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地区生态经济化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地区生态经济化研究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地区生态经济化研究[1]邢海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地区包括秦岭以南的山系南部地区,大部分处在丹江口水库的上游水源区,主要涉及汉中、安康、商洛3个市的区县,区内总面积6. 27× 104km2,占丹江口水库控制面积的65. 9%。(二)陕南生态经济化的产业基础( 1)经济总量偏小。据统计,陕西省近年来的十强县中,陕南的数据还为0,人民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关中和陕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地区生态经济化研究&;;&;;&;;&;;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地区生态经济化研究[1]

海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地区包括秦岭以南的山系南部地区,大部分处在丹江口水库的上游水源区,主要涉及汉中、安康、商洛3个市的区县,区内总面积6. 27× 104km2,占丹江口水库控制面积的65. 9%。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山环水绕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使这里成为我国几个生态资源极度富裕区之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陕南地区定位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承担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两种生态功能。在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同时,这里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的集聚区之一,经济发展程度低下,2008年陕南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4. 5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人均水平的19. 78%。生态与生存的博弈,使它必须找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点,在这一背景下,把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经济化的含义

生态资源是构成生态环境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承载能力的各类自然和人工要素,包含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要素和具有生态承载能力的要素,前者指土地、水、森林、旅游等资源因素,后者指气候、地形、空间等环境因素。生态经济化就是指开发利用一个区域的生态资源来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增加,提升区域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现代生态资源经济化过程要求合理利用、开发、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服务功能,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扩大。

生态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发展,是与生态经济化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与生态经济化相比,生态资源开发,主要强调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产,而生态经济化的含义更为广泛,在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要把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加以保护、维护,作为一种资本来积累。与绿色产业发展相比,只要是对人、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产业的发展,都可以认为是绿色产业发展,可包含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生态资源经济化,则主要指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维护等,其含义明显小于绿色产业发展。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生态资源经济化、生态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几个概念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在研究生态资源经济化的时候,生态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陕南生态经济化的基础条件

(一)陕南生态经济化的资源基础

水量丰富,水能充沛,水质优良。水资源总量为314. 58亿立方米,占全省的70. 7%。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全国的1. 8倍,是全省的2. 43倍,是关中地区的9. 9倍。水系断切山岭形成峡谷,水能资源蕴藏量260万千瓦,可开发量87万千瓦。由于地处深山,交通可进入性较低,工业不发达,但这也成就了河流污染小、清洁度高等特点。

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类型多样,优势生物资源类型多。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数据,陕西水源区现有林地670. 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 6%,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有野生种子植物三千三百余种,药用植物近800种,其中猕猴桃、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生漆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红枣、核桃、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地理与历史交融,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秀美的山水、宜人的气候、茂密的植被、多样的物种,使汉中地貌、水体、气候、生物等旅游资源均很丰富,为陕南生态旅游业创造了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这里退可守,进可攻,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两汉三国霸业,秦楚交兵之地,闯王屯兵多年,红色革命根据地等,在这里留下了众多较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地理与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交融,为这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气候适宜、环境清洁,绿色农业条件优越。北亚热带温润气候使陕西水源区水、热、光组合良好,植被覆盖率高,使这里空气质量优良,土壤肥沃,有害物质含量低、残留少,有利于大力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但是,除了汉江开阔的谷地外,众多的发展空间是在山间小坝子,可利用土地少,且坡地较多,是主要限制因素。

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陕南三市地跨小秦岭、北秦岭、南秦岭、摩天岭及扬子地台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聚集区。据统计,陕南保有资源储量,钒矿居全国第二位,金红石、汞矿、玻璃用石英岩、长石居全国第三位,镍矿、重晶石居全国第五位,冶金用白云岩居全国第六位,钼矿居全国第八位。铁矿、钒矿、钛铁矿、金红石、锑矿等保有资源储量均占全省90%以上。经测算,陕南32种非能源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0065. 25亿元,占全省矿产(除能源和岩盐外)保有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3338. 85亿元的75%。

陕南产业发展所依托的丰富的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大。要开发金山银山,就有可能破坏绿水青山;要保护绿水青山,就有可能放弃对资源的开发。寻找一条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道路,是重大的历史命题。

