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茹科夫斯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茹科夫斯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的俄国文学界,是个巨星井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人物,对咱家来说,个个是大名如雷贯耳,历史上,这一段被称为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整个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就是普希金。最难得的是,改良。从20岁第一篇童话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引起轰动和争议开始,这位天才的作品就在俄国各地引发流行。结果发现,他的新思路被整个环境抵制,奥涅金这样的公子哥,根本不可能真正从最底层的方向上考虑变革。
黄金时代_最冷和最热的俄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记忆。”

看到这段诗,就知道要写普希金了。这首诗在咱家算是家喻户晓了,按老杨的理解,这个诗的意思就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最好的解决办法,你就应该和生活一起骗自己。

写俄国的文学家是个大事,因为历史上咱家和苏联的关系,有一阵子,苏俄的文学作品在咱家非常流行,是文艺青年的重要指标。咱们的父母辈,谈恋爱处对象时,花前月下聊的可不是你家能不能付首付款买房子,或者裸婚等事,人家聊的,不是屠格涅夫就是托尔斯泰,那时,文艺青年还不是骂人的词,那时,白衣飘飘也不是装蒜,那时,山楂树能结出酸甜的果子。

前面一直说俄国腐朽落后没文化,那是因为封闭,文化是思想的展现,一个思想被禁锢的地方,根本不指望在文化上能产生像样的建树。在整个欧洲的文学乃至文化界,俄国是比较异类的,根据我们之前了解的西欧各国历史,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文化伴随着社会形态和主流思想的进步而传承并发展,非常清晰活跃。可是,这几项惊天动地的大运动,几乎跟俄国都没什么关系,所以,当老杨其他几本书里提到过的文化巨擘闪耀文化的天空时,俄国是一片暗淡荒芜。

随着19世纪初的到来,俄国也出现了革命党,而且是从贵族阶层内部产生了对国家民族的思考,俄国人的思想体系就算被彻底激活了,出现了所谓“被唤醒的一代人”。

可能是因为冰封得太久,一阵春风就能解冻,无数涓涓细流而后汇聚成波涛滚滚的江河,甚至激起惊涛骇浪。19世纪的俄国文学界,是个巨星井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人物,对咱家来说,个个是大名如雷贯耳,历史上,这一段被称为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整个黄金时代的奠基者和引领者,就是普希金。

文化也是产业,也要为经济效益服务,就算是为人类思想服务,也要考虑能让最大多数人接受,所以,当一段时期,某种社会情绪影响最大,最多人感触的时候,适应这种气氛的文化作品也就应运而生,很容易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作品。

比如,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起伏伏,欧洲的思想界不可避免地开始忧郁纠结,当人面临看不懂的事解决不了的局面时,就容易感伤,于是乎,这一阵子,西欧文学流行感伤,进而就形成了所谓的“感伤主义”。感伤主义的特点就是自怨自艾,不痛快憋着自己瞎琢磨,琢磨得太多了,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情感宣泄爆发在作品里。这种带着个人主观思想色彩和内心真情流露的做法,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浪漫主义。

这次俄国没有落伍,就在这个感伤主义到浪漫主义进化的时期,俄国贵族因为跟着沙皇去巴黎旅行开了眼,而开始将西欧的时尚做派各种时髦带进俄国,当然,其中最时髦的就是浪漫主义。

最早跟上了欧洲时尚,并让感伤主义到浪漫主义在俄国确立的人,叫茹科夫斯基。大家都知道,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文学家,比较出名的都是诗人,因为不论何种语言,诗歌至少在韵律和意境方面是可以相通的。茹科夫斯基正好是个杰出的翻译家,而且还写诗,所以,他最早能领悟到西欧浪漫主义的精髓,并用俄语将其发扬光大。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茹科夫斯基让俄国的诗歌有了灵魂,还说,如果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也没有普希金。

1814年左右,茹科夫斯基主编的《欧洲导报》收到一个投稿,是一位圣彼得堡皇村学校的15岁学生的诗歌,茹科夫斯基非常慧眼地鉴定出,诗歌的作者将是罕见的天才,其成就会超过当时所有的文学家。他没看错。投稿的就是普希金。

皇村是贵族子弟学校,普希金很早就有神童之名。而在皇村求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启蒙思想并结识了不少十二月党人,年轻的文学青年终于走上了“以文乱法”的道路。

我们对普希金作品的了解,最多的是他的童话诗歌,比如著名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渔夫抓到一条金鱼,这条金鱼答应满足渔夫老婆的所有愿望,这个贪婪的渔夫老婆因为要求太多,最后还是回归于一无所有。其实这个故事最早出现于格林童话,为什么被普希金一改写,拥有这么高的传播度呢?最难得的是,改良。

