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入世”后,要全面履行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中承担的权利与义务。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此间再次呼吁美国国会尽快批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这种驱逐行动不是中国的错。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意义,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掌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对外开放则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学习重点与难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改革   C.物质利益原则   D.精神鼓励原则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

A.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D.变革社会主义制度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C.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4.我国改革首先在( )拉开序幕。

A.国有企业   B.乡镇企业   C.城市   D.农村

5.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标志是( )。

A.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广大内地的开放   B.从吸引外资到广泛的国际合作

C.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6.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 )。

A.自力更生   B.艰苦奋斗   C.独立自主   D.改革开放

7.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 )。

A.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结合   B.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相结合

C.国内技术和国外技术相结合   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8.最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9.党的十七大指出,(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理论创新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科学发展   D.改革开放

10.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1999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中国的改革是( )。

A.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良

E.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2.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生产力落后   D.对内改革   E.物质资料缺乏

3.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 )。

A.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

E.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善

4.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所依据的邓小平提出的重要观点是( )。

A.发展是硬道理   B.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E.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可以改,而基本制度不可以改,下面那些是不可以改的,( )。

A.按劳分配   B.公有制   C.经济体制   D.人民民主专政   E.政治体制

6.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 )。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

B.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C.对外开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

D.对外开放会削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E.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互对立的

7.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就是要( )。

A.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   B.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C.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D.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     E.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8.在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中( )。

A.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B.对外开放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D.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E.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9.特区的“特”在于( )。

A.特殊的经济政策   B.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C.特殊的政治制度

D.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特殊政策   E.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0.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承诺,包括( )。

A.降低关税   B.减少关税壁垒   C.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

D.加快知识产权立法   E.免征关税

三、重点问题解答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四、疑惑问题辨析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今天的引进外资和近代史上外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没有什么不同,意味着外国资本对中国的再次掠夺。

五、难点问题剖析

1.怎样理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关系?

六、典型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1】

中国加入WTO

世贸组织成立以来,通过执行乌拉圭回合协议与协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世贸组织所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大,成立不到5年,其成员已达130多个,另外还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积极申请加入,其成员的经济贸易占世界经济贸易近95%。世贸组织通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争端解决机制,补贴纪律、可持续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把协调管理的触角从边境措施延伸到国内决策与立法领域,监督职能空前强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联合国”。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其议题的广泛性说明世贸组织事实上已远远超越了一个“贸易组织”,而在行使着一个“世界经济组织”的职能,其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从仅对苏联、东欧等国家发展到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由1952年的19.4亿美元增至1998年的3239亿美元,增长166倍,年均增长速度11.8%,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第10位,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以其比较优势与各国经济互补互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缩短了时空距离,刷新了经济联系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1986年11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拉开了与西方国家艰辛谈判的序幕。至1999年11月,中国从复关谈判转变成“入世”谈判,前后经历了13年。用朱镕基的话说,“黑头发都谈成白头发了,该结束这个谈判了”。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至此,中国在“入世”问题上历经13年的谈判,终于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江泽民主席称赞此协议是“双赢”的结果,将对中美关系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入世”后,要全面履行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中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从我国知识产权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对假冒、盗版行为进行有效、有力的打击和制裁,已经成为我们“入世”后必须要履行的义务。当然这也更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000年2月28日,克林顿与正在华盛顿开会的全美州长闭门座谈,亲自向他们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好处。白宫发言人洛克哈特说,州长们不分党派,大多支持中国加入WTO,同意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此间再次呼吁美国国会尽快批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她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获得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和外交目标之一。美国国会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获得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问题上只有一个明确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对美国、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有利。

思考与讨论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案例呈现2】

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近日发表文章《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在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这个家庭主妇对此大发感慨。

2004年,圣诞节过后两天,我们把“中国”从家里踢了出去。当然,我们并非把这个国家踢出去,而是不再使用一些标明“中国制造”的塑料、金属和木制产品。我们保留已经拥有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而不再购进任何新产品。

这种驱逐行动不是中国的错。我们生活中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各种东西——玩具、小玩意和10美元一双的童鞋。有时,我也担心流失到海外的就业机会或者有关侵犯人权的报道,但价格最终总是战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无法拒绝中国出售的产品。

但是,去年在那个黑色的星期一,当我坐在沙发上,环顾节日过后的满地狼藉时,一种不安慢慢涌上心头。直到那一刻,我才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正在占领这个地方。

