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依从性接受的条件

依从性接受的条件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群体压力不是由上而下、明确规定、强制改变的个体行为,而是多数群体成员一致的意见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体的反应。前者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威信而使人服从的,这种服从属于有效的服从,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二) 依从性接受的条件

由上述分析可知,依从性接受属于非理性接受方式。影响依从性接受的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外在压力,这些外在压力主要包括惩罚条件、群体氛围、个人权威,等等。依从性接受不是建立在双向尊重的条件下发生的,主要借助外部力量营造一种“尊敬”的心理氛围,这种“尊敬”心理是“怕”与“爱”的结合。

1.从众性接受的条件

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众性接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在一定情境中对群体影响的一种反应,因而从众性接受的发生必然受制于一系列情境特征和个体自身特性两方面的影响。从众性接受的条件具体体现为:

(1)群体的一致性。多数人的一致性意见可以构成一种情境压力,从而促使个体发生从众行为。并且这种压力不是以直接、强制的形式体现的,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压力或暗示性方式作用于个体,使个体感受到如果不与他人保持一致,自己就有可能出错误。个人有不愿“越轨”的心理,于是,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

(2)群体的内聚性。群体的内聚性指个人对其所在群体的向心关系,即群体对个人的吸引性。群体成员如果均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不愿意偏离群体,因为偏离群体就会使他陷入孤独、被抛弃的危险。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经常与其所在群体偏离,或者在重大问题上偏离,那他就可能受到冷遇。民主、和谐的群体氛围,可以增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体的归属感,使其在情感上感到认同,依赖于这个团体,从而增加了团体的凝聚力。当他们感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越密切时,就越愿意采取与集体相一致的行为。

(3)群体压力。群体压力不是由上而下、明确规定、强制改变的个体行为,而是多数群体成员一致的意见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体的反应。群体可能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体在心理上很难违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体在这种导向和群体的压力下,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趋同于一致。如果一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体有违背群体舆论的做法,他就会遭到排斥,甚至是惩罚,使他体验脱离群体的孤独和游离于群体之外的种种困难。

为了通过群体影响来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应利用好各种因素组织良好的群体,引发更多的积极从众行为。虽然群体特性对从众行为的发生有直接影响,但同一群体特性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从众性接受的发生除了与群体压力有关外,还受一系列的个人特性影响。在同一情境中,不同个体特性的人有不同的从众反应。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传导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如果想利用积极的从众反应,不仅要注意创设有效情境,以引发从众性接受,同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发其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2.服从性接受的条件

影响服从性接受的因素很多,例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权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个性特征,性别差异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价值性的彰显程度等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因素外,其他都属于外在压力,可以说,外在压力是诱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产生服从性接受的根本原因。根据外在压力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服从性接受影响途径的直接与间接,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直接的外在压力与情景性压力两种。

(1)直接的外在压力。直接的外在压力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奖励与惩罚,是团体或个人为了让其他行为主体从事期望中的行为所直接施加的一种外在压力。奖励是一种肯定性压力,对规范行为具有正向诱发作用。惩罚是一种否定性压力,对某种背离规范的行为有制止作用。为什么说奖励和惩罚是直接的外在性压力呢?这是由于奖励与惩罚的特征在于外在性和直接性,这正是直接的外在压力的要件。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服从性接受中,直接的外在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权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往往对有权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导更为服从,要么是因为对其权威的无限信任而服从,要么是因对其权威害怕而服从。前者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威信而使人服从的,这种服从属于有效的服从,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后者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的权力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服从的,这种服从属于表面的、初级的服从,是一种口服心不服的服从行为,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2)情境性压力。“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1]情境性压力(situational stress)是设置一个优良的情境,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置身其中,充分发挥情景育人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受到情境的影响,不得不接受主导思想所传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精心设置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情境中,无须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直接施加某种奖励或惩罚,也会服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

情境性压力作为一种间接的外在压力,不会直接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发生积极作用,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对特殊情境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认识,才能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三种基本的适应方式:一是问题解决,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二是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做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三是心理防御,即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心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歪曲、曲解现实,其作用通常是个体没有意识到的、自动的,主要有压抑、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等。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要具有善于创设情境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