普希金贵族出身,欧洲贵族都有点假模假式,说话挺装,写文章更装,唯恐让人觉得你的文字通俗易懂。普希金幼时有个保姆,这个保姆算是普希金创作的启蒙老师,因为她经常用各种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来哄孩子,这些故事和保姆讲故事的方式,都给普希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进入文学创作后,他非常热衷总结改编这些民间故事和童话传说,他引入了通俗的语言,让故事更亲和更生动,普希金天才的文字功夫,又让这些通俗的诗句带着优美的韵律。

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已经可以感觉到普希金对于某些人和现象尤其是权贵阶层的讽刺。从20岁第一篇童话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引起轰动和争议开始,这位天才的作品就在俄国各地引发流行。刚出社会的普希金有点愤青姿态,诗句批评讽刺的居多,尤其是十二月党人摩拳擦掌预备行动时,普希金更是跟着着急,作品里居然有煽动的苗头,最后终于惊动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流放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在俄国南方,环境能比西伯利亚强点儿,本来不过是个激进愤青,一被流放又给镀金了,普希金自己都觉得自己应该有点悲壮范儿,所以作品开始更深刻更思考。

这段时间,普希金开始创作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作品,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在这首诗歌里,普希金塑造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成为其后一段时间,俄国文学作品最喜欢的主人公。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个贵族青年,从小衣食无忧生活无聊,读了些闲书就喜欢胡思乱想,对上流社会厌倦,对现实不满,有点抑郁有点纠结,但是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会做。后来因为继承遗产,跑到乡下生活,他预备在自己的农庄搞一些革新,实现早年的胡思乱想。结果发现,他的新思路被整个环境抵制,奥涅金这样的公子哥,根本不可能真正从最底层的方向上考虑变革。于是,乡村生活又郁闷了。

实在百无聊赖就只能交朋友谈恋爱。交朋友也不好好交,因为一场误会,跟最好的朋友决斗,并将对方杀死。一个很不错的女孩子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他因为对现实不满,连带对婚姻家庭也不看好,于是拒绝了对方。若干年后,再遇上这个女孩时,对方已经是位贵妇,奥涅金这时又转了性,疯狂地坠入爱河,不顾对方已经嫁为人妇,死乞白赖给人写情书追求。小说结束,贵妇还是拒绝了他。

为什么叫“多余人”,想的比做的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都有点不合时宜,对社会毫无贡献,自己还活得痛苦万状。每当面临社会的转型和变革,这样的人都不鲜见,尤其是在18—19世纪的俄国,奥涅金是一个阶层一个族群的代表。

当文学作品开始揭露批判抨击某种实在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就可以将其归入现实主义这个派别了。也许浪漫主义阶段,俄国一直跟在西欧比如法国文学身后,但因为普希金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出现,俄国在现实主义这个程度上,终于可以跟法国文学一较高低了。

貌似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显得地位特别高些,加上普希金这种用民间语言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之成为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有人说:直到普希金,俄国才有了真正的文学。而后来的高尔基更是说:普希金是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作品不少,但还不能说他著作等身,倒不是他写不出来,而是因为死得太早,年仅38岁,好多才华还没有变成作品就随风而逝了。根据经验,私生活太单调的文人不是成功的文人,普希金几乎算得上是俄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文人之一,他的私生活则更加惊天动地了。

普希金是个贵族出身的才子,所以他能配得一个佳人。娜塔莉娅,莫斯科罕见的美女,虽然出身于没落贵族,可她在16岁现身社交界时,就已经闪亮得让好多人都找不到北。时年29岁的普希金也在其中,一见钟情。

亚历山大一世将普希金流放,尼古拉一世又把他召回首都,在沙皇眼皮底下工作,所有的作品要经过严格审查。这样一个被监控的异见分子,谁家也不愿意将女儿嫁给他。才子想追女孩,一般很少失手,最后终于让他抱得美人归。

据说婚礼仪式上,普希金失手掉落了戒指,礼堂的蜡烛还意外熄灭了,当时普希金就感觉这是凶兆。

诗人的直觉是灵验的,这个凶兆还真就发生了。娜塔莉娅这样的美女,放在哪里都藏不住。法国大革命后,许多法国的流亡贵族喜欢到俄国避难,某些法国军官被沙皇招进皇宫成为近卫,其中有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说会道的法国军官,他就是丹特斯。

丹特斯一点不给大才子面子,从看到娜塔莉娅那天起,就大献殷勤,赤裸裸地勾搭有夫之妇。19世纪的俄国,还有点旧思想旧习俗,大家都不按婚姻法办事,解决这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有个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决斗,双方找个地方,签个生死状,拼一次命,活的就是老公,死的就是死鬼。

后世关于决斗的评论,大都是说丹特斯这个法国小流氓不地道,人家普希金还没准备好他就先下手了。客观分析一下,人家是个近卫军官,他要真想要一个诗人的命,恐怕不用搞坏规矩吧。

