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商周以前是江南文化的发轫期,春秋战国是成型期,秦汉是发展过渡期,魏晋南朝隋唐是转型期,宋元明清是成熟期。统一中央王朝的出现,加上吴越土著和北方人民互相迁移,使江南文化的性质开始发生改变,逐渐由尚武崇霸向尚礼崇文转变。东晋以来江南经济崛起后,人才辈出,文化学术得到很大发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碰撞、整合、交融,也促成了江南文化的转型。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

【学习情景2】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

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商周以前是江南文化的发轫期,春秋战国是成型期,秦汉是发展过渡期,魏晋南朝隋唐是转型期,宋元明清是成熟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江南文化特征经历了由尚武向崇文的转变,文化地位也经历了由偏远到中心的转变。

一、商周以前——江南文化的发轫期

江南的远古文明源远流长,与黄河流域的文化一样古老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到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了极其灿烂的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杭州湾以北及太湖周围的马家浜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总体水平可以和北方的仰韶文化相当,但其文化面貌和仰韶文化完全不同。它拥有丰富的原始艺术,如陶、骨、木、象牙、玉石等艺术品,艺术风格总体上写实而朴素。河姆渡文化证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源性,也证实了长江下游是我国早期文化的另一个中心。良渚文化产生于新石器晚期,距今大约5000年。良渚文化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它是吴越文化进入了文明时代的标志。其玉器种类数量繁多,堪称璀璨夺目,而琮、钺、璧等大型玉礼器最为珍贵。良渚玉器造型上具有人工化、图案化、装饰化的倾向,线纹雕刻精细无比,图案带有较强的天、地、人相沟通的深刻寓意。纤巧、和美、柔润而优雅,与同时期北方的红山文化的玉器所表现出的粗犷、质朴、豪放明显不同。

新石器时代吴越居民在水稻种植,陶器、玉器的生产及渔猎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原始文化,尤其是玉器最能体现江南先民的艺术想象力,并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玉所体现的和美、柔润的精神理念对后来江南文化特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江南文化的成型期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逐渐强大,江南文化崛起。吴国在和西邻楚国的争战中不断发展壮大,鲁定公四年(前506)吴王阖闾在伍员、孙武的辅佐下大败楚国,国力以及在诸侯间的威望达到顶峰。同时,越王允常、勾践在楚人文种、范蠡的辅佐下,与吴王阖闾、夫差连年交战。阖闾攻越,战败负伤而亡,夫差即位励精图治,大败勾践,报了父仇。而勾践则自甘为奴,臣服于吴,获得重新崛起之机会,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吴成就霸业。

吴越争霸是春秋后期历史上最动人的一幕,其间出现的历史人物如吴王僚、阖闾、夫差,越王勾践及伍员、专诸、孙武、范蠡、西施,等等,还有他们的经历以及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也成为江南文化精神的内在特质,持续影响着后人。透过吴越相争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吴、越文化在冲突中进一步融合的史实。

三、秦汉——江南文化的过渡期

越灭吴后不久,国力开始下降,到无疆为王时再次沦为楚之属国,最后为秦所灭。秦设会稽郡统领江南吴越故地。统一中央王朝的出现,加上吴越土著和北方人民互相迁移,使江南文化的性质开始发生改变,逐渐由尚武崇霸向尚礼崇文转变。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曾将中原大量百姓迁居会稽郡,移民使得江南生产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不过这时江南文化特征的转变还只是一个开端,江南仍然保留了许多特有的生活方式,民风也与中原有较大差别。农业生产上主要是水稻种植业和渔业。但此时江南文化的发展还是有成就的,如西汉著名的陆贾、严助、朱买臣都是江南士人。到东汉时江南人物就开始成批涌现,较突出的有余姚人严光,上虞人王充、戴就,毗陵人彭修,山阴人谢夷吾、赵晔等。王充在《论衡·恢国篇》中指出江南自远古以来的巨大变化:“夏禹倮入吴国,太伯采药,断发文身。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罽衣关头,今皆夏服、褒衣、履舃。”也就是吴越地区服饰上已经和中原没有什么区别了。

秦汉时期,相对于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江南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有了初步的开发,但却被中央朝廷所忽视,认为是“取之不足以更费”,亦即开发得不偿失,人们在心理上还是把江南看做偏远蛮荒之地。

四、魏晋南朝隋唐——江南文化的转型期

晋唐时期是江南文化大发展和重要的转型期。江南相对于战乱不断的北方而言社会较为安定,再加上东晋、南朝政权建立在江南,所以江南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华夏文化在江南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艺术、史学等都出现了新气象。这一时期是江南文化的嬗变转型阶段,江南文化由尚武向崇文的转变非常明显,其影响后代的新特质大多形成于这一阶段。

