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依从性接受的特点

依从性接受的特点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这两种接受方式的原因并不相同,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行为依据均有很大的盲从性。依从性接受不仅受到外力的影响,还要受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体因素的制约,大多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特征。

(三) 依从性接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依从性接受纯粹是由于外在压力所引起的接受方式,是属于一种比较低级的接受水平。它有着盲从性、功利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1.盲从性

依从性接受的典型表现是从众性接受与服从性接受。虽然这两种接受方式的原因并不相同,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行为依据均有很大的盲从性。在从众性接受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之所以跟随他人行动,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依据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足以使自己坚持某种与众不同的行为。这表明从众性接受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在服从性接受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服从性接受行为的主要依据在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权威的命令及情境的压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出于自身安全需要或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并非出自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行为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这表明服从性接受同样具有一定的盲从性。

2.功利性

依从性接受不仅受到外力的影响,还要受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体因素的制约,大多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特征。就服从性接受来说,其直接原因是对权威的命令及压力的屈从,以避免因违背权威而可能带来的现实危险。因此,服从性接受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就从众性接受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虽然没有面临现实的威胁或压力,但由于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可靠信息,如果众人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自身与众人的选择相悖,本身就潜藏着一种失去归属感的状态。经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的选择往往比一个人的选择可靠。出于自身某种功利性需要的考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就可能采取从众性接受行为。由此可见,从众性接受也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特征。

3.被动性

被动性是和主动性相对应的。主动性的驱动力是主体的内在需要,而被动性的推动力是外来压力。依从性接受行为主要是靠外力推动而产生的接受行为,而不是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内在需要驱动,带有很强的被动性特征。依从性接受被动性的内在原因是对接受依据的盲从性。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必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相应的体验,就失去了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驱动力,因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时就表现为受外力左右,显示出接受的被动性。

4.不稳定性

依从性接受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在因素或诱发因素诱发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其中的现实性的压力引起服从性接受,潜在压力引起从众性接受。而引起这两种接受方式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体出于维持安全或归属感的内在需要。由于依从性接受的出现依赖于产生现实压力或潜在压力的情境,这表明依从性接受的出现同情境的引发直接有关。那么,一旦情境消失,这种接受行为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依从性接受缺乏持久性,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