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单元相关链接

第三单元相关链接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单元 相关链接释 江 南周振鹤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九疑山属南岭山脉,在湖南南部。郴即今湖南南部的郴州市,已近南岭山脉。不过,称丹阳、会稽为江南之例少见,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称作江东。会稽被称作江南与汉代形势有关。说明在习惯上江南的北界并不以长江为限。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唐后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置为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
第三单元相关链接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


第三单元 相关链接

【学习情景4】释 江 南

周振鹤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是中国一个极为特殊的地区,中外许多学者都把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当做研究对象。但是,对于“江南”一语所指称的地域范围的变化,就不见得每个人都很清楚。近代以来,江南指的是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但在古代,江南一词的涵盖面却辽阔得多,而且经过曲折起伏的变化,探讨这一变化过程是饶有兴味的。

在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所以《史记·秦本纪》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黔中郡在今湖南西部,是当时楚国的江南地。其时江南的范围很大,南界直到南岭一线,这从《史记》的另一条记载可以得到证明。《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疑山属南岭山脉,在湖南南部。又秦亡之后,楚将项羽将楚义帝迁到郴,《秦楚之际月表》载此事作“徙都江南郴”。郴即今湖南南部的郴州市,已近南岭山脉。如果今天说该市属于江南地区,怕是谁也不会相信的吧。正因为江南主要指湖南北之地,所以王莽时改夷道县(今湖北宜都县)为江南县。

先秦及秦汉时期,江南地区气候湿热异常,生产方式原始,经济相对落后,人民仅得温饱。《汉书·地理志》曰:“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不忧冻馁,亦无千金之家。”尤其是气候的湿热难当,更使中原人民望而生畏。早在春秋中期,郑国战败于楚,郑襄公就恳求楚庄王说,只要留他一条性命,宁愿迁往江南地区。可见其时北方人把江南视为畏途。

相对于湖南北而言,今皖南、苏南一带在秦汉时期以江东著称。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以后,不愿东渡乌江,以图再举,原因就是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之所以称作江东,是因为长江在今芜湖至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走向,这段河道在秦汉三国时期是长江两岸来往的重要通道,因而从中原地区来的人视渡江为往东,而不是向南,视此段长江两岸为东西岸,而不是南北岸。推而广之,自然以芜湖南京一线以东为江东地区。相对而言,此线以西即为江西地区。所以陈胜起义于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史称“江西皆反”。又《三国志·吴主传》曰:“(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民转相惊,自卢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唯有皖城。”这两处的江西指的是今安徽江北之地,与今天江西的含义完全不同。

今天的苏州自先秦以后即称吴,明清时期是江南地区的中心。而《史记·货殖列传》却说:“夫吴自阖埜、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东汉末年,孙策割据江东建立吴国,因此江东又常用以指吴国。同时,按古来的习惯,面对江源,又可称江两岸为左右岸,因此江东在魏晋以后又习称江左。东晋南朝以今南京为都,统辖江淮以南半壁江山,时人称之为“偏安江左”。魏晋以后,与江南、江左并行的还有江表一词,意为长江以外地区,这显然是从北方人的角度来称呼的。于是典籍有《江表传》,庾信《哀江南赋》有“五十年中,江表无事”之说。

汉代人视江南已比先秦及秦人为宽泛,包括豫章郡、丹阳郡,甚至会稽郡北部,亦即今天江西及安徽、江苏南部。故《史记·货殖列传》云:“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周勃世家》又说吴楚七国之乱失败以后,吴王濞败走,“保于江南丹徒江苏镇江市东”。东汉名将马援之子马防因犯法徙封丹阳,“后以江南下湿,上书乞归本郡”。不过,称丹阳、会稽为江南之例少见,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称作江东。会稽被称作江南与汉代形势有关。汉初,刘邦封侄濞为吴王,兼有江北之东阳(后改广陵),江南之会稽(又称吴郡)及鄣郡(后改丹阳)三郡之地。建都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于是从广陵到丹徒之间的南北交通也成为渡江要道,以会稽郡北部为江南的概念也就油然而生了。

