湿地公园,将是昨天的伊甸园、香格里拉和桃花源的再现升级版,也就是在“吾土吾乡”的守护、呵护之中:推进“湿地公园”项目,培育生态文化旅游,再现华胥古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生存环境,引导阆中面向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园林与生态,现代、时尚与休闲的有机契合。

如果一座城市中的空间建筑是历史的衣裳,那么文化就是其上的纹章。众多人物身上行为折射出的是古往今来岁月的积淀,人文精神则是其人身后留给世界的文化经脉。冯骥才说: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都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因为,人是历史的存在,人和生活都是历史的成果。《守望吾土吾乡》文本中有记人业绩和过往生平的,或者一个断面,或者一个瞬间,或匆促悠长人的一生,要务是在旧时光里还原出血肉丰满的鲜活细节和曾经在大地上行走过的魂灵捕捉。

记人是为着叙事,生平是为着历时,史记就是这样简单着简单,繁复着繁复。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学、宗教、哲学、历史社会学、公共政策学、民俗学、人文地理学等等,用这些学科的知识交织在一起思维,难度不可谓不大。尽可能不失去笔下人物的个性特征,乃至一种活过的痕迹,当是本书的追求之一。《寻找贝永光》即采用访谈、口述实录的形式,多侧面、多视角,原汁原味地聚焦一个个具体的人物,目的只有一个:还原、再现、解读、记忆!

古奥神异,从来多仙圣游集的阆中,寓居名流皆历有盛誉。除张飞、李元婴、袁天罡、李淳风、杜甫、文同、苏轼、陆游、杨瞻、黎学锦、张之洞、张澜、张善子、萧军等,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也曾莅阆寻幽访古,并以关于阆中的画作和白糖、蒸馍、油茶的诗而每被人所传扬,而著者通过走访健在者,翔实地勾勒出一段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古城的风云际会。《从一条史料补阙谈起》则由“阆中银行资本19.68万”的史料,延及“民国三十年,日机曾四次轰炸(扫射)阆中”事件,从而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交流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不断补充、修正、完善、补偏救弊地方文献就应该成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阆中为伏羲文化代表地区和盛传地区,也当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传说,伏羲为巴人始祖,其母华胥为阆中人。据《通鉴外纪》记载,伏羲氏化蚕桑为穗帛,西陵氏之女嫘祖是为继承和发扬至今尚存的蚕丝庙、浴蚕节、春节期间的蚕丝童子之俗,可证蚕桑丝绸之产生、勃兴、隆盛在阆中自有其源流以资考辨。想想看:华胥之国阆中的桑与蚕、丝与绸,千年而下“的确有一段很辉煌的历史,不管是对发展地方民族实业,还是在振兴传统川丝产业方面,都应该在历史上重重地记上一笔”。

——管中可以窥豹。《铅华洗尽难从容》则由一个大型丝绸企业的兴衰断面,通过对“个人经历,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部简明厂史”的抢救性发掘、存史,用第一手厚重而又鲜活的资料,为阆中“工业遗产保护”发出了为学者良知和社会责任所赋予的第一声振聋发聩之音。

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历史就是根,是社会兴衰的镜子,是精神和尊严之魂,是国运延续之根源。小而言之,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家庭来说,历史就是根,是精神和尊严之魂,是运势延续之根源。是的!过去不仅影响现在,还影响着未来。嘉陵江总是波连着波浪接着浪,两岸台地上衍生的文明让人感叹:历史的根基绝不是一夜之间构筑起现实的大厦与未来的蓝图。尤其是文集收录的台湾游记,足以验证著者思想深处的“吾土吾乡”,绝非狭隘的地域之见,而是有着博大的胸襟、宽阔的视野、超前的思维和中华文化根性上的血脉认同。著者曾说,我们所关注的地域文化,不应仅仅局限于拾回昨天的记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收藏传统文化的鳞片和寻找将要迷失的精神家园,而是“阆苑”升华向度上的重新构建,从而探索人类社会走向未来的途径。

与悠久历史相映生辉的是阆中的宗教文化。比如明、清之际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分别建有天主堂、福音堂,比如川、陕、甘、宁、青、滇、新等省(区)包括回、东乡、撒拉、维吾尔等民族朝觐有已三百多年历史的巴巴寺,比如佛教有开元寺、圆觉寺、观音寺、长青寺、千佛寺、五龙庙、净圣庵、大佛寺并历有名僧宣什、旷济、师古、破山禅师、丈雪禅师者主持传法,比如在巴賨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古萨满、巫覡文化以及作为中华本土宗教道教发祥地,等等。

——不同信仰的碰撞和交融,延续了宗教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这种开放的理念造就了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兼收并蓄传统。因而,相当宽容的宗教环境和态度促进了异质文化在阆中这片土地上的相互共处,从而按照“道统一脉”独有的方式演进。

