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地关系中升起“守护”情怀

人地关系中升起“守护”情怀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知,“人地关系”始终是贯穿教材的一条主线。“守护同胞”这四个字一定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了。由于“大地之鹰”摄影集是地理教师拍摄的,所以照片既精美绝伦,又体
人地关系中升起“守护”情怀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进才中学 李晓群

一、地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背景

根据《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中学地理课程要改变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此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成为了地理课堂教育的必然目标,地理课堂也成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更全面地整合课内外资源,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彰显“学科德育”的功效。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是《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阐述。可以看到,高中地理教学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囿于诸多因素,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教学要求有时很难顾及和落实。很多时候,“德育入地理”仅是片叶残花,没有办法完全实现原有的目标。最多在公开课前的备课中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设计出“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也难免落入“纸上谈兵”的误区。

学生能在学习地理的同时,转头望向窗外,欣赏朵朵白云,想象璀璨星空?会充满自豪和感恩地凝视地图上我国的疆域?会对课本内容有一星半点的质疑,锲而不舍地追问求答?

尽管困难重重,尽管现实与理想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探寻着一种能整合众多“育人目标”的方法并加以实践。下面以高中自然地理的教学为例,具体说明。

二、高中自然地理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高中自然地理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宇宙地球”“岩石与地貌”“大气与天气、气候”以及“水环境”。

其实教材中已经有了一条主线,即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并不是就自然地理讲自然地理,而是突出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中,在介绍宇宙和地球知识的同时,认识宇宙与地球的关系,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开发;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中,既介绍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也重点讲述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中,不仅讨论各种气候类型及天气系统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还设“人类活动与气候”专题,紧扣当前影响人类的最大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四篇“水环境”中,更是突出了珍贵的淡水资源和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权益的问题。

由此可知,“人地关系”始终是贯穿教材的一条主线。在这一主线的基础上,本人尝试着将“守护”一词贯穿高中自然地理的各个篇章,既串联起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同时又围绕着各个教学内容创设出德育主题,使学科德育形成系列化(见下表),从而促进学科德育目标的达成。

德育入自然地理课堂简表

三、高中自然地理中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

依据上表,分别从七个方面具体说明德育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1.学科德育主题一:守护地球家园——“只有一个地球”

德育渗透内容:“奇妙的地球位置”

从标题来看,“只有一个地球”强烈地诉说着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只有”一词不仅体现了唯一性,更有地球家园、环境保护等特殊含义。我们不妨从地球上拥有“液态水”的角度切入,列出日地距离的数据,请学生动手算一算,在太阳系中,地球家园的轨道恰到好处、不远不近的“数学概率”,从而让学生发出“地球是唯一的”“地球上拥有智慧生命是多么奇妙”的感叹,萌发出一定要守护“地球家园”的憧憬和决心。

2.学科德育主题二:守护中国太空梦——“太空探索的意义”

德育渗透内容:“‘嫦娥三号’软着陆”

教材中有一个教学专栏——“中国人飞向太空”,讲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日益提高,航天事业也蒸蒸日上,终于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嫦娥”计划的步步实施、“天宫”太空站的建立,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伟大祖国的荣耀,是国家民族智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也提高了国际威望。

更重要的是,太空中尤其是月球上,拥有着地球上缺乏的资源,我国太空计划的不断成功推进,特别是“嫦娥三号”卫星在月面上成功软着陆,很大程度上是在为中华民族将来在太空领域发展铺设前进的道路,为我国以后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3.学科德育主题三:守护同胞——“地震与火山

德育渗透内容:“国殇——汶川大地震”

“板块运动”专题的“地震与火山”一节中,有一个专栏——“唐山大地震”,这是我国地震历史上非常惨烈的一页,但是时间已经久远,高一的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对“唐山大地震”鲜有认识。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高一的学生那时在上小学,那场惨烈的地震让他们印象很深。

通过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和灾区图片、点击网上“汶川地震纪念堂”并呼吁学生起立默哀、朗读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救灾的感人事迹、例举地震发生后民众自发的善举和互救,引导学生们体会华夏同胞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守护同胞”这四个字一定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了。

4.学科德育主题四:守护壮丽河山——“主要地貌类型”

德育渗透内容:“选美中国”

“主要地貌类型”专题介绍了五种以外力为主塑造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教材中给出了19幅地理景观图,图片很写实,但可能是受篇幅限制,每幅图片都太小了,这样一来,很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为了使教学效果上一个台阶,一定要搜集到高质量的图片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们真正能学到实处,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人是从三个方面来做的:第一,发动学生,分享他们的家庭旅游照片,不少学生有拍摄的兴趣,也去过好多地方,与其教师在网上找,不如让学生自己来说;要求学生将照片分门别类,归入“五大地貌”中去,个别学生无法归纳的,可以全班一起讨论或者收集资料研究。第二,借助浦东新区“大地之鹰”摄影集,课堂上学生们可以传阅。由于“大地之鹰”摄影集是地理教师拍摄的,所以照片既精美绝伦,又体现出很强的“地理味道”。第三,准备好《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能够入选这本杂志的美图,一定是没得说了,尤其是有一期《选美中国》特辑,更是分门别类地将我国的美景一网打尽:“最美的十大峡谷”“最美的五大峰林”“最美的三大雅丹”“最美的五大沙漠”“最美的八大海岸”。

从学生们课后“惊叹不已”和“流连忘返”的神情中,足以肯定教学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最美的国度之一,拥有着许多世界级的景观。这些学生中的很多人将来或许会成为华夏大地上的旅行者,在学习“地貌”时,渗透“华夏大地上的美丽景观”,无疑是告诉他们,美景在中国!美景在家乡!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壮丽地貌,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守护美景”“守护家乡”的热情!

5.学科德育主题五:守护生态——“全球变暖”

德育渗透内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一场关于气候问题的大会,其关键点在于:该如何分担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

目前,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在维持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领先地位和优越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摊派碳排放量。实际上是把主要成本摊到发展中国家的头上。对于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看法是:减排的前提是发达国家要提供资金和技术。然而,很明显西方发达国家不愿意付出。所以,环境问题与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核心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历史责任也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我国应该在保持“环境道德”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争取国家利益,守护国家未来发展的契机。

6.学科德育主题六:守护水资源——“水资源危机”

德育渗透内容:“触目惊心的水污染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中国人自身的责任。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口众多,工农业需水量大,所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会长期存在。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只是水资源的短缺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更加尖锐的是水污染问题。

本人引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公布的水污染地图和数据,翔实地列举了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局面。很多学生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不免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污染存在呢?

人为原因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忽略环境;我们更需要立足于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科学发展。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其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亚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国家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一直强调这个观点。

所以,守护我们现在已经拥有的却可能失去的水资源,是刻不容缓的!

7.学科德育主题七:守护国家海权——“海洋权益”

德育渗透内容:“黄岩岛事件”

翻开上海高中地理教材第一册第144页,映入眼帘的一幅图反映了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海洋政治地理空间的划分”。这是一个热点,2012年上海地理高考试题的第一题便是关于我国黄岩岛的。从中可以察觉到我们地理课堂教学“守土有责”的情怀。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也拥有这种情怀?光靠书本上的文字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传递知识而传递知识,那么作为地理教师,是不是没有尽到职责呢?本人认为这是一定的!所以,何不将这个知识点前移呢?

对于我国南海诸岛,不少学生对其的认知仅限于那些露出水面的岛屿和沙洲,因此,当“领海”“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一出,学生们顿时如醍醐灌顶,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中国地图上“南海诸岛”的战略意义。“守护海岛”“守护海疆”的情怀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心底滋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