38岁的诗人就这样死了,文学作品都称之为“俄罗斯的文学太阳陨落”。为抢女人决斗而死,跟咱家李白想去水里捞月亮一样,应该属于浪漫主义的死法,普希金好歹混进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行列,没有被当局迫害致死,死得稍显轻佻。

不过,有些野史秘闻还真说普希金是被迫害的,丹特斯在前台做了执行者,真正想做掉普希金的,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原因是,尼古拉一世也是普希金老婆的裙下之臣,所以他挑唆丹特斯勾搭娜塔莉娅,刺激普希金决斗,达到了目的。而娜塔莉娅到底是跟丹特斯有一腿还是跟沙皇有一腿,还是都没有一腿,这就是历史之谜了。

一个天才就这样逝去了,后人并不吸取教训,决斗这个事,在俄国屡禁不止,貌似文人特别容易受挑唆,被决斗,不久,又有一代文豪因此而死。

普希金死后,有个叫莱蒙托夫的写了首诗悼念他,在这首《诗人之死》中,作者认为,害死普希金的是整个俄国的上流社会,而且对腐朽的社会提出了自己的批判。诗引发了震动,连沙皇都被惊动,并下达了拘捕令,将其流放高加索,莱蒙托夫马上红了,还自然就被当作了普希金的继承人。

莱蒙托夫的生涯跟普希金还有些相似,他出身于一个退役军官的家庭,也是早慧的天才,中学时就开始写诗。(这也不算啥天才,谁中学没写过两句诗啊!)

可能是因为一直在近卫军团服役,一个军官文人言辞更大胆激昂些,莱蒙托夫经常盛赞法国大革命,并预言陈腐的沙俄包括沙皇早晚要倒台,于是他经常被流放。

莱蒙托夫成就最高的作品应该是小说《当代英雄》,踩着普希金的足迹,他也塑造了一个“多余人”。

《当代英雄》由五个中篇构成,讲述了一个叫皮却林的俄国军官在高加索服役时的故事。皮却林出身名门显贵,跟奥涅金一样,他过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日子,时间长了也腻味,加上受点进步思想熏陶,于是也看着上流社会不顺眼。不顺眼他也不干什么,他选择到高加索去服役,离开首都和上流圈子去找乐子。

皮却林比奥涅金更“多余”,他精力充沛,智商很高,能言善道,所以,他找乐子,就能搞出好多事情来,先勾搭一个走私家族的小姐,搅黄了人家的生意;又在服役地点出尽花样泡妞,跟情敌决斗杀掉了情敌;因为杀人被放逐后,又诱拐了当地土司的女儿,最后导致这个女孩惨死;随后无聊的皮却林又成为一个宿命论者;出去游历后死掉了。

基本上,皮却林的人生可以用荒唐无聊来形容,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彷徨表现出来就是游戏人间,在各种无意义的事情上消耗生命。按莱蒙托夫的说法,皮却林拥有一代人身上所有的缺点。而在莱蒙托夫看来,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沙皇的专制统治和对人思想的禁锢,导致了年轻人不知道何去何从,除了犯浑不懂如何“好好活”。

小说情节跌宕,语言生动个性,从立意上看,显然是莱蒙托夫将批判现实主义更深化了一步。

批判现实主义这东西,应该是年纪越大,阅历越丰富,可以掌控得更自如,可惜莱蒙托夫没让我们看到他成为大师的那一天,28岁,他就因为决斗而死。

沙皇尼古拉一世对莱蒙托夫深恶痛绝,幸亏这些异见分子文学青年的师长——茹科夫斯基进了朝廷,经常替他们说话,帮他们周旋,尼古拉一世才没对这帮人下狠手。不好明动手,尼古拉一世找到了最高明的杀人办法,那就是挑唆决斗。

1841年,莱蒙托夫预备转业回到高加索,以后就全心写作。办理转业时,有个休假,莱蒙托夫遇上当年士官学校的同学,随便一句玩笑,对方就发飙,要求决斗。莱蒙托夫慷慨赴约,而他以一个玩笑的心态觉得,对方也是闹着玩的,结果,他在没准备拔枪的情况下,被对方先行击毙。

这个决斗比普希金那个还没有意义,死得比鸿毛还轻,所以很多人愿意相信,是尼古拉一世和被莱蒙托夫得罪的首都贵族,处心积虑安排了这场无端的决斗,了无痕迹取了作家的性命。

20世纪末,当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对兄弟终于分家后,好多事扯不清楚了。比如,乌克兰说,果戈理是乌克兰人,俄罗斯坚持说他是俄国人,因为他出生在乌克兰,可出生的时间,乌克兰是属于俄国的。这样的争执,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都希望,果戈理是自家的骄傲。