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我起身离开沙发,迅速进行了一次盘点,把所有的礼物分成了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产品25件,非中国产品14件。我意识到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突然,我觉得够了。我想把“中国”关在门外。经过略施小计和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我把丈夫也争取过来。于是,1月1日,我家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活动。这个想法并非为了惩罚中国,它根本不会感觉到我们的抗议带来的这点儿微乎其微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不会欺骗自己,认为我们把一个就业机会还给了俄亥俄州或者佐治亚州的某家公司。我们把中国拒之门外是因为想衡量一下,中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想知道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以及会带来多少不便。

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儿子的网球鞋已经小得无法再穿了。给他买一双新鞋搞得我疲惫不堪。经过两周的奔波后,我终于受不了了,花60美元给他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这笔钱花得让我有点心疼,因为这个价钱对于一双童鞋来说似乎有点儿奢侈。但我很快就习惯了这种感觉。几周后,我又花了60美元给我们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

随后,我们在许多小事上遇到了麻烦。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我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终不得不用在厨房里找到的一盒落满灰尘的蜡烛将就。我家的一个旧抽屉从1月起就拉不开了。我丈夫在“家得宝”发现了修抽屉用的工具,但当他发现这个工具也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后,就又把它放回了货架上。

家里的搅拌器和电视机坏了,这也带来了小小的危机。我们还不得不用起了旧式的捕鼠器,因为新式的也是中国制造的。

避开中国制造的玩具更是一件令人难以应付的事。春天,我们4岁的儿子发起了一次反抵制行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儿子一直是一个重友情的人,但是最终他厌倦了总把丹麦生产的“乐高”玩具送给朋友作为生日礼物。10月的一天早晨,我们去百货公司购物的时候,他突然喜欢上了一个电动的紫色南瓜玩具。儿子哭着说:“我们都多久不用中国的东西了。”他为此纠缠了我一天。第二天早晨,我又开车带他去百货公司,让他用自己生日时得到的钱去买那个南瓜玩具。

我不知道12月31日我家的抵制行动正式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我发现,中国并没有控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但如果你看看百货公司玩具部的盒子下面,我保证你还是会大吃一惊的。

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思考与讨论

(1)美国人感叹:“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2)结合本案例,谈一谈中国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七、核心概念释义

img10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C 6.D 7.D 8.B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 4.BC 5.ABD 6.AB 7.ABC 8.ACD 9.ABD 10.ABCD

三、重点问题解答

1.【要点提示】改革开放是我党在经历了艰苦探索、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作出的义无反顾的战略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十字路口:要么按照“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走下去,在僵化的体制内束缚任何创新和探索,其结果是使社会主义难以获得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人民难以摆脱匮乏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国家难以追赶世界领先的发达国家;要么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对本本教条的迷信和崇拜,突破体制和观念的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其结果是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民得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落后、走向进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其清醒地认识到,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社会主义,任何别的道路都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毅然地选择了后者,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总有规律可循,可以让我们以事实为根据,以常识为基点,用无数“如果”,探寻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1978年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已经在英国出生,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步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后,正掀起新科技革命的浪潮,韩国新加坡基本实现了经济起飞,而中国依然在贫困落后中徘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不发展经济,如果不改善人民生活,如果不奋起直追,只能是落后挨打。在当代中国命运攸关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既是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实现从困境中重新奋起的唯一选择;又是赶上新一轮科技浪潮,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融入世界文明潮流的必然选择。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不过是人类历史的一瞬间。然而,中华民族的进取却彪炳千古。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国内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多减少到1000多万。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了。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也让世界将一个国家30多年的沧桑巨变,载入人类文明的光辉史册。

改革开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相生、相融相进。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政治风波、经济风险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就是因为进行了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这一切都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在引领当代中国在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创新马克思主义。我们坚信,坚持改革开放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中国未来前途的战略方向。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从而使得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和风险性显著增强。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发展阶段,在形成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的同时,又存在着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巨大压力;正处于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又存在着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正处于城乡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出现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遇的同时,又存在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巨大难题。所有这些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而这些历史课题牵涉范围之大、涉及程度之、深解决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始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方。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能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看不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因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而动摇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而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做法和条条框框,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2.【要点提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而一些就其性质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5)必须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

(6)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以解决。

(7)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3.【要点提示】(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通过全面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经济方面看,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这表明我国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这表明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人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国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改革开放正是我们党顺应民心民意作出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说到底是人民的选择,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伟大实践活动。事实已经很清楚,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贫穷的社会主义迟早会被人民所抛弃。