宗教文化也是阆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以自身独一的特点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阆中的五教并行,繁荣不悖是一个具有标本意义,并值得深究的现象。于此,《守望吾土吾乡》也多有涉猎。《仰止》讲国外朝麦加,国内朝巴巴”的巴巴寺,兴建巴巴寺的祁静一,和其宗师——中国伊斯兰教噶德忍耶教派大拱北门宦创始人穆罕默德圣裔华哲尔布董喇希。《“剑桥七杰”与阆中圣约翰教堂》有详尽的资料辨析基督教登陆阆中的曲折过程,并由此发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当年有如此众多的外国传教士汇集到这个日渐式微的古城来?这期间,以至此后对当地风气教化影响究竟有多深广,至今尚乏人深究解读,但它所隐含的秘结似乎再次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历史的延续植根于文化,文化的灵魂体现于道德,而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

唐广德年间,杜甫曾两度莅临阆中,留下了70多首诗(文)及草堂寺与杜工部祠。其中《南池(按:在阆中市七里新区,即彭道将鱼池)》诗中“南有汉王祠,终朝走巫祝。歌舞散灵衣,荒哉旧风俗”的咏叹,即可佐证古城道、巫之俗的源远流长,而《阆水歌》诗中“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更深蕴了诗人内心隐秘的宗教情怀。当时的佛教与其说是精神信仰,不如说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常态” ——这样的灼见从文化视角切入,并游刃于“诗圣杜甫之旧居,又是佛教信徒之道场”(《高僧卓锡草堂寺》)的字里行间,据此可窥得阆中梵唱一度密集鼎盛之一斑。至于说道教,《“镇宅龟蛇”碑刻赏析》从另一种言说路径,通过对实物的考辨直达文化内蕴而引人入胜。须知,阆中是张道陵、张衡、张鲁传道、羽化升真和葛洪、吕洞宾、杜光庭等研习道法之所,是道教24治中下8治之首所在地,是中国道教传播北方,通达中国,走向世界,从而延续至今的重要节点。境内有灵山、云台山、灵城岩、天目观、石室观、吕祖殿、纯阳洞、八仙洞、老君山等古迹,各乡、村宫观曾达数百处之多,自古为道乡,阆苑仙境。从两汉时期大将军《隗嚣后嗣栖隐阆苑》新探,也足以窥视众多高士隐者在此留下的痕迹。

——人心自有神明,只要正视、安静。人离开了神灵,就像丢掉钥匙而无家可归的孩子,在迷途中失去母亲,失去亲人和爱。现代人的无可归依感,正是由于技术太多的奢望让人失去“自我”,把人从大地分离,把神性逐出了人的心房,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取代了天、地、人、神的自然联结。确实,宗教起着安慰心灵、劝诫人类的作用,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希冀与期求,信仰则是人类一种重要而高级的精神活动方式。同时,信仰作为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必然发挥着价值评价与价值目标的引导功能。因此,以歌颂自由、人类、和谐、友谊和大自然而闻名的先知荷尔德林,在100多年前,就面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不厌其烦地吁请:

从摇篮时代起就不要去干扰人吧

不要把人从本质的蓓蕾中驱赶出来吧

不要把人从童年的小屋里驱赶出来吧

让人知道得晚一些,在人之外

还存在一些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人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成为人

擦拭锈迹斑驳的钥匙,拨开迷雾缭绕的烟云,寻回迷阵迂曲的路径。

仰视星斗纷纭的天空,掘进宝藏遍布的大地,沉潜时光滔滔的江底。

翻检散佚错乱的典章,咀嚼前人留下的芬芳,发现探索真相的愉悦。

——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之间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在掌握各门知识,切实把握它们之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恪守学术规范,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之,方得心应手,随意就势,取舍自如。对一人一事一物之来龙去脉及关联,以丰厚的学识,开阔的思维,广泛的兴趣,严谨的态度,执着的韧劲深研之。如此,不为信史也难!包括《守望吾土吾乡》中数十幅图片,如《文曲星庙》《礼拜堂》《吴佐》《嘉陵江边》《西门残楼》《锦屏山》《东河船》等,也是发掘、存史的一部分,是昔日之思在图文并茂间的历历可观。

学术的价值有着难度和挑战,只要研究的问题有价值,乐趣便自在其中,并且有足够大的价值就有足够大的乐趣。追寻、考辩,思想的艰辛与痛苦非常人可以想象,由此而滋生的一种洞察力却能见常人所未见,闻常人所未闻,思常人所未能思。《苏轼赶考:曾在阆中“刹了一脚”》《盛世收藏古风犹存》的一板一眼,一丝不苟而又机趣足见,考订、见识自是迥异于人。比如写苏轼在阆中逗留,写陈汉卿、鲜于侁的收藏,其实都是在写阆中,写阆中的人文积淀。缘何?悠久的历史必然产生悠久的文化,包括“收藏爱好不仅仅是一种怀旧寄情的活动,也不仅仅是一种玩赏增知的嗜好,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珍藏艺术瑰宝、守望精神家园’的人文修养”,一种有文化的从“非诗意”到“诗意”转折的栖居。