老杨对果戈理要比普希金熟悉些,因为他有一部小说,是顶级的世界名著,叫《死魂灵》,相信大部分文学青年都读过;他还有一个剧本,至今被各剧场反复演出,尤其是各种小剧团、大学社团啥的,也就是著名的喜剧《钦差大臣》。

认识果戈理,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显然是个果粉,所以,在果戈理写了一部《狂人日记》后,鲁迅也写了一部;1935年,在鲁迅先生因肺结核去世的前一年,他强撑着通过日译本将《死魂灵》翻译成中文,可能是因为鲁迅特有的辛辣凝练的笔法更适合这种批判作品,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鲁迅翻译的版本是迄今为止最好的。

死魂灵的主人公叫乞乞科夫,本是个公务员,因为贪污协助走私被降职,于是提前退休下海,还跟人学了一门快速发财的生意。

俄国农奴制社会时代,地主养一群农奴,需要为农奴缴纳人头税。人头税怎么收呢?国家搞人口普查,根据在册的人口征税。可人口普查不能天天搞啊,大约十年才有一次,根据俄国地主的剥削程度和俄国那种恶劣的天灾人祸,十年间能死不少人,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群体,名字还在册,人已经去了天国。

这些农奴是属于地主的资产,你可以用手上的农奴去政府抵押,申请贷款之类的救济。乞乞科夫的生意就是,先到南方搞块荒地,然后跟政府说,要买一批农奴移民过去,每千个农奴大约可以跟政府抵押弄到20万卢布,而这些农奴其实是已经死了的。乞乞科夫于是找各种地主,跟他们收买花名册上死去农奴的名字,做成自己的名册,跟政府骗钱。

在俄语中魂灵和农奴是同一个词,所以《死魂灵》这个名字就有点双关的含义。小说讲的就是乞乞科夫到省城,凭着彬彬有礼的举止和谦卑懂事的态度打点了上下官员,然后通过官员认识当地的地主,再一一拜访他们,跟他们收购死去农奴的资料。

乞乞科夫前后拜见了五位地主,这五位大约是代表了农奴制时代俄国地主的全貌,有装蒜的,有贪得无厌的,有精得像鬼的,还有吝啬得有病的。其中最传神精彩的,就是第五个地主,叫泼留希金的。这家伙巨富,有农奴上千,家产不计其数,可他每天过着贫寒交加的日子,住得像猪窝,穿得像乞丐,闲来没事还上街捡破烂。他家仓库里的谷子和干草都腐烂了,粮食结成块,布匹都腐成碎片了。这家伙不仅克扣自己,当然更克扣农奴,连儿女也休想得到他任何东西。

整个欧洲的文学作品中,共有四个传神的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当然也包括《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死魂灵》写成于1841年,因为其辛辣的讽刺,俄国不许其出版,果戈理找到别林斯基走了个后门,才终于得以面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想就不用多描述了,整个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这部小说肯定是巅峰的成就。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则是一部五幕喜剧,讲述一个小混混被某地的市长当作巡查地方的钦差大臣,极尽拍马奉承之能事,市里上下各级官员都赛着给这骗子送礼行贿,当市长预备将女儿嫁给他时,才听说真正的钦差大臣要来了。

《钦差大臣》是果戈理真正成就大名的作品,但是据他自己说,这个素材来源于普希金跟他说的一个故事,还有传闻说,连《死魂灵》的最初构思,也是普希金给他的,也有人说,普希金有的时候滔滔不绝讲故事,果戈理偶尔会趁机窃取其创意。其实,不管原始构思是什么,这两部伟大的作品肯定是果戈理自己写的。客观地说,普希金自己写这两个故事,也不见得能比果戈理更漂亮。

有人说,普希金是俄国诗歌之父,果戈理是俄国的散文之父,可看起来,果戈理的江湖地位总是比普希金低一点。老杨分析,应该是由于果戈理最后几年的走火入魔,行为怪异。

从果戈理的作品来看,他应该也是受进步思想影响,希望能改变俄国现状的,其实,比起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果戈理保守多了,他大约也认可俄国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他绝对想不出来应该怎么改,也看不到问题的本源,他甚至希望通过宗教规范所有人的行为,让一切向好。

1847年,38岁的果戈理陷入宗教狂热引发的抑郁症,他反思自己的作品,觉得自己对俄国社会的批判和讽刺是不对的,是罪恶的,他开始维护他之前一直讽刺挖苦的阶层。后来他甚至去到耶路撒冷朝圣,回家后,彻底混乱了,他烧掉了《死魂灵》第二部的书稿,并在其后病逝,终年43岁。

以上三位作家,都被认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就是因为这三位巨星的出现,俄国文学以最快的速度赶上西欧,在世界文学的顶级殿堂坐拥一席之地。最有趣的是,俄国的文学家大部分都会画画,不是玩票的,基本都能算作是画家,而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茹科夫斯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