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父慈子孝,亲子关系的形成

父慈子孝,亲子关系的形成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简单地说“慈”就是父母对子女仁慈、厚爱的情感与态度。客家人把“父慈子孝”的和谐家庭关系推及到整个社会,不断践行传统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1]孝敬天下所有父母,慈爱人间所有的子女。父慈子孝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家庭格局,而且这种风气若能长期推广到社会中去,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文明。
父慈子孝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二)父慈子孝

亲子关系在这里主要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和谐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谐。家庭中亲子关系包括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赡养、孝敬老人两方面内容。他们之间所遵循的道德规范是“慈孝”,即父慈子孝。简单地说“慈”就是父母对子女仁慈、厚爱的情感与态度。父母要以无私爱心养育儿女,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导儿女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儿女要遵循主流文化中的孝悌理念,使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广西客家社会往往是共围屋而住,而一个围屋一般都住着一个宗族。围绕着公厅(厅下),各家各户的居所按照长幼辈分进行尊卑有序地排列,层次分明。客家社会通过崇祖敬宗为内容的各种形式的仪式和活动,使家族、宗族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的家庭成为他们精神和生活上的直接寄托和依靠,对家庭的依赖成为他们的生存意识而渗入心中。这种心理意识上所形成的一系列品格——忠于家庭、孝顺父母、尊长敬老,“长幼有序,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家和业兴”等,遂成为客家人倡导的家庭伦理规范。广西最大客家聚居地博白县刘氏族谱中就有族规:“要尊老爱幼,不准凌弱逞强”。《廖氏家史》族规:“老者维护至百年终老,幼者抚养成人”。客家社会特别强调“大人要像个大人的样子,小孩要像个小孩的样子”,即无论大人、小孩都应该遵循一整套世俗的伦理规范。如广西来宾客家人的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座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夹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饭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喧闹。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

父母是孩子人生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龙生龙,凤生凤,虾公生仔背弓弓”。为人父母首先要率先垂范,否则,“上梁唔正下梁歪”,“上歪一尺,下歪一丈”。因此,客家父母很注重自己身体力行对子女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努力要求作为孩子学样的典范。客家有谚语“大做样,细学样”,“大个(大的)带哩(小)无好样,细个学哩唔晓几像(不知有多像)”,“为老不尊(正),带坏子孙”,“老娘无好样,嫩娇宿和尚”,“中梁不正楠子(擦条)斜,父娘(父母)不正子女歪”,“父正子不邪,母勤女不懒”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客家人相信“屋檐流对水,点点不差池”,要教育好子女,自己必须先做好榜样。要教育好晚辈,首先从长辈做起。若是孩子被人骂为“早死爷娘无教养”,则是对父母及家人的极大侮辱。可见,客家社会极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的,而家庭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又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对客家大家庭小社会的良性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客家社会普遍的崇文重教,使家人都知规、守规,形成一定的并被客家家庭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念,为有序的大家庭小社会提供了思想保障。客家人把“父慈子孝”的和谐家庭关系推及到整个社会,不断践行传统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1]孝敬天下所有父母,慈爱人间所有的子女。父慈子孝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家庭格局,而且这种风气若能长期推广到社会中去,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文明。正是这种充满亲情的父子关系才使得客家社会家庭内部不仅很少产生矛盾,而且更互尊互重,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了客家社会长期的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