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教育的社会背景

农村教育的社会背景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务教育没有达到当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在农村,义务教育很难落实,直至现在。这期间制定《义务教育法》及与此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此保障义务教育的顺利实行。我国人口的这一总体特征决定了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绝不可以忽视农村,农村的义务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农村问题的焦点。在目前中国的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存在着天壤之别,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农村教育双重边缘化的结果。

我国是在清朝末年开始引入并试行义务教育,“五四”运动后正式把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推广,历经坎坷与曲折,无论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还是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义务教育都备受重视,回顾新中国成立前30余年的教育史,旧中国的历届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实施义务教育都曾召开过专门会议,成立过专门机构,制定过相关法令,草拟过各种方案,发布过一系列诸如条例、方案、计划、办法、规程、纲领等文件,并在学制、学习形式上根据当时农村实际做出了不同于城市的调整。这些做法、观点、意见、法令、方案等,都反映了教育界人士和政府当局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和追求。但由于当时的中国战乱频仍、经济落后、师资匮乏、经费短缺,加之文化观念的落后,致使义务教育“经时久,用力多,而获效甚鲜。”从学龄儿童入学率来看,据新中国成立后的资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夕儿童入学率仅为20%,全国总人口中,文盲占80%,义务教育发展极其迟缓。义务教育没有达到当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在农村,义务教育很难落实,直至现在。这期间制定《义务教育法》及与此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此保障义务教育的顺利实行。从《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的21年间,我国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9.49%,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义务教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都经历了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的过程。

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庞大的受教育群体。

人口数量、结构和流动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到2007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省人口数)。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5.1%。我国人口的这一总体特征决定了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绝不可以忽视农村,农村的义务教育任务繁重。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小学341639所,其中农村295052所,占小学总数的86.36%;小学在校生107115346人,其中农村66761432人,占小学生总数的62.32%;初中60550所,其中农村35283所,占初中总数的58.27%,初中在校生59373792人,其中农村49872777万人,占初中生总数的83.99%。可见,无论学校还是学生数量,农村都占有绝对比例,对整个义务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第二,显著的区域经济差异。

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境况,严重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已经严重阻碍着农村的发展,农民在这一经济结构中不断地被边缘化。城乡分割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已经存在的农村的知识贫困和人文贫困更加严重。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农村问题的焦点。现在,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农村贫困的深层次的原因,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农民在文化知识方面的贫困更甚于经济贫困,知识贫困导致人文贫困,进而制约农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实现。

在目前中国的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存在着天壤之别,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农村教育双重边缘化的结果。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地被抛离社会的核心圈而加速边缘化,这一历史进程,始于西方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崛起的那一关键时刻。正是马克思深刻批判的“资本支配劳动”,形成了农村经济日益依附于城市的局面。由于城市社会分工发达,技术密集,市场完善,资本容易在此获得更大限度的利润,所以,资本越来越向城市中富集起来。随着资本向城市的聚集,农村的各种资源也随之流向城市,于是,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内,也就不可逆转地日益被城市边缘化了。但是这种状况是迥异于封建时代社会重心倚重于乡村的城乡关系形态,农村在整个社会体系中,逐渐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农村被边缘化,有其历史必然性。发展社会学指出:“二元化社会结构现象,更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必然结果。”〔2〕这些国家要追赶先进国家,必须有较高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才行。于是,一些国家就以强制力集中社会资源到城市,而边缘化了农村社会,这就很容易造成城乡差距扩大和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

对这一局面的形成有着不可推脱责任的是政府的制度安排,1949年以来,中国的各种宏观和微观制度安排,都在不断强化着农村对城市的依附关系,从而造成了今天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在经济领域,为加速工业化进程,国家实施对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政策,通过超限度剥夺农民的不平等交换方式,迅速积累国家工业化急需的资金。在社会控制方面,为维护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城乡之间筑起以保护城市居民利益为宗旨的不公正壁垒。在文化教育领域,采取城乡区隔的教育投资模式和不公正的高校配额招生政策。于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面,城市几乎聚集起大部分的社会资源。中国农村在国家的现代化策略选择下,进一步陷于边缘化的状态。

第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受教育群体。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从人口统计上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92%的人口是汉族,其余是由55个少数民族构成。约4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山区或偏远地区,居住比较分散。由于民族习惯、文化背景、宗教礼仪的不同,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和教育传统的综合差异很大,对义务教育的理解和需求也因民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纷繁复杂的地区差距,决定了不同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性、同一性与差异性、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入学年龄、学制、课程设置、考核标准、普及年限、验收标准和方式等各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在保证普及义务教育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和要求,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这是教育面临的一个挑战,既要满足多样性的需要,又要为整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