江南的概念大于江东,说江南可以概江东。故《会稽典录》(《吴志·妃嫔传》裴注引)载,苏策夫人对策曰:“汝新造江南……”又崔鸿《前赵录》(《太平御览》卷六四六引)曰:“卜栩隐于龙门山,尝与郭璞论易。栩曰,吾大厄在四十一,亦未见子之令终。璞曰,吾祸在江南,不在此也。”到了南北朝隋代,江南一词已多用来代替江东与江左。颜之推在《家训》中多处以江南和江北对举,比较南北风俗的差异。又如《隋书·贺若弼传》说:“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意。”《韩擒虎传》有言:“汝闻江南陈国天子乎?”当然江左及江东二词并未完全消失。同书《酷吏传》有云:“高祖膺期,平一江左。”《郑译传》则有“若定江东……”云云。

由于两汉之时,江南主要指洞庭湖南北地区,而这一地区又属荆州的范围,所以东汉人又含糊地以江南指荆州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北距长江很远的襄阳。《后汉书·刘表传》载:“时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乃降。江南悉平。”到了隋代,江南也被用来作为《禹贡》扬州的同义词。例如在《隋书·地理志》中,火耕水耨,食鱼与稻被含糊地当成淮河以南的扬州地区的风俗。所以江南其实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南的含义。不但如此,就是江左也有这样的含义。如《南齐书·州郡志》就说:“江左大镇,莫过荆扬。”直至唐初,地跨长江南北的荆州以及位于江北岸的江陵仍被看做江南。《资治通鉴·唐纪》载高祖武德四年“(李)孝恭勒兵困江陵。……孝恭入据其城,诸将欲大惊。岑文本说孝恭曰: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说明在习惯上江南的北界并不以长江为限。

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自湖南西部迤东直至海滨,这是秦汉以来最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因为十道是以山川形变原则来规定的地理区划,所以概念清晰无误。由于江南道地域过于广袤,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时,又把它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三部分。唐后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置为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这就是今天湖南、江西两省省名的起源。但是,即使在唐代,江南一语的用法,也常常超出长江以南的范围。故韩愈所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的江南,指的其实是江淮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东南地区。今天意义上的江南,在唐时仍经常用江东来表示。如白居易《偶吟》诗云:“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当然,江南最准确的含义还是专指长江以南地区。马令《南唐书·嗣主书》(卷四)载,保大十五年“夏四月乙巳,天子班师,乱兵焚扬州,民皆徙江南”。陆游《南唐书·元宗纪》曰,保大十五年十二月,“帝知东都必不守,遣使焚其官私庐舍,徙其民于江南”。宋代以后,江左一词已不用,悉已江南为称。元王恽《玉堂嘉话》说:“宋未下时,江南流言:‘江南若破,百雁来过’,当时莫知其意,及宋亡,盖知指丞相伯颜也。”

江南地区的繁盛富庶在唐代就已出现。所以唐人描绘宁夏平原的风光时,早已用上“塞北江南”一词。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塞北江南也用来表示文化的发达,如《太平寰宇记》灵州风俗条曰:“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579)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可见江南一语在唐代已脍炙人口,因而许多诗词以之为题,歌之咏之,“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等语甚至成为词牌的名称。故白居易有《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两宋时期,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全境被划为两浙路,这是江南地区的核心,也是狭义的江南地区的范围。南宋时,两浙路秋税高达一百五十万斛以上,其中大半出自苏湖常秀四州,故时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口号。明代以后,两浙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走在全国的前列,所以明代大学士丘浚接着上引韩愈的话说:“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之十九。”两浙地区中又以浙西北部最为富庶,故丘浚进一步说:“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这五郡(郡是雅称,实际上应称府)相当于今江苏之常州市、苏州市,浙江之嘉兴市、湖州市以及上海市,亦即相当于整个太湖流域,也就是最狭义的江南地区的范围。