(4)在改革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5)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能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也是改革)这场深刻的变革,因为利益调整的层次较深、力度较大、涉及面较广,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在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也同时遭遇“矛盾凸显期”,出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一些地方就业压力增大;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等等。从总体上看,这些问题不仅不是因为改革开放出了问题,恰恰相反,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不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造成的,说到底是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解决这些问题,还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解决。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停顿和倒退只能使问题越聚越多,矛盾越来越激化,最后让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4.【要点提示】(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稳定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稳定是前提。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势,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改革和发展就无法进行。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5.【要点提示】(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到了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石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的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展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这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对长远发展目标清醒判断的结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6.【要点提示】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1)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其现实依据就是产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2)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①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疑惑问题辨析

1.【要点提示】观点正确。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的30多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的30多年,是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和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3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①改革开放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亿万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并推动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在创造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明显提高了自身的素质,生活方式、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创新的活力。②改革开放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社会主义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③改革开放给党注入了巨大活力,促进了党的全面建设,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要求党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从改善党的领导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再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改善。我们这个已经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拥有73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改革开放中更加成熟,更加富有朝气,已经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和前进方向,永远铭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丰功伟绩,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多种优惠措施吸引外国资本来华进行投资,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今天的引进外资与半殖民地条件下外国输出资本在性质上有着重大区别,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近代中国历史上外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是在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军事手段强迫当时的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独立主权受到巨大损害,外国资本享有种种特权,中国的清政府对外国资本根本无法进行管理和约束,他们可以在自己想进行投资的任何部门进行投资,中国重要的经济部门都被外国资本所垄断和操纵。今天的引进外资,因为是在主权完全独立的情况下进行的,给予其多少优惠,在多长时间享有优惠,中国政府有权根据需要来进行调整;哪些领域外资可以进入,哪些领域不能进入,中国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加以引导和约束。

第二,经济前提大不相同。半殖民地条件下,外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时,中国没有多少自己的近代工业。虽然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所建立的大部分是军工企业,民用企业虽然也有一些,但一是数量极其有限,再则主要限于纺织等轻工部门,因此,在经济方面中国本国的经济根本不存在可以对外国资本竞争进行抗拒和竞争的力量,外国资本仅从经济方面而言,就可以在中国无有阻挡。改革开放以来的引进外资,是在已经基本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可以在经济方面同外国资本进行竞争,外国资本不可能操纵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与垄断中国的市场。

第三,结果不相同。半殖民地条件下由于缺乏独立的主权,经济上又没有应有的力量与外国资本抗衡竞争,外国资本输入中国的结果是外国资本垄断和操纵中国的金融、铁路、电力、对外贸易等几乎所有的主要经济领域,中国自有经济力量受到严重的抑制而难以发展。今天的引进外资,由于是在主权独立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外资的流向进行引导,而且因为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作为基础,外国资本因此不可能取得垄断和控制地位,这不仅不会抑制中国自有经济力量的发展,而且还能大大地促进其快速发展。

因此,半殖民地条件下外国向中国输出资本和今天的引进外资在过程、结果等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五、难点问题剖析

1.【要点提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这个极其重要的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原理的最新发展,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价值认识的升华,同时也对指导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发展。原来我们的提法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现在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已为历史所证明,是确定不移的客观真理。但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则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要使国家发展起来,只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是不够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是发展不起来的,即便一时发展起来了也是不能持久的。

从国外情况来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其发展速度有一段时间是比较快的,前苏联曾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但是由于其不进行改革开放,形成了僵化封闭的体制,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陷于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的状态,才不得不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在改革中又发生了方向性的错误,最后导致了苏东剧变。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发展情况也是比较好的,但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由于没有找到改革开放这条发展之路,还在继续沿袭革命时期的许多做法,大搞群众运动和政治斗争,结果发展道路极为曲折,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国家迅速发展,30多年来保持了年均9.5%的发展速度,现在已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继中国之后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也同样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事实充分说明,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地发展起来。

(2)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把改革与开放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的强国之路,说明开放对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放是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我们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经济,才能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

而在当前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外开放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过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通过革命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的,所以邓小平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也称“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我们还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它还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要使它完善和成熟起来,并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必须不断对它进行改革和完善,所以它又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和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最彻底的发展理论,它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社会主义改革使其能永远站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去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外开放使其能够从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吸取丰富营养,从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3)决不能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过去3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决不能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应当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初步建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前还处在关键时期,面临着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我们的文化改革刚刚破题,文化体制改革决定的贯彻落实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的社会改革刚刚提出,实施起来还任重道远。

我国的对外开放过去主要是实行“引进来”的战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进入我国,请外商到境内来投资办厂。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发展起来,我们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要发展我们的跨国公司,要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任务更为艰巨复杂。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并且要使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开放向更大的范围扩张。

