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成都“高新模式”

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成都“高新模式”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家科技部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批准为国家高新区以来,在国家、省、市的关心和支援下,成都市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成果孵化、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都高新区目前下辖肖家河街道、芳草街街道、桂溪街道、石羊街道、合作街街道、中和街街道6个街道办事处。高新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已成为打造“成都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的中流砥柱。
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成都“高新模式”_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一、成都市高新区概况

成都市高新区 1991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被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ISO14001中国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国际认证的区域。在国家科技部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2.5平方公里,由起步园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三部分组成;其中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内分别建有一个国家出口加工区。

批准为国家高新区以来,在国家、省、市的关心和支援下,成都市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成果孵化、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成都高新区共有各类企业6000多家,注册资本240亿元,有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7家、过亿元的企业50多家、过1000万元的企业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成都市的64.8%、四川省的52.7%,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85.0%,对全区税收的贡献率达76.7%。 共有外商投资企业近500多家,英代尔、摩托罗拉、康宁、住友、阿尔卡特等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有24家。2003年引进了西部最大的外商投资专案——总投资3.75亿美元的英特尔封装测试厂项目。

初步形成了电子资讯、生物制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产业,电子资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约占成都市同行业的51%和63%;精密机械制造这一新兴产业正快速发展。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以8个国家级孵化器为骨干、以企业和社会力量创办的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在孵企业760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有英代尔风险投资公司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公司落户,资金规模超过14亿元,为孵化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共有各类人才14万多人,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9000多人,留学人员600多人,博士2000多人。

成都高新区目前下辖肖家河街道、芳草街街道、桂溪街道、石羊街道、合作街街道、中和街街道6个街道办事处。在外来投资者眼里,高新区是西部地区最适合投资兴业的创新之区,亦是人居环境同样具有魅力的宜居区域。成都高新区自成立之初,就始终致力于建设自然、人居、政策、服务及基础设施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创业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已成为中国西部投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在高新区居民眼里,高新区所有的社区都承载着“家”的涵义,与迅速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样,正以一种向上之势生长着,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感到由衷的幸福。成都高新区,是成都市以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绿色引擎。在这样一个立命于创新的区域里,其“创新”的内涵,并不单单是指区域科技的创新、产业的提升推进。2008年,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将城乡环境治理的命题,纳入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民生工程同样重要的区域发展核心目标,用立足实际的创新思路,以及持续的投入、实干的坚持,整体完善、优化、提升区域环境。2009年,在全市5次中心城区城乡环境综合测评中,成都高新区蝉联综合测评第一的“大满贯”。2010年是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达标年”。在2010年全市首次综合测评中,高新区不仅综合测评总分第一,同时还在街道管理、社区院落管理、河道管理、菜市场管理、工地管理测评中,一举摘得五项第一。高新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已成为打造“成都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的中流砥柱。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高新模式”

近年来,成都市高新区以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为目标,在社区建设中把社区自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统一起来,把社会文化建设与社区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独具各个社区特色的文化建设中,逐步打造出了社区建设的“高新品牌”。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是这个社区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开辟社区优秀文化对于营造和谐社会、弘扬传统美德、发展地区经济、推进社区建设、凝聚居民群众有着必然的联系。

1.以生态园林社区建设打造成都社区的“高新名片

在高新区,随处可见出门见绿的社区游园、规范的社区管理上墙制度、突显文化特色的主题环保外墙……走进芳草街蓓蕾社区、芳华社区、肖家河街道正街社区等高新区的社区,很难想象这样规范、整洁的社区大院,竟是建于18年前的老社区,甚至是农转非社区。近年来,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办事处、芳草街街道办事处,以及肖家河正街、肖家河中街、肖家河北街、玉林西路、火烧堰、紫荆西路、安远路、紫杉路,分别跻身示范街道办事处与示范乡镇及街道“首批”阵容,成为成都市首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创建者”。“成都市背街小巷及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在高新区启动,芳草蓓蕾公园式社区、肖家河东一巷、西二巷沿线、石羊新北小区生态停车、桂溪双源绿化广场等街道巷落,以“样本”模式成为现场会各方“取经”的焦点。走进芳草街街道玉林西路,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无可复制的“老成都”时尚,在城区绿化无数次被“新生代”树种替代的当下,生长在这里几十年的梧桐树,依然枝繁叶茂,翠意葱茏的绿荫之下,不同风格的商铺橱窗文化,让这里散发着一股任何街区也取代不了的都市“小资”风情。在成都市高新区生态化园林社区名片打造的过程中,芳草街道办事处打造蓓蕾社区火烧堰是最突出的一个案例。

