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情景】江南的运河文化

【学习情景】江南的运河文化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的运河文化——以杭州为例一、江南运河概况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于是在前朝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修建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的运河,史称“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为江南运河。杭州倚重通江达海的大运河,与广州、扬州并称“古代中国三大通商口岸”。二是运河的水景文化。千年运河形成了杭州“运河水乡处处河,东南西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
【学习情景】江南的运河文化_以杭州为例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

【学习情景1】江南的运河文化——以杭州为例

一、江南运河概况

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于是在前朝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修建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的运河,史称“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大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为江南运河。这段运河所流经的区域,在地质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自古水系众多、河网密布。这个水网密布、地势稍有起伏的区域十分适合人类生活,满足江南文明生成与发展的基本地理条件。于是,治水、理水、以水乡为聚落、以水网为通途就是早期江南人开展环境整治的主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覆盖全境的自然水系逐渐被改造,一个与江南文明共生的庞大、复杂、多变的人工化水网系统由是而兴。

二、运河与杭州

大运河的贯通,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自然、生态、生产环境的改善。运河水系犹如丝丝血脉,滋润着杭州这座城市,奠定了古代杭州的优势地位,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兴盛景象。

(一)大运河:杭州的开放之河

大运河的开通,为实现杭州与太湖流域、黄河流域乃至海外各国的联系与交流,架起了江海黄金大通道,使杭州成为开放性、多元化的大都市。

1.江南水运的枢纽城市

水运是古代中国的主要交通形式,江南地区本来就是一个“以舟当车,以楫当马”的水乡泽国。江南运河的开凿,使太湖流域众多的自然河港、湖泊串联成网,纳入了运河水系,沟通了太湖、苕溪、西湖和钱塘江四大水系,使杭州成为“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的东南水运枢纽,加强了杭州与苏南、两浙城市间的交往与联系。

2.南北交流的开放城市

大运河的贯通,使杭州“水居江海之会,陆介江浙之间”,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南宋的杭州,可借助南北大运河,直接通达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依托浙东运河,则可与海运相接,通达福建、两广地区;通过富春江、新安江天然河道,可通达安徽、江西转至两湖地区。以此形成了以临安为中心枢纽的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完善的发达运河水网。大运河实际上成了杭州与全国开放交流的主通道,不仅使杭州融入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大循环之中,而且使杭州成为了全国南北经济大流通、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大平台。

3.中外交流的国际城市

杭州自隋唐起就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南宋时,杭州、扬州已成为大运河的商埠口岸,开辟了通往世界的新丝绸之路。当时杭州跨海北上可达高丽、日本,南下可通越南、印度,使中国与海外的世界各国联系起来。

(二)大运河:杭州的繁荣之河

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三吴都会

唐时,南北方的物资越来越多地汇集于大运河,大运河称得上是“半天下之财,系经此路而进”的黄金水道。杭州倚重通江达海的大运河,与广州、扬州并称“古代中国三大通商口岸”。当时,武林门一带是货物的集散之地,江干一带是对外贸易的商埠码头,运河两岸商铺众多,河上商船云集。杭州成了航运城市和商业中心城市,并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2.“商贾骈集,物价辐萃”的华贵之城

南宋时期,江南漕运鼎盛,杭州上接江南运河,南跨浙东运河,西连富春江,东出杭州湾。发达的水运交通,促进了杭州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杭州城内,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连接千家万户,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以舟当车,以船代步,以埠为库,以岸为市,运河两岸“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出现了“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繁华景象。南宋的杭州,丝织业、印刷业、制瓷业等手工业空前繁荣,已是当时全国第一大经济工商业都市,被马可·波罗誉为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3.“天下粮仓,丝绸之府”的江南名城

近代大运河的漕运,虽因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而逐步衰退,但江南运河依然繁忙。明清至民国时的杭州仍是东南货物的集散中心,当时运河岸边的珠儿潭、米市巷一带已成为杭嘉湖地区的大米集散地,官办粮仓在运河湖墅一带应运而生。如仓基上和大浒路等粮仓,已有“天下粮仓”的盛誉。由于杭嘉湖一带盛产桑、蚕、丝、绸、麻等工业原料,明时起,杭州就是全国丝织业中心,曾出现了“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的景象。大运河是昔日杭州经济繁荣的象征,是杭州经济的发展之河,兴盛之河。

(三)大运河:杭州的风韵之河

大运河的开通,融汇了南北中国各地的特色物产、饮食服饰、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如果说西湖文化体现了精致、和谐、典雅的文化特色,那么运河文化则具有开放、兼容、庶俗的文化特征。一是运河的物产文化。南宋时期,临安居民饮食既有南方习俗,又具北方特色,“集四海之珍奇”“会寰区之异味”,生活消费品十分丰富。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盛产鱼虾。明清时各地渔船都从运河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北,开设多家菜馆。杭州又有“丝绸之府”之称,民国初年,丝织机达一万台以上,杭州织锦、丝绸伞等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在运河流域,杭剪、杭扇、杭粉、杭线、杭烟“五杭”产品和茶叶、山货、炒货等杭产名品的交易规模相当可观,形成了杭州的运河物产文化。二是运河的水景文化。千年运河形成了杭州“运河水乡处处河,东南西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运河不仅留下了广济桥、拱宸桥等千年古桥,而且沿河地段也因桥而名,丁桥、斜桥、拱宸桥、祥符桥、卖鱼桥、德胜桥,等等,形成了杭州重要的地域文化。同时,运河还给杭州留下了许多独特的运河水景,当年外地游客就是从水路入城,观赏运河景色,因此运河两岸形成了“湖墅八景”。三是运河的戏曲文化。运河两岸的茶楼曲艺、百戏杂剧和运河水上的“欢歌渔唱”,在杭州城北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都市文化带。南宋迁都杭州后,因袭汴京旧制,沿运河两岸设瓦子多处,供老百姓看戏。至近代,拱宸桥边还有独具风韵的阳春茶园、天仙茶园、荣华茶园等卖茶兼演戏的茶园。表演剧种多种多样,表演形式融贯南北,除正剧外,杂艺、曲艺、杂技、魔术、皮影等一应俱全。四是运河的庙会集市文化。明清时,运河一带的庙会盛极一时,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是草营巷的温元帅庙会,民间称之为运河神庙。每年庙会之祭日,市民拥至运河两岸,形成了集祭神、游乐、贸易于一体的民间盛会。

三、运河申遗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2000多年历史的见证,是保护中国古代丰富文化的历史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大运河凝聚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利、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庞大信息,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完全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要素。千百年来,在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积淀了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形成了运河沿岸著名的“湖墅八景”等人文景观。所有这些,既是运河文化丰富内涵的体现,也是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京杭大运河流经6省(市),涉及18个城市,而运河(杭州段)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区段之一,杭州应该在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发挥特殊作用,争取走在全国前列。在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识别性。用发展、创新的理念,按照自然景观、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三位一体”的要求,来审视运河保护、治理和开发的内容,为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