(4)决不能把许多新问题简单地归罪于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的新起点,出现了许多与过去不同的新问题,如资源和环境问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某些干部的贪污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有的是由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的,有的是市场经济的副作用的表现,有的是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决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罪于改革开放。恰恰相反,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问题。例如,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相关的体制和做法;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要解决腐败问题,也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应当看到,改革开放要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即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也还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实践在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废除那些过时的制度和做法,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

2.【要点提示】(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2)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以下几点原因。①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②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③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改革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和观念,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巨大变化。因此,就改革的这一深刻性来说,完全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3)还必须指出,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也决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它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改革的路子和新模式,既无现成的书本答案,也无现实的成功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实践中探索。为此,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3.【要点提示】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不受任何外国的控制和干涉,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的事务,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来发展自己。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都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它同对外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而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必须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两种倾向。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忘掉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可放弃维护国家和人民权益,决不可放任各种腐朽的、有害于人民的东西自由泛滥。

六、典型案例讨论

1.【案例点评】①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国际化的进程。对国际经济关系起宏观协调作用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国际的分工和合作水平,一个统一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的联系日益密切。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每一个国家必须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基本战略,都必须在对外贸易中求得发展。同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过去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我们失去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③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补充。当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并不害怕。无论怎样开放,公有制要占主导地位,权衡利弊,应该是利大于弊。

2.【案例点评】(1)关于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千家万户的故事早已不稀奇。许多美国人就是从“中国制造”开始了解中国的。随着两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在美国民众眼中的形象也在日益全面、清晰。尽管少数美国“政治精英”也许始终改变不了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别国的习惯,但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国人民正在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个和平友善的中国。

(2)“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要形成一批世界级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七、核心概念释义

1.【要点提示】改革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的深刻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其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要点提示】对外开放是对发展国际分工、国际合作,特别是发展国际关系、外向型经济的简明概括,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相互衔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1980年,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一词。它易于我国人民所理解,现在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对外开放也逐渐被确定和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要点提示】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方面。对内改革,指的是要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对外开放,指的是发展国际分工、国际合作,特别是发展国际关系、外向型经济,从设立深圳等四个特区开始,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4.【要点提示】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以往各个地域、民族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化进程。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开始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世界性发展,其发端可远溯至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爆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战后素有“世界政府”之称的联合国的成立等一系列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变,使得人类永远告别了从前那种彼此之间相互隔离的社会状态,宣告了一个全球性社会的初步形成。二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在加快,全球化内容也在多样化。

5.【要点提示】一般而言,全球化狭义的说法是指经济的全球化,即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服务贸易和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自由转移,全球范围的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得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全球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由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所掌握,主要推动者和体现者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双刃剑”。

广义而言,全球化是一个触及我们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概念,包括我们个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也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它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并且瞬息万变,它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一个范畴,一个概念。全球化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全球各种力量融合的过程,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错综复杂的动态复合系统。

6.【要点提示】经济特区全称为经济特别开发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目前,世界范围的经济特别开发区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边境区、科学工业园区、新技术开发区等模式。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的,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国务院决定把海南岛划为海南经济特区。

7.【要点提示】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1995年由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演变而成。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由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1948年1月1日起生效。其宗旨是:在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事务关系上,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其他各种非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达到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总协定演变为世界贸易组织后,被认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代表,其核心是世贸组织的各项协定。这些协定包含了国际贸易通行的法律规则,一方面保证各成员的重要贸易权利,另一方面对各成员政府起到约束作用,使它们的贸易政策保持在各方议定且符合各方利益的限度之内,这样做是为了向产品制造者和服务提供者提供帮助,并便利进出口业务的开展。

8.【要点提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

9.【要点提示】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交换关系。它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进口和出口都应包括商品、资金、技术、劳务、信息等多方面。

10.【要点提示】国民待遇亦称国民待遇标准,是指东道国对在本国境内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外国的自然人、法人提供不低于本国自然人、法人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分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和无条件的国民待遇。前者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指给在本国领土上有住所的外国自然人和有营业所的外国法人以国民待遇;二是根据国际公约给予缔约国的自然人和法人以国民待遇;三是根据对等原则,互相给予国民待遇。国民待遇适用于外国公民的私人经济权益、外国产品所应交纳的国内捐税、利用铁路和过境转口的条件、船舶在港口的待遇、商标注册、著作权、发明专利权等。至于沿海航行权、领海捕鱼权、在农业区域购置土地权、做经纪人和零售贸易权等皆不给予外国公民,只准许本国公民、企业享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