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芳草街蓓蕾社区的这条全长360余米的火烧堰生态社区公园,原是一条出了名的臭水沟,一度蚊蝇滋生的沟渠,甚至有个别名,叫做“龙须沟”。如今翠意葱茏、飞檐青砖的火烧堰,闲庭漫步,处处散发着“老成都”气息的熟悉与宁静。时而,他也和街坊邻居们约一场棋局,在火烧堰社区公园的绿色长廊里,来场棋艺切磋。若非提及,或许很多人不曾知道。 2008年芳草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领导邀请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知名专家参与,历时近一年时间论证完成的“芳草辖区更新策划方案”。而谈“堰”色变的火烧堰综合改造治理工程,则作为辖区“老成都传统文化继承区打造片区”规划,纳入片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之中,并与芳草辖区“茶文化健康生活体验区”、“花园式生态居住区”、“特色餐饮娱乐区”、“休闲时尚商住区”接壤。 基于此,在广泛与民意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针对百姓提出“沟渠变长廊”水质整治疑虑,芳草街道全程邀请市水务局指导,并特聘河道工程的结构安全、防洪、后期河道管理水利专家参与“把脉”听证,最终确保了改造工程的水质改善及结构防洪安全。

芳草街道办事处主任彭涌就火烧堰的成功改造由衷地感慨,“站在街道一级的层面,思考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命题,最当避免的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短期行为,立足整体进行长远布局谋划,会避免无序规划的重复建设。”火烧堰综合整治工程,不单单是打造一条沟渠、一条沿街的简单动作,而是作为辖区“老成都传统文化继承区打造片区”规划“一盘棋”的核心步骤进行总体规划布局的“整体行动”,其意义不单单是整治一条渠、重建一条街,而当体现规划先行“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改造提升概念。而今,每当清晨或是傍晚,亦或是夏日午后,徜徉在300余米绿意蔓延的火烧堰绿化休闲长廊,收获的,不仅是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宁静,精心“雕琢”的川西民居亭台、游园,更能唤起一份“老成都”的记忆……一条渠的嬗变,改变了沿“渠”而居的芳草街道蓓蕾、芳华社区1094户老百姓的生活方式,8个居民院落因这样一个社区“花园”而串连在了一起,邻里之间的相处交流更为和谐。

走进肖家河街道环三巷,曲径通幽的蜿蜒社区小道,被古色古香的雕花青木包裹,绵延小巷并未因其“背街”而被忽视,反倒成为成都市首条主打健康养生的“中医一条街”,曾经的背街小巷,如今却成了名医坐诊,市民趋之若鹜的“养生街”;同为老社区的蓓蕾社区完全按照老成都的文化风格进行院落改造,即使是社区周边的生意一条街,也不落俗套,按照老成都店铺的风格与特征,由店主和街居合资打造,街面环境的改造与提升,提升了商业街和店铺的品牌,在改善社区环境的同时,也为店铺主人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2.社区环境常态化治理的“高新模式”

高新区在“重社区建设”的同时,通过“建长效机制”,将城市社区治理着眼于常态,专注于长效的理念,已成为环境综合治理有效延伸必须思考的命题。对于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的思考与创新,作为全民参与社区长效自治的创新,文明全国的“星级院落”就始发于成都高新区。随着多年来社区环境治理实践,在成都高新区,一套自有体系的“高新实践”日渐成为成都市社区治理的“高新模式”而备受各方关注。

