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8月,2001年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重大攻关项目“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状况调查与改进机制研究”为依托,2008年3月在《教育研究》发表“农村教育质量”专栏文章5篇,相关思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2009年9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农村教育发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8月,2001年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年来,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此研究所依托东北师大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以“研究农村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为宗旨,关注国家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大规模调查研究为特色,以形成有解释力的学术话语为理论追求,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基地总体情况

2001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不断加强农村教育基地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团队建设、国际交流、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科学研究

2001年以来,此研究所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20项、其他国家或国际(地区)资助项目等近70项。此基地专、兼职人员出版专著40余部,在《求是》、《教育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二)人才培养

2001年9月,此基地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此基地自主设置的农村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获教育部批准,这是全国第一个“农村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此基地成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接收单位。2008年以来,此基地参与国际教育硕士培养。

(三)社会服务

此基地从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发展思路,确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此基地成立以来,不断创新为国家教育决策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模式,坚持全方位、多样化、可持续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四)团队建设

十年来,此基地以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汇聚研究人才队伍,形成了一批专业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2008年,此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史宁中教授、所长邬志辉教授受邀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研讨、起草等相关工作,这标志着基地研究团队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五)国际交流

目前,此基地已经同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国际交流。每年一次的农村教育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吸引多国学者主动与基地开展合作研究。

(六)数据库建设

2009年年底,此基地以前期调查数据和资料为基础,整合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国家公布的与农村教育相关的研究报告、资料和统计数据,论证并设计“中国农村教育数据库”的主要框架及基本功能,并初步建成了中国农村教育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主要经验

此基地在十年的探索中,已初步形成了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农村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注重大规模实证调查、为教育部和各省市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的研究风格与特色。经过十年的探索和积淀,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

(一)必须坚持“服务农村教育”的办所宗旨

此基地“服务农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服务农村学校。2004年9月,在吉林省东丰县和抚松县设立东北师范大学农村附属实验学校。2006年,与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东北师大皓月中等职业学校。之后,又同一些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学校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开创了本科实习生顶岗实习、研究生挂职锻炼的教育服务方式以及“研培结合”教师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服务农村学校的水平。

二是科研服务农村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吉林省长白山区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改革实验区,在大学、政府、中小学合作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和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希望之路——“长白山之路”。“长白山之路”受到高度重视,何东昌、王文湛、金长泽、马力、陈小娅等领导同志多次听取汇报,并深入到实验校检查和指导工作。

三是咨询服务政府决策。自2001年以来,选择重大农村教育实践问题,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形成系列咨询报告,先后被国务院、教育部、调研对象省教育厅等采纳,对政府制定农村教育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二)必须坚持“开展大规模调查”的研究特色

摸清事实是研究农村教育的基础。此基地获批之初,就以“农村学生辍学”为主题,在全国抽样进行大规模调查,基于调研形成的报告引起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拨付专项资金进行后续调研,之后,基于调研形成的报告被国务院、教育部采纳,对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形成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十年来,此基地已开展各种大型专题调查20余次,调查研究不仅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咨询服务,而且推进了中国农村教育数据库建设,一些研究数据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引用,产生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影响和社会影响。

(三)必须坚持“依托高级别项目”的发展思路

高级别项目不仅是汇聚学术队伍、凝练学术方向的基础,还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十年来,此基地先后获得三个高级别项目:2003年12月,首任所长袁桂林教授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2007年11月,此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史宁中教授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中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研究”;2010年12月,所长邬志辉教授、副所长秦玉友教授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这是第一批立项中唯一的教育类项目)。依托高级别项目,促进学术团队交流,优化了基地学术研究方向,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使此基地影响不断扩大。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十年来,此基地产出了一批高水平、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三项标志性成果。

(一)《农村初中辍学问题调查报告》

在2001—2003年多次大规模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调查报告》,得到教育部长批示,并获“部长基金”资助开展深入调查,对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相关权威报刊纷纷刊载,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说明》

以重大攻关项目“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状况调查与改进机制研究”为依托,2008年3月在《教育研究》发表“农村教育质量”专栏文章5篇,相关思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得到体现。之后,受教育部委托开展“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被教育部规划司采纳。

(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

2009年9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最终成果《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一书出版。该书增补了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大实践价值。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以基地建设新要求为契机,以制度创新为工作重点,转变工作思路与工作方式,力争进入教育部优秀基地行列。

(1)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农村教育发展目标,推进学术研究创新,引领农村教育研究的学术话语。

(2)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体制机制,使农村教育研究所成为汇聚和培养农村教育研究精英的基地。

(3)关注国家重大决策,根据国家重大农村教育问题需求,服务国家重大决策,充分发挥基地的智库作用。

(4)建立农村教育数据库,为国家农村教育重大决策以及农村教育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成为国家农村教育最重要的数据信息中心。

(5)扩展国际性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与国际教育组织机构的联系与沟通,提高国际化的程度和基地的国际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