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本然生活中持守生态情怀

在本然生活中持守生态情怀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然则本真,本真则自然,自然则简单,本然地生活即意味着简单地生活。悠然也是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的特征,是把自然要素纳入日常生活之后的一个结果。魏晋时期的雅士把这一自然生活状态推向玄虚空灵的至美境界。这对于当代人来说,摆脱身心疲惫与精神烦躁,唯有学会在本然生活中持守生态情怀,从而确立人的审美生存观。
在本然生活中持守生态情怀_回乡之路寻皈审

三、在本然生活中持守生态情怀

老庄自然无为、平等自由的生态美学思想是一种体道悟真的整体观照取向。体道悟真是以有观无、以物观道的心性审美体验过程,是通过感官把内在心性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让心性在宇宙衍化创生之中去体验自然的审美过程。南宋诗论家严羽论述诗的情境时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62]这种审美方式就是体道悟真。宗白华在论及中国画的意境时说:“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性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寂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粹。”[63]这种绘画精神正是得益于老庄特别是庄子逍遥自由的生态审美思想。徐复观认为,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而“精神的自由解放,是以一个‘游’字来加以象征的”,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体验和境界。所游之处不仅是“尘垢之外”、“无何有之乡”,更是一种趋于极致的大美,一种体悟得“道”后获得的绝对精神自由。

从日常生活的自然性角度来看,现代生活有一种日益复杂的趋势,可以说越来越远离自然本初的朴真之美。现代人似乎很难享受那种淡然、悠闲与简单的快乐。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上,人们被权势、金钱、竞争搞得心旌摇摆、身心疲惫,几乎丧尽了人本该有的那份闲情逸致,也即忘却了本然、悠然、浑然的审美生存意义,而这些恰恰是日常生活的快乐之源、幸福之根,恰恰是生命本初美的标志。人是现实的人,人在现代化处境下如何臻及“天人合一”至美境界,这是老庄生态美学范式指导与规范人的日常生活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视域上,人作为人应有一份闲情逸致,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求人要本然地生活。本然则本真,本真则自然,自然则简单,本然地生活即意味着简单地生活。简单地生活就是在拥有平常的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条件后,就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刻意追求更多的财富、地位和名利,不为外在生活过多地操心,应如老子提倡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通行本第67章),持守慈悲与俭朴的品性,不铺张、不张扬、不虚荣、不出人头地,让心性有一种天然的自在与自足。老子、庄子、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范仲淹、郑板桥以及现代的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等文人雅士都是持守闲情逸致追寻本然生活的典范,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寻找意义,从日常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快乐,甘为“物质上的平民,精神上的贵族”,平和、淡泊、快乐地过好每一天,享受生活内在的质朴与恬美。

简单地生活也是悠然地生活,而悠然首先要懂得知足,不知足者就会一辈子忙碌与焦虑、欲得与无奈、奢望与失望,永远无法悠然起来,贪欲过度时还会带来灾难。实际上,人的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放下多少,做人首先要学会放下,懂得了放下就得到了悠然也就得到了幸福。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只有做到无执无待,不为物累,才能真正悠然地过好每一天。悠然也是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的特征,是把自然要素纳入日常生活之后的一个结果。现在世界各地涌现出一种新的生活现象:放缓生活节奏享受慢运动,放缓竞争,享受悠闲带来的那份特有情调与乐趣。这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重新认识,对悠然生活的理念的再发现,对审美生存境界的向往并在世俗生活中付之于实践。在天台桐柏宫道学院的茶斋的墙上挂着一幅由住持张高澄道长亲书的道诗楹联:“朋来相契深谈道,客去收心静养神。”这份平和与宁静,不仅是修道之人应有的品性,也是审美生存之人需要追求的境界。

悠然生活更是一种审美生活、艺术生活。悠然应以我们切身的感受为证,因为它不仅是时间的因素,往往更是一种闲逸幽雅的审美与艺术的心境。……要真正领略到悠然的滋味,必须从事优雅得体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审美的艺术的诗情画意的发自内心的自然律动。正如英国女作家、美学家佩吉特(Vio1et Paget)说的:“一切悠闲皆是艺术。”中国古代诗人、艺术家以悠闲为生活的审美之境,形成了寓情山水的浪漫主义风格。魏晋时期的雅士把这一自然生活状态推向玄虚空灵的至美境界。魏晋玄学思潮经过对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体认和吸纳后,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了文艺生态思想的学理内涵,形成了主体心性与自然合拍而心融神释的生态情怀。深受老庄审美思想浸染的诗人们在回归自然的审美自觉中使早期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生态取向得到确立,其创作所呈现的自然生态情怀和人文面貌对后代生态诗学和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最可贵的是深化和拓展了生态哲学与美学的学理内蕴,显现了对诗学和艺术生态思想的思维范式和认知理路。这对于当代人来说,摆脱身心疲惫与精神烦躁,唯有学会在本然生活中持守生态情怀,从而确立人的审美生存观。

【注释】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2]聂振武:《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叶一苇:《一苇篆刻论文选》[M],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文史丛书,2006年,第60页。

[5]余连祥:《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丰子恺卷》[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6][英]约德:《物质生命与价值》[M],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聂振武:《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8]聂振武:《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9]熊十力:《新唯识论》[M],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第1版)[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1页。

[1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版)[M],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版)[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13]叶秀山:《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1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1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1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第1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6][德]黑格尔:《小逻辑》(第2版)[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5页。

[17]李泽厚:《美学论集》(第1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4页。

[18]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第1版)[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

[1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版)[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20][德]黑格尔:《美学》(第2版)[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22页。

[21]冯友兰:《贞元六书》(下)(第1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6页。

[22]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1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2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7版)[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2页。

[2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5][德]本雅明:《单行道及其他作品》、《历史哲学主题》,伦敦,1979年,第359页。

[26][美]弗洛姆:《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26页。

[27][英]《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28]胡孚琛:《宗教、科学、文化反思录》[J],《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1期。

[29]张欣:《“链式灾害”的技术解读》[J],《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35期。

[30]张欣:《“链式灾害”的技术解读》[J],《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35期。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32][法]卢梭:《论科学和艺术》[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4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34][德]尼采:《偶像的黄昏》(三)[M],周国平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9页。

[35]凝然:《论左翼文学的价值取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36]新浪网。

[37]许宜铭:《重塑心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38]王红琳:《富士康员工跳楼和我有什么关系?》[OL],久久健康网,2010 06 01。

[39][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40][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43页。

[41][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42][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4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5页。

[4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5]凝然:《论左翼文学的价值取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4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47]凝然:《论左翼文学的价值取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48]爱因斯坦为普朗克文集《科学往何处去?》所作的序言,1932年。

[49]刘冬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内蒙古科技经济》2009年第6期。

[50]互动百科。

[51][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52]叔本华:《意欲与人生的痛苦》[M],李小兵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7年版。

[5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54][德]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5]张世英:《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J],《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56][奥]弗洛伊德:《梦的解释》[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7]柏拉图:《理想国》[M],毕芙蓉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8]余潇枫、王江丽:《“全球绿色治理”是否可能》[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8卷第1期。

[59][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的母亲》[M],徐波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9页。

[60]百度“热点追踪”,2010-05-12。

[61]余潇枫、张彦:《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62]李锐清:《〈沧浪诗话〉的诗歌理论研究》[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