在肖家河街道、芳草街道的绝大部分社区都是这样的老社区,而且以农转非人员居多,星级社区、星级院落打造,提升了社区院落长效管理,与百姓自我服务的意识。随着“星级院落”在辖区的逐步覆盖,肖家河街道针对农转非等直管院落长期无人管理的问题,在辖区四个社区直管院落,全面启动了社区院落治理半物业化管理,各社区成立公益性服务公司,负责院落日常管理与环境维护,按费随事转的原则,通过双考核机制,街道按劳分配,划拨工作和物管经费,在调动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直管院落无人管理的问题,实现院落管理“常态化”。 与商业楼盘的运作模式不同,肖家河辖区内28个直管大院几乎都是以往的农转非安置小区,属于无物管居民院落,院落环境管护一直都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社区半物业化管理“试水”,其核心就是在公益性社区服务公司之下,组建起居民小组、党员骨干、门卫人员、信息人员四支队伍,完成社区管理从“他律”到自治“自律”的服务观念的变革。

城市管理不走形式重常态,百姓参与、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社区半物业化管理模式试行,其核心体现的,正是社区环境自我服务与管理的观念提升。在采访中,我们深入了解到,在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过程中,通过居民小组长会议、门卫会议、清洁工会议,分片包干管理,责任到人,曾经的农转非直管院落管理“顽疾”大都迎刃而解。

高新区一些社区半物业化的管理同时也解决了辖区108名“40、50”人群的就业问题。其中,以肖家河正街社区为例,通过清洁保洁、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老年活动中心服务人员、夜巡人员等公益性岗位的设置,让社区43名“40、50”就业困难人员上岗,蓓蕾社区引导社区失地农民和困难居民成为小区“小兰”志愿服务社社区物业管理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把社区居民就业问题同社区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了。如此一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真正体现了从“管理城市”到“经营城市”理念的迈进,让环境治理的内在“潜质”得以挖掘释放,进而推动一个区域的民生和谐前行路径。

3.社区环境建设中的“合作决策”模式

在高新区,一步一景,一街一主题。与很多地方的街区、街道打造理念有所不同,作为高新区区域“名片”的高新特色示范街区、街道,更多了一些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味道。在高新区,看似“随意”的打造,实则是城市规划与民意诉求相融合,在特色社区打造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了民意的力量,是“官民合作”决策长效推进机制使然。“以往的街区、街道规划提档,更多的是决策者说了算,按这样的方向推进,很容易造成规划与需求的脱节,从而造成‘建了又改、改了又建’的重复建设。”高新区示范街区、街道的打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空间规划与街区功能定位、细节整治与老百姓民意的融合对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双向联动,让街区、街道“提档升级”,不破坏其固有的环境生态圈,而这个“生态圈”,并不仅仅是指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兼容了街区、街道提升之后,所辖区域宜居指数、环境提升、商圈升级等综合指标。以高新区蓓蕾社区特色街道、走廊、院落的精心设计与打造为代表,成都市高新区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着高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向深度、广度扩展延伸。

4.高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明劝导模式

在高新区石羊街道、芳草街道等社区内,经常可以看到由一些社区下岗再就业的社区居民在街居引导下成为社区的文明劝导员。他们和“上班族”一样,每天戴着红袖章到社区对居民进行文明劝导工作。这些居民基本上是自发参与,有的是困难居民从事社区“低偿”服务,有的是社区“老年协会”的会员,他们完全是一种自愿的无偿便民服务行为,没有任何报酬。年过七旬的岳婆婆就是高新区数百个文明劝导员的代表。在石羊街道庆安社区,每天,无论是不是岳婆婆值守文明劝导,也不管是不是集中上岗时间,岳婆婆都把“红袖套”的工作准则常置于心,用脚“丈量”这23万平方米的社区面积,用心劝导不文明行为。“小伙子,自行车不能停在盲人道上,快停到停车场去,这样你的车安全,路上行人过路也才方便,文明要共同参与!”“要得,要得,我这就去换地方。”在一家社区商铺外,岳婆婆一边向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一边拿出高新区专门制作的“除陋习 树新风 讲文明”三字经书签,递给小伙子,督促小伙子要和她一道,爱惜身边的环境。“一年下来,小区里不文明行为,真的减少了不少。”经历一年的文明劝导,最让岳婆婆感到自豪的,就是曾经随处可见的出摊占道、车辆乱停乱放、随地烟头垃圾的不文明行为,逐渐在她眼前消失了。“咱们社区是农迁小区,住着1万多口人,以往,从农家房到城市小区,很多都说是‘身子进去了,头还在外面’,说的就是观念问题。”作为文明劝导组组长,岳婆婆,一直在寻找着一种“和谐”,在她眼里,社区的整洁、环境的有序,就如同打理自己家一样,必须共同去维护爱惜,而眼下,岳婆婆的行动,也带动了更多街坊邻居参与到文明劝导的队伍中来,暑假里,岳婆婆孙女也和她一道,义务执勤上岗。[14] 蓓蕾社区则以“小兰”服务社把社区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整合起来,“小兰”文明劝导队就是“小兰”志愿服务社所属各种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一支。

