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专制大家庭

专制大家庭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监狱生活仍然在继续,对于囚犯来说,只是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工作,这是整个社会通过无数的纪律机制要求每个个体所做的工作。”这常常给人一种被监视的感觉,即使也许根本没人监视。实际上,不需要看守出现,犯人自己在有效地看守自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拿上面这个例子来比喻社会。福柯认为知识、权利和语言都紧密相连。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对于羞耻的解释,良知是一种对被监视感的反应,实际上,也许并没有人在看你。

“监狱生活仍然在继续,对于囚犯来说,只是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工作,这是整个社会通过无数的纪律机制要求每个个体所做的工作。”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

《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

1785年,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监狱,他取名为圆形监狱(Panopticon)。由于独特的设计,监狱里的看守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看不到他们。这常常给人一种被监视的感觉,即使也许根本没人监视。实际上,不需要看守出现,犯人自己在有效地看守自己。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拿上面这个例子来比喻社会。他说,我们受社会结构本身的监督、训导、控制和惩罚。随着无处不在的监视监控手段的运用—闭路电视的使用、对电子交流和媒介的依赖等等—这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而这一切都很容易被追踪。福柯总结说,如果像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就是信息”,那么信息就是:“我们在监视你!”

然而,这更像某种技术驱动的“大哥”式的妄想。福柯认为知识、权利和语言都紧密相连。监狱的目的不是改革而是控制,在学校、教堂、工厂和医院都如此。掌握的人类信息越多,就越喜欢分类和标注;日益增加的规章制度控制着我们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这都是国家权力的微妙延伸。甚至,所谓的“自由”也仅仅存在于一个不设防的监狱里。在社会这个巨大的“全景监狱”里,我们一切思想和行动都受到监督和控制,根据我们的态度和我们自己使用的标签,我们被由此分类。

所以,监狱只是逐渐迈向自我管理的一步。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对于羞耻的解释,良知是一种对被监视感的反应,实际上,也许并没有人在看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