(二)陕南生态经济化的产业基础

( 1)经济总量偏小。陕南三市面积占全省近34%,人口占22. 8%,2008年的GDP总量仅占全省的11. 1%,与2005年相比,比重没有增加,还降低了近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8. 73%,仅为关中地区人均水平的48. 12%,陕北人均水平的28. 27%。据统计,陕西省近年来的十强县中,陕南的数据还为0,人民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关中和陕北。

( 2)经济结构层次偏低。2008年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96. 01、279. 92、284. 39亿元,三产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5. 78%,36. 82%,37. 4%,与全省相比,陕南第一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例要高出14. 74%,第二产业要低18. 54%。在第二产业中,除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布局的几家国防科技工业、钢铁工业外,大部分工业都是地方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的5. 25%。即使在大型企业中,也存在人才缺乏,技术层次低的现象。例如,汉江机床有限公司是陕南装备制造业的先进企业,在产品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其螺纹磨床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5%以上。但在公司主管技术工作的研究所中,国家正规高校本科学历寥寥无几,研究生以上学历更不用谈及,在这样的企业中何谈技术创新?何谈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持久的市场占有率?

( 3)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十一五”期间,陕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绿色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油料增长46. 2%;肉类产量48. 3%;茶叶增长85. 8%;水果增长55. 1%;蔬菜增长56. 1%。中药材加工、绿色食品业,以及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也获得长足发展,食品工业年均增长21. 3%,医药年均增长24. 5%;旅游业年均增长在15%以上。但产业链的延伸意识相对落后,多数绿色产业主要局限于原料的种植和生产,某些加工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初加工或粗加工,缺乏下游的深加工、精加工系列。

( 4)优势产业集中度低。在矿产领域,陕南矿产资源丰富,但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开发产业集中度低,技术装备及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陕南共有各类矿山1374个,其中大型1个,中型23个,其他均为小型矿山,小、散、乱和矿山环境破坏等问题明显。绿色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链尚未形成,品牌建设滞后。以茶叶为例,陕南茶品牌繁多,包括“午子仙毫”“汉水银梭”“定军茗眉”“紫阳毛尖”等20多个品牌,但均产量较小,力量分散,品牌混乱,再加上加工技术不规范,造成市场竞争力差,占有率小。

三、陕西水源区生态经济化的实现路径

生态资源富裕,但经济发展水平低是陕南的现状。如何通过生态经济化把生态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寻求破解方案。

(一)制度创新,促进生态资源经济化的实现

产权界定,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我国现有生态资源权力关系不清,所有权、行政权与经营权相互混淆,导致各利益主体之间纠纷迭起,生态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育和管理。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实现产权的清晰界定,使所有者权益得以明确,使生态资源变为生态资产。

“效用价值”,完成生态资产定价。生态服务的“效用价值”论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具有效用,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稀缺性,因此生态资产具有价值。积极探索资源定价、适度提价机制,使他们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作为其获取公共福利的补偿,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使用。

建立类生态市场,实现资本增值与流动。目前要实现生态资产的市场化条件尚不具备,在一定的法律期限内,让经营者充分享有所有权、使用权与经营权,如土地承包权、林权、山权、草权等,所有者的权力可以转让、买卖、入股、上市,通过这样完成促进生态资本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

生态补偿,提升区域发展能力。一方面,关中、华北经济发达地区遭受着缺水的严重限制;另一方面,具有丰富水资源的陕南实现经济发展的意愿却一直难以实现。走出这一两难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我们要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生态资源的价值补偿和价值实现机制。使水这种生态资源成为产品,在提供方和使用方之间建立相应的补偿关系,增强二者的发展能力,实现双赢。

(二)生态建设,提升生态资产的数量与质量

制度设计使生态资源的价值获得了相应的体现。从点、线、面多个层次推进生态建设,提升生态资产与生态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形成绿色品牌,生态品牌。

绿色生态地区建设。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水、大气、土壤质量,在不损坏环境的前提下,大量建设生态公园,汉中的黎坪、华阳,安康的南宫山、瀛湖,商洛的金丝峡、牛背梁,已成为陕南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同时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田园式休闲娱乐空间,让油菜花海、柑橘采摘、茶园品茗等,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典范。确保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陕南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0%,“千里秦岭、千里汉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秀美陕南成为全省休闲假日游的胜地。