东晋以后江南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开发,经济开始崛起。建康是经济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到隋时大运河的开凿把江南水系与中原水系紧紧联系在一起,南北交通与运输从此畅通无阻,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当然,大运河也沟通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江南在全国的地位更加突出了。东晋至南朝汉族政权南迁,中原大量贵族士人亦随之移民江南,不仅促进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还从根本上提升了江南文化水平。东晋以来江南经济崛起后,人才辈出,文化学术得到很大发展。南朝虽然军事上较北方弱小,处于劣势,但是文化上,南方则占据主导地位。

隋朝建立后,文帝统治的核心是西魏—北周时期形成的关陇集团,对江南文化采取了压制鄙视的态度,不过隋炀帝登基以后重新依靠江南士族,江南文化再次崛起。炀帝曾任扬州总管,认为江南“衣冠人物,千载一时。及永嘉之末,革夏衣缨,尽过江表。此乃天下之名郡。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他不仅爱好倡导江南文化,还亲自实践,《资治通鉴》云其“好为吴语”,并效仿南朝诸帝致力于文学创作,其诗歌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与南朝文学一脉相承。

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碰撞、整合、交融,也促成了江南文化的转型。中原士族南下以后出于政治需要,必须笼络、联合江南士族;而江南士族也要靠南来的北方士族保护巩固其地位,这就使得吴越世家大族的地位得以提高。北方士人将北方之哲学、士风带到江南,给江南文化充实了新的内容。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成为文学中心。“永明体”开创了诗歌声律化的新时代,在诗歌的格律声韵、对仗排偶以及遣词造句、意境创造等方面,都比古体诗更为工巧华美、严整精练。不仅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更为唐诗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诗歌史的新时代。这一时期江南杰出文人众多,如西晋陆机、陆云、张翰,东晋葛洪,梁代沈约、吴均、丘迟、陶弘景等。圆润自然、清新活泼的江南民歌,是江南特有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产物,其情感、审美风格与北方的文学大异其趣。江南民歌以情歌为主,较少受儒家传统理论的约束,感情大胆强烈而执著,又不乏纯真朴素,且具有动人的情致、天然明朗的韵味。后代无数的文人为之心醉神迷,并充分汲取其营养,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等都直接间接地学习其精神。

东晋南朝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也取得杰出成就,出现了数位影响深远的艺术家。晋陵顾恺之,倡导“以形写神”,其人物画出类拔萃,艺术手法出神入化;苏州陆探微的人物画造型“秀骨清像”;吴郡张僧繇以佛寺壁画和人物写生画著称;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基础。六朝的陵墓石刻、佛寺石刻也展示了此时雕塑艺术的非凡成就。最典型的是金陵的“石辟邪”,它造型奇异,体形巨大,昂首阔步,神勇超迈,集天地间各种巨猛禽兽之大成。体现了雕塑家超凡杰出的想象力和中国艺术得“意”忘“形”的最高境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南社会风气发生很大变化,唐初魏徵《隋书·地理志》载丹阳、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等地“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风俗澄清,道化隆洽”。隋唐之际江南社会风俗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尚武到崇文的转变。

唐朝建立以后,江南经济步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江南在唐代整体上是安定的,社会的安定和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初江南地区的人口比隋大业年间有了显著的增加,到天宝年间,江南人口密集程度仅次于河北、河南,位居全国第三位。唐代诗人笔下的江南无不是粮田千顷、稻花飘香的景象,如苏州殷尧藩《喜雨》诗:“千里稻花应秀色,酒樽风月醉亭台。”润州、常州、宣州、越州、苏州、杭州、金陵等都是当时重要的中心城市。

安史之乱的爆发深刻地推动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进程。中唐以后唐财政收入便仰仗江南,所谓“军国费用,取资江淮”“江东诸州,赋出所资,漕挽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同时大量北方士人避乱江南,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江南在战乱中大量接受北方移民,保存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精英,移民又对江南地区的社会风尚的雅化起到直接影响,因而对江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江南文化的转型进一步深入。

江南诗人在唐代诗歌的创作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据统计,整个唐代有诗作存世的江南诗人357位,占唐代诗人总数的18.5%,而江南诗人存诗数量达11346首,占了现存唐诗总数55000首的20.6%,超过了1/5。唐江南籍众多诗人中,如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包融、张旭、储光羲、戴叔伦、刘长卿、权德舆、顾况、皎然、张籍、李绅、孟郊、陆龟蒙、罗隐、贯休等,都是唐诗史上的重要作家。在此基础上,江南自然“成为一个与京城并立的文化中心”。

五、宋元明清——江南文化的成熟时期

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江南偏安一隅,北方人士又一次大量南渡。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北方移民“辐辏骈集,数倍土著、今之富商大贾,往往而是”。吴越成为南宋统治的心脏,而江南也真正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