敬畏历史,正国需先正其史。只有“大度读人”,方能于行文走笔中复原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一件件直击真相的事和一段段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读《无名老井》乃深含人文情怀,读《风雨如磐大获城》则钩沉于几乎被遗忘的重要史实,读《一尊圣人像两岸中华情》却把追索的眸子引向共同的未来,读《阆中历代方志爬梳》《为虎作伥的张纳兄弟》益见著者之董狐直笔,读《第三只眼睛看“滕王”》则识得著者非但不人云亦云,而且琵琶反弹、杨柳新翻。确实!学术创新贵在见闻传达,思路启发,一种新探索、新发现新人耳目,而又言之有据,证之有物,存之有理。对历史人物不随意从众附和,在慎思独见中且又豁达宽容,想想看!在滕王李元婴修亭建阁,秽德垢行,韬光以避祸;国宝佛塔,礼佛之人,浮屠以顺应;滕蝶画祖,丹青高手,独帜以传名——人从来就是复杂的,简单的二分法难免将历史脸谱化、变形化、概念化。“如果说(滕王)韬光晦迹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避世,那么他痴迷于粉墨丹青则是一种积极入道”,而严酷的政治生态并未影响其艺术生命的瑰丽绽放,这是何等的处变不惊和超强的人生定力。

恪守学人本分,固守学术边界,捍卫学家尊严。《守望吾土吾乡》践行自由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即便一孔之见也具备一己之根本。此即自警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做学问当有独往精神,学术贵在领域专一:用心专一,用情专一。须专心致志,曰始终如一,抱元守一;曰持之以恒,始终如一;曰一门深入,长期熏修,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以,人间正道,世俗与神圣不可偏废。那么,做学问要怎样来谈阆中呢?答曰:赋予学术以一种与生命同价的内在神圣性,那就是需要反复不断地说:文化、文化、文化!

《守望吾土吾乡》于萧规曹随处依例陈说,写史的写实而不生谬误,逾越藩篱处则援引确凿,蹊径别裁,然行文不拘一格,兼具散文、随笔、纪实特点,好读,引人入胜,其风流文采自有曼妙婀娜。一个好的学人应心中有事,意中有人,眼中有泪。心中有事即深知人生责任所在,意中有人即服膺于术业登峰造极者,眼中有泪即魂牵梦绕喜怒哀乐系于人心。如《渐行渐远的古城天籁》,第一次尝试让人以“听觉”去感悟记忆中的古城,记录了许多可列为非遗项目的原生性俚语、民俗,给人以如不拯救即成记忆活化石的警示。在文本结束时,又以“梦境”戛然作结而感慨系之曰:寻找到中国式宁静,聆听到亘古不变的天籁之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诗)

——一种原乡意识猝然而至,一种萦回牵念顿然而生。

存史资治,经世致用。著者乃究天人之变,通古今之术,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不割断历史,不让历史断代,需要具备穿透历史通往未来的锐利,需要延续辉煌的文化眼光。这种洞悉和穿透,必须仰赖于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责任感和勇毅的担当。对兰家坝、朱家山等遗址上的釜、钵、石铲、玉镯、青铜斧钺、夹沙红陶片、汉砖和数千年的地理风情、山乡特产、民风民俗、人物传记、历史变革、人文景观等进行发掘、考察、解读是必须的,而作为并非仅仅是阆中人的“阆中”本就是一座文化的富矿。

阆中文明的秘密,究竟有着怎样难以通达的过去和难以预测的未来?

与阆中远古离开得愈加久远,空间和时间重构的暌隔就愈加渐变,人的生存根基和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即陷于全面荒芜…… 《守望吾土吾乡》中史料的搜集和文化的视角,确为读者展开了认知阆中文化的一个个不同侧面。抓住稍瞬即逝的灵感,拓展创造性思维,永远保持充满兴趣、质疑与探索精神的心灵,寻找原生态阆中、寻找迷失的“家园”。

海德格尔说:唯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倍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返本。因为他在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同样,荷尔德林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的无家可归之境的同时,也预感到人类必将重返故里,重返童贞。也诚如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人要上千次孤独地迷失自己,才能找回自我。”

一些阆中人遗忘“阆”字太久,就像离家漂泊,饱尝艰辛和苦涩之后,才想起原乡。沿几千年建城史上溯,可至汉、秦、周、商、夏、上古——吾土阆中,吾乡文化是中华本源文化的核心孑遗,是文化与文明中至为璀璨夺目的部分。看!这嘉陵江,江边的城是美的、明澈的,眼睛一样透着纯净、唯美,如同城楼飞檐直指月色。看得见池中的荇藻,一株黄桷或皂荚树,被风猎猎吹动……

——此心安处,是吾乡!“吾土吾乡”之前冠以“守望”,所涵自然蕴藉,广博而弘深。《守望吾土吾乡》是一个世界、人间天堂,著者在有限和无限的阆中人文景深里进行着一个个刹那间的打捞、品鉴、领悟,是“用全球化眼光看阆中,跳出阆中来说阆中”,我因此倍加感佩、折服,并在掩卷、沉吟之余,再三想起美国著名进步诗人和画家威廉·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中的箴言:

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到你的手上

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2009年11月7日于华胥古国

(李文明,诗人,原阆中市文联主席,曾为市名城研究会主任,本原文化传承的领军人物)

img7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阆中市)老观镇,也是古蜀道的重要驿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