绿色走廊建设。汉江是陕南的重要走廊,建设正本清源、行洪通畅、生态健康、航运无阻的秀美汉江,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式莱茵河;建设两岸独具秦巴山水特色的五星级旅游休闲度假区;以西汉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和西康高速公路及通向外地市的八大公路出口和航空港建设为重点,尽快形成方便、安全、快捷的绿色通道;借助绿色通道,利用道路标识标志等,大力推介陕南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

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在从勉县武侯祠到白河出陕口长约470公里范围内,以“一江两岸”和城镇建设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沿江绿化、水景观建设,形成汉中、安康及勉县、南郑、城固、洋县、石泉、旬阳、紫阳、白河等十个生态宜居城市,真正实现山、水、城融为一体。

(三)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绿色工矿业带动经济起飞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功能区定位是陕南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22个限制开发区之一。近些年来,发展的思路总是在林、特、水、药、猪、茶上打转,虽然也有成效,但规模小、层次低,越来越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化是一个区域从落后走向先进的必经阶段,对于陕南来说,要绕过这个阶段,也是不可能的。陕南的工业化起步晚,限制大,因此必须统筹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落后区域来说,发展的初始动力往往来自于初级资源开采加工业,陕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怕影响汉江水质,多年来不敢贸然开发。陕南应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采用先进的采、选、冶、深加工工艺技术,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强化行政监管,转化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区域工业化注入原始的动力。

如近年来,白河硫铁矿立足产业链的高端——金属镍冶炼,引进江西江锂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新区建设金属镍冶炼厂,一个年产10万吨金属镍、1万多吨钴铜等贵金属、年销售收入过300亿元的产业链就此落户安康。对于工业企业,则应根据陕南生物、矿产、旅游资源特点,发挥现有基础、功能区划、发展潜力等优势,重点围绕有色、钢铁、装备、能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油气化工、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延伸,构建产业体系,以循环经济园区形式集聚发展,促进产业之间的合作,打造优势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新思路,是对原有发展思路的创造性突破,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陕南的生产力,使发展的前景豁然开朗。2009年、2010年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都在40%以上,比亚迪、华电、宝钢等国内500强企业相继落户陕南,延长、陕煤、有色、陕汽等省内大型企业也相继在陕南加大了投资力度。

(四)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

以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发展,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基地。据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调查表明,有80%左右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到绿色食品,且他们大都愿意承担“绿色产品”的溢价支出。陕南要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陕南经济发展的制约,转化为促使陕南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的实现条件,争取将陕南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按照杨凌农科城的经验,使陕南发展为绿色农特产品基地。政府应制定减税免税,财政贴息,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绿色龙头骨干企业,再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和分散农户,真正达到企业增效,区域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茶叶方面,可发展像浙江龙井,福建铁观音等龙头企业,为小厂家提供技术帮助、资金支持,积极发布市场信息,发挥品牌效应,就可增加本地区茶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态旅游业,带动绿色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既环保、节能且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三赢产业。陕南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地理位置优越,气候资源独特,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之地处偏僻,受人类干扰程度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适合开发生态旅游产业,形成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资源实力的生态旅游市场。突出“千里秦岭、千里汉江”和“两汉三国文化”,加强标志性精品景区和旅游基地设施建设,建设集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为一体,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陕南旅游产业体系。

四、结论

陕南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山环水绕的地貌条件,在生态资源上具有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类型多样,水量丰富,水质优良,绿色农业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矿产资源丰富等特点。由于地处偏僻,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优势产业集中度低。近年来,由于发展的强烈需求和秦巴生物多样性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功能定位的矛盾,陕南绿色产业有一定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小,层次低。本文从产权界定、资源定价、类生态市场、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提升生态资产的数量与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绿色工矿业带动经济起飞,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等角度,探讨陕南生态资源经济化的路径选择。

【注释】

[1]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省级重点学科资助课题( SLGH1247)。该文原载《生态经济》,2012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