宋代江南经济之发达,使我国原有经济布局得到彻底的改观。蒙元时期,北方受战争破坏较重,江南经济相对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明清时期,“南盛北衰”的局面持续发展,江南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仅以苏州府为例,洪武二十六年(1393)秋,国家所征数即为274 7990石,占全国实征数字的11%,比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四省所征总和还多。江南不仅农业发达,工商业更为繁荣。自明代以来,江南水乡一带纺织、冶铁、造纸、印刷、造船、陶瓷等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如杭州、南京、苏州,分别是宋、明、清时期江南的几大经济中心,城市、商业极为发达。苏州,史称“东南一大都会”,被誉为天下第二大城市、商品大码头和“天下四聚”(指京城、汉口、苏州、佛山)之一。这里商贾云集辐辏,五方百货充盈,络绎不绝。乾隆时苏州城郭户口不下百万,百姓多执业工商,形成各类市场。如城东百姓“皆习织业”,丝织业尤为发达;而城西商业繁华更甚城东。其他如杭州、松江、常州、无锡、镇江等,也都为全国商业和手工业的著名城市,而上海更成为全国著名的外贸港市。

江南繁荣的经济,为江南水乡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江南水乡文化的昌盛,提供了必要条件。当时,江南水乡人多好文,才子佳人、名贤雅士辈出,读书求士、刻书藏书、著书立说盛行,文以致仕、仕而促经、富而思文等,好学尚文之风蔚然。这一时期,吴越文化区攀升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随之而来的是江南水乡文化教育极大发展,民风根本转变,促成文化水准不断攀升。

北宋时期,“兴文教,抑武事”作为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文化的兴盛。因之,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崇文观念。宋仁宗时,范仲淹守苏,“二年,奏请立学。得南园之巽隅,以定其址”。此后相尚者日多,风行吴越。南宋偏安江南,江南文风更盛。“中兴以来,应举之士,倍承平时”。此时书院建筑遍布各地,皇家、私家园林中亦多有之。而到了明代,据记载,全国共有进士25262人,仅江南的吴地,就有2714人,占10%以上。据《皇明通纪》统计,明洪武四年(1371)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246年间,每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共244人,南方籍的有215人,占总数的88%。明中叶,江南成为东林党人的活动中心,明末则是复社活动的中心。他们倡导政治开明,反对专制,注重经世致用,使江南成为我国实学思潮的发祥地,其中包含的民主启蒙思想对全国影响很大。清朝共有进士科状元114名,如加上博学宏词、经济特科状元4人,共118名状元。仅江苏就有51名,苏南占46名。而苏州的状元,竟然占全国状元总数的25%,其中兄弟登甲、父子状元、叔侄状元、祖孙状元者,累世不穷,这对形成江南水乡崇文重道的风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明清两代,江南水乡所任郡县官吏,颇多名士,为政重教劝学,于是文风日盛。如宣德、正统间,况钟任苏州知府,“重学校,礼文儒”。康熙时,汤斌为江苏巡抚,以“化民成俗,莫先于兴学育材”为旨,兴教办学。因此,江南水乡各类学校不断增加,尚文敦礼之风日浓。《姑苏县志》载,仅洪武八年(1375),本府所立社学就有730多所。可见其教育规模之大,受教育者之众。江南书院遍布城乡,杭州有万松、龟山、西湖、黄冈、敷文、崇文、天真、虎林等书院。市镇上也办起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如湖州东林山书院,百余年间科举及第者44人。双林镇中进士者46人、举人184人。范锴《浔溪纪事诗》曰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

江南水乡文化昌明,藏书楼、藏书家众多。孙庆增《藏书纪要》云:“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毛晋的汲古阁“实为海内藏书第一家”,藏书多达84000余册。胡应麟广搜书籍,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自建藏书楼二酉山房,收藏达42000卷。藏书楼著名者,如常熟的铁琴铜剑楼、宁波的天一阁、南浔的嘉业堂等。私人宅园中,也往往多有藏书之楼。明代全国有四大书市,江南占三处。并且,江南的许多藏书家和藏书楼都精于校雠,娴于刻书,明代全国有三大刻印中心,江南又居其二。

可见,宋元明清以来,江南水乡文化在全国各区域文化中逐步占先,并居主导地位。

从以上简要勾勒可以看出,江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文化开始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区域文化。秦汉时期,江南文化在与中原文化日渐融合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东晋以后到隋唐江南文化开始转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极其突出的成就。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魏晋时期江南因为成为政治中心,带动了其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反映了古代社会早期阶段政治与文化中心合一的状况。但是随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发展,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逐渐开始分离,唐尤其是中唐以后,在北方长安、洛阳的政治中心之外,出现了江南文化中心。到宋以后直至近代,江南文化完全成熟稳定,并进入高峰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