高新区目前拥有200多名社区文明劝导员队伍,他们以30个点位为重点向周边地区辐射,主要负责在人流量密集、业态繁华的街区及大型广场进行“乱扔垃圾、乱吐口痰、乱丢烟头”的文明劝导活动,每天劝导各类不文明行为500余起。活跃在高新区街居的“义务文明劝导员”,实则折射的是环境综合治理“硬建设”之下的“软管理”之变,城市管理和长效治理,不容忽视的,就是百姓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而一旦形成共建共爱的公民意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就不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也不再是“走过场”,而是多方参与、全民共建的长效联动。

5.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社区志愿文化的打造

社区志愿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者活动,尤其是社区内生志愿者组织活动应是社区社会组织常态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对于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新区及其各街居高度重视社区志愿者组织活动,一方面依法引导社区内生志愿者组织的成立、培育和管理,让各种志愿者组织活动成为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把社区志愿者活动与社区服务机制创新高度结合起来,激励社区内生志愿者从事社区各种便民服务,把社区内生志愿者服务组织和内生志愿者者的孵化与培育同解决社区就业和创业问题高度结合起来。高新区有很多社区都是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涉农社区,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后,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高新区各街居以各社区内在需求为动力,以解决失地农民和下岗工人就业和创业为目标,逐步成立了一系列社区内生志愿者服务组织。如高新区芳草街蓓蕾社区发起的“小兰”服务社在长期从事无偿助老服务的基础上,目前已形成了以帮扶“空巢”老人为特色,业务范围涉及助老、托管、卫生清洁、文明劝导、小区安全、心理疏导、家庭教育等几乎所有的社区便民服务,在成都市乃至全国已形成了品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成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单位对其,其开展的便民服务进行了深度报道。芳草街道紫薇社区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而成立的“紫薇花”家政服务社,以提供“低偿”服务为基本特征,在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满足了周边高档社区的家政需求,加强了失地农民与居住别墅区富人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社区发展与社区稳定的和谐统一。

6.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加强对社区文化组织的孵化与培育

成都市高新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对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培育与打造。高新区对注册的社区组织每年给予5000元补助,以支持社区各种文化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培育。目前,高新区几乎所有社区都有多支社区文化活动队,借助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体特色团队品牌,举办“联谊会”、“邻居节”等大型优质文化活动,或利用社区文体特色团队上门服务,开展资源共享,联络感情,增进关系。除此,高新区各个社区都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即将投入使用的“神仙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将是成都市乃至全国最大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之一。高新区的各个社区通过互动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使多数辖区单位从冷漠到热情、从被动到主动、从感觉累赘到参与策划,将自己的文化特色融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之中,形成参与率高、覆盖面广的良好氛围,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内涵。

目前,高新区着力发掘和倾力培育一批社区文化活动服务队,让它们打出品牌,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高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这些社区内生新兴社会组织在市场化、法人化运作的基础上,不断走向规模化和品牌化的道路。

成都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高新模式”在于用经营社区文化环境的理念管理社区;用惠及民生的视角提升社区文化环境,把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与民生、民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其诸多创新与试水,都直指一个命题:统筹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各方联动,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环境的有效治理和长效控制,从根本上避免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治理“两张皮”脱节的现象,社区环境提升,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以及民生和谐持续前进的牵引力,最终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施融入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以及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园区”、推进“天府新城”建设、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大局的细微末节,从而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有力推进,全面提升高新区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人居环境。

下一步高新区将认真总结近年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增强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研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一要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二要认真落实“一法一条例一规范”,即《城乡规划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三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四要加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五要积极推动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六要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