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南地区的农田水利

陕南地区的农田水利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陕南地区的农田水利洋县是堰渠水利发展较早的地方,其主要堰渠如杨填、溢水、ü滨、土门、斜堰等,明代皆有重修、改建等举措。高可及肩,长则亘河。其下流处预防冲激,多置圆石木闸。由于问题类似,采取的措施亦与6滨堰相类。由于引水渠沿傍山崖,每年易遭山水冲崩。于五门石堰择人守之,量给水田数亩,令其伺时启闭,务俾水利之疏通。传统的汉中灌区之外,汉江谷地的中小型堰坝灌溉水利,在明代亦有修建。
陕南地区的农田水利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一)陕南地区的农田水利

洋县是堰渠水利发展较早的地方,其主要堰渠如杨填、溢水、ü滨、土门、斜堰等,明代皆有重修、改建等举措。(4)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明代的重修、改建并非简单地恢复或重复过去的设施,而是大多包含有技术或其他方面的革新因素,或易土木结构为砖石结构,或增加相应的导水、导沙设施,或改坝为闸……

如洋县ü滨堰,引ü水河,支分12小渠,灌溉面积近2000亩。但是,“自溜坝湾引河水,循山麓纡回南下,中经二涧,涧深广数丈。旧架木为飞槽,渡渠水以达于田。槽一岁一修,其费甚巨。且值夏月需水之急,而涧水暴涨誚湃,冲击木槽,荡然无复存者”(5)。因此,尽管有堰取水,却仍难摆脱“苗日就槁,望失有秋”的困境。问题很明确,即如何使渠水顺利、安全穿越河道。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县李用中捐俸并主持创建石槽渡水工程,解决上述问题。其具体措施是:

大石砌其底,方石翼其旁,条石横其梁,油灰灌其隙。虚其下以为涧水之行,高其上旁以为徒行之径,敞其上中以为渠水之道。宏杰壮丽,坚固而不可动。(6)

以石易木,新渡水石槽不仅解决了一岁一修、断水影响灌溉诸问题,而且兼有桥梁作用。工程自当年正月初九始,三月初十告成,用时两个月,且基本上是农闲时节。

两年后,李用中又主持改修斜堰。斜堰“在县北六里,出6水河”,灌溉田地800多亩。原本“用木桩草石修筑之。每岁春工,费甚巨”,而且“方灌溉时,暴雨澎湃,木砾漂泊联亩,一夕龟裂。仓卒葺补,旋筑旋崩,殆无宁晷”。针对此症,新堰首先改草木为石工,并建闸代坝。史载:

用大石横河,油灰灌隙。分门闸板,视水之消涨,以时启闭。月底至脊高丈许,上可通行,若津梁然。望之如长虹截流,虽洪涛数兴,震荡怒号,终莫能坏。(7)

土门堰是洋县境内第三大堰,亦为洋县引6灌溉的三大堰之一,(8)因凿牛首山横麓为水门引水而得名。土门堰大渠一道,分水洞口上下共计25洞,小渠分水洞口更多,灌溉面积达1504亩。与ü滨堰的问题有类似之处,土门堰渠横当贾峪河之冲,而且堰首沙砾善溃。该堰“先是第用树杪沙石权宜修葺,一经骤雨,狂澜漂决,扫无一存。灌溉不给,岁以为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知县姚诚立捐俸金百余两,倡修石堰以为长久计:

推去积沙,巨石为底,上累条石,涂以石灰……高可及肩,长则亘河。其下流处预防冲激,多置圆石木闸。其外,贾峪中流,留龙口一十二丈,渐低其半,以泄涨流……(9)

由于问题类似,采取的措施亦与6滨堰相类。在此之前,知县张立谦曾捐俸为倡,分别重修6滨、土门、斜堰三堰,费时三个多月。(10)在此之后,则有杨填、溢水诸堰的大修工程。其中溢水堰灌溉田地1 300多亩,分水洞亦多达12处。由于引水渠沿傍山崖,每年易遭山水冲崩。明崇祯元年(1628年),知县元孟桧整修,主要对策仍是“创修飞槽”,渡水下田(杨填堰详见后文)。(11)

万历四年至万历七年(1576~1579年),城固县大修五门堰。(12)针对“上流旧工苟且,每遇蔍水泛涨辄冲溃。下流渠迸浅窄,一值猛雨汛急,岸随颓圮”以及斗山石峡地段渠岸不固等问题,采取“五门上流,用石叠砌,以建悠久之基。下流修为活堰,以泄横涛之势。石峡用石固堤,以弭冲决之患”诸对策,工程措施之外,维修防护方面亦有一系列建制,如:

堰西创立禹稷庙三间,使人人知重本之意。大门三间,二门三间,两旁官房二十余间,以为堰夫栖止之所,树以松柏,缭以周垣。于五门石堰择人守之,量给水田数亩,令其伺时启闭,务俾水利之疏通。于斗山石峡,择人守之,量给山地耕种,令其常川巡护,以防奸民之阴坏。沿渠一带,遍裁柳树,培植堤根于未固。(13)

从传统的工程设施维护管理层面上考察,应该说此时的五门堰管理已经达到了基本系统、完备的程度。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秋九月,城固县大修高堰、上官堰、百丈堰、五门堰、石硖堰、杨填堰等六大主要堰渠,至次年春三月工程告竣。其中,杨填堰先曾添筑活堰,此次大修,除修堤坝、开门洞外,亦充分运用闸门进行水量的调节。“水涨则用木闸以沮泛滥,水消则去木闸以通安流。凡筑砌防范,无不坚以固、周以密也。”(14)百丈堰则为了解决干沟冲淤渠口问题,于渠口建石桥闸以闸暴水。“桥拱三洞,每洞阔四尺许,高八尺许。仍于两岸筑堤数十丈,遇暴水则用板闸洞口,庶洪流可御,而渠道无复冲淤之患。”(15)此次所修六堰,灌溉面积达七万余亩,占全县所有19堰灌溉总面积的大部分。(16)

金洋堰在巴山之麓,洋河出山的峡口处,乃西乡县境内最大的堰渠设施,大渠一道,支分小渠25道,灌溉面积4600余亩,分为上、中、下三坝。堰渠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实,明代先后于景泰年间、成化年间由知县丘俊、李春等主持大修。前次始于景泰二年(1451年),因是利用农隙时间,故历时六年之久,景泰七年(1456年)方才竣工。堰坝长10余丈,宽半之。渠堤高丈余,厚丈余。渠长20余里。“燥土悉为腴田”(17)

传统的汉中灌区之外,汉江谷地的中小型堰坝灌溉水利,在明代亦有修建。嘉靖初年,宁羌州开凿七里堰,灌溉面积达1000余亩。据《宁羌州志》载,四川雅州人李应元嘉靖初年出任知州,“以山民不知水利,特凿七里堰,引水灌田千余亩,获利甚饶。民自是争相仿效,凡山间平地有水之处,概成良田”(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