明代苏、松、常、嘉、湖五府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从其所交纳的税粮数额便可见一斑:苏州府二百五十万二千九百石,松江府九十五万九千石,常州府七十六万四千石,嘉兴府六十一万八千石,湖州府四十七万石。五府总计五百三十一万三千九百石,而其时全国税粮总额才不过二千六百五十六万零二百二十石。换句话说,五府之和占去全国总额的五分之一,而苏州一府竟占了将近十分之一。就劳动生产率而言,这一地区更是高得惊人,苏州一带,每亩产米三石,而北方旱地产粮每亩仅数斗。因此,江南的含义已经不只是地理区域,更是经济区域的概念了。

当然,在浙东西地区和苏松常嘉湖五府之间还有一片居中的,也可称作江南的地域范围,这就是上述五府再加上镇江府和杭州府。明代另一位大学士顾鼎臣就说过:“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供输甲天下”,乃“东南财赋重地”,把七府当成一个整体。但镇江、杭州两府税粮远逊于其他五府,且杭州在太湖流域之外,镇江则近代以来因文化心理因素的缘故,被排除在江南以外,所以清代晚期以后,七府并提的情况就少见了。

江南一词的涵义虽然有所转移,但不管怎样变化,照理总应指长江以南地区,可事实上并不尽然。上文已提到从东汉到唐代,江南也可用来泛指江淮以南和江汉以南地区。不但如此,自唐代以来,位于江北的扬州始终被当成江南来看待。试看唐代诗人王建的《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更加令人神往的是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何等景色,何等诗意!

直到清代初年,扬州还是属于江南的范畴。清人费轩曾作《寄江南》词一百二十首,皆言扬州事。其中一首云:“扬州好,年少记春游,醉客幽居名者者,误人小巷名兜兜,曾是十年留。”造成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扬州之名首见于《禹贡》“淮海唯扬州”,大致指的是淮水以南,东面临海的地域。汉代以后采用扬州作为监察区和行政区的名称,所指则是长江下游及淮水中游以南地区。东晋南北朝以后,扬州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只局限于长江以南的今苏南、浙西之地。而扬州的治所自三国东吴以后,一直位于今南京市(东吴名建业,东晋南北朝改建康)不变。由于长期以来扬州地区主体在江南,而其治所又是江南最大的城市,所以江南扬州的概念根深蒂固。

隋文帝平陈统一中国以后,将六朝古都建康夷为平地。开皇六年,又将扬州迁往江北,并以江都(今扬州)为治所。这时的扬州虽在江北,代表的却仍是江南文化。唐朝以后,扬州经济十分繁荣,与成都并肩在全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时人因而有“扬一益二”之称。也因此,唐代大部分歌咏江南的诗词竟都是描写扬州的繁华景象。

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中心的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无论在农业生产或是手工业、商业方面都已超过扬州。但直到清代前期,扬州因为控扼运河的重要地位和盐业的兴盛,经济优势并未尽失,在文化心理方面依然维持江南的地位。清代后期,尤其近代以来,扬州地位一落千丈,无复昔日荣华,于是便不被当成江南看待了。不但扬州不被当成江南,甚至连累江南的镇江也被看成江北了。因为镇江与扬州同操江淮官话,而镇江以东的苏南与浙江都使用吴语。在文化心理方面,吴语区和江南地区变成具有同等意义的概念。江南经济的繁荣,使吴语地位上升,而江淮官话受到歧视。所以,受心理因素影响,镇江也就被当成江北来看待了。

从江南一语含义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江南不但是一个地域概念——这一概念随着人们地理知识的扩大而交易,而且还具有经济涵义——代表一个先进的经济区,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透视出一个文化发达的范围。时至今日,江南地区仍然是全国工农业生产最发达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情势将不会有大的改变,江南一语也将始终具有经济文化方面的丰富内涵。

学生讲坛

1.你认为江南在哪里,为什么?

2.谈谈学习本文前后,你心中的江南形象有什么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