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课题

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课题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加强人文社科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鼎力支持下,2001—2010年期间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在研项目82项,科研到款1200余万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项,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学部项目5项,总装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项和其他省市各类项目57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2001—2010年期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续坚持以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为主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为指导,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挥自身优势,在我校已有重点建设和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以文、史、哲、经、管为内涵的应用性研究,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

近十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学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发展乃至我校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面对国内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以及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的人文社科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总体情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加强人文社科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鼎力支持下,2001—2010年期间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末,学校拥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师总数为314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06人,副高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33.8%,拥有博士学历教师57名,博士比例18%;学生在人文类竞赛中获奖渐获佳绩;科研项目经费、数量、档次上均有大幅提升。

近十年来,各学院科学研究团队已逐步形成,科研经费到款数取得了突破,实现了科研论文年均增长20%的目标,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获得了一定层次的奖励。在各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695篇,其中在CSSCI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48篇,三大索引论文93篇;出版各种专著、译著、教材、教辅等52种,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和陕西省统编教材。各类研究成果获得省、市及省级学会的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34项,以上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学科结构日趋合理

在学校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不断努力,学校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科结构日趋合理,建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管理、应用经济学4个一级学科。

经济管理学院在原有MBA、项目管理、工业工程基础上,新增金融硕士、物流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拥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工业工程、金融学和电子商务5个本科专业;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企业管理、金融学、会计学和图书馆学6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两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已开出双语课程4门。

人文学院现有三个系七个专业,分别是外语系的日语、科技英语专业;社会科学系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艺术教育系的录音艺术专业。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宗教学、高等教育学、国民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体育教育训练学10个硕士点。

2.科研项目有所突破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和承担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科研项目,是促使学校科研实力增长的重要途径。目前,在研项目82项,科研到款1200余万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项,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学部项目5项,总装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项和其他省市各类项目57项。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度,学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获得33%的资助率,高于部属高校获此类项目的平均资助率。

3.科研成果逐渐积累

为使全校科研工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不断加大科研奖励力度,重点奖励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尤其是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和科研立项。

2001—2010年间,学校在人文社科方面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如下:先后获得教育部德育研究二等奖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陕西省工业与信息产业厅信息产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

4.学术交流和校企合作得到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工作,2001—2010年期间先后聘请了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100余人次。

学校与法国高等电信与管理学院实施了联合培养双硕士项目(即“1+1”项目);与荷兰屯特大学管理学院基本达成了教师互派与短期出国进修、MBA实习等领域的合作协议;聘请了美国管理学教授担任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英飞凌科技联合建设的研究生研究型课程“管理研究方法与管理实践”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从课程建设深入到了双语教材建设、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对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校企合作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西北机器厂、英飞凌等实习基地以外,巩固和发展了试验和实践教学资源,促进科研效果的提高,为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等创造了新的条件。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所获省部级奖励

(1)《网格技术将带来知识管理革命》,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4年);

(2)《西部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4年);

(3)《知识元挖掘》,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

(4)《大学生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研究》,陕西省优秀奖、教育部高校德育研究二等奖(2010年)。

2.发表专著

(1)《陕西省信息化建设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陕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2)《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军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陕西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旅游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百喻经注释与辨析》(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儒释思想比较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8)《儒释道三家名言品鉴》(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9)《唐代政治人物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进入战略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学的思辨与实践》(美国大西洋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2)《印度哲学与佛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3)《创业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产业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版)。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总体思路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为行业、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态势和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以及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结合外部领域大环境和学校实际,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教学为两翼,抓住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坚持以博士点、硕士点建设带动本科专业建设,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一般学科建设,注重统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统筹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关系,统筹各门类学科建设的关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2.重点举措

(1)博士点建设。坚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的原则。“十二五”时期的学科建设,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铺摊布点”上,而是要确定目标,集中优质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做到突出特色,局部提升。

(2)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陕西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是2008年11月由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将在保持研究特色的前提下,以学科为依托、基地为纽带,将该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人才研究平台,信息资源规划、开发与应用的师资培养基地,和承担重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产生重要成果的西北地区信息资源科研中心。建设目标定位于陕西省一流、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资源研究机构。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特色,国防特色及优势,仔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明确目标加强发展,努力实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零的突破。

(4)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教研相长。坚持“优化配置,统筹发展”的原则。按我校的发展定位着力对全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强相关、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平台,统筹发展。

认真贯彻学校的“大项目、大成果”战略,提出提升纵向、拓展横向的思路。积极动员、组织和进一步引导我校教师学术成果入主流、研究方向入主流。

坚持“精细管理,追求卓越”的原则,为学校的各项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高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的层次与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各类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国家级课题有重大突破,科研基地有增长,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