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象学在法国

现象学在法国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继德国之后,当然是现象学的法国分支对于现象学运动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然而,萨特有意识地将现象学主题融合到他自己的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哲学筹划之中,这一筹划还包括其他来源的元素,尤其是笛卡尔、黑格尔和马克思。梅洛—庞蒂没有在德国学习过,但是他在30年代对现象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解得益于阿隆·古尔维奇。在现象学运动的法国分支中,还应该提到保罗·利科。

现象学在法国

继德国之后,当然是现象学的法国分支对于现象学运动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E.勒维纳斯曾经在20年代跟随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学习现象学,他的博士论文研究胡塞尔思想中的直观概念(1930年出版),后来他还与人合作翻译了胡塞尔的《笛卡尔式的沉思》(1931年出版)。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有两年时间(1933—1935)在柏林和弗赖堡研究现象学。他的早期思想深受胡塞尔的影响,但是后来转变成一种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事实上,萨特的许多早期作品都是非常出色的现象学分析,它们发展了胡塞尔提出的一些重要主题。我要特别提到《想象》(1936年)、《自我的超越性》(1936年)、《情绪理论纲要》(1939年)、《想象物》(1940年)和《存在与虚无》(1943年)。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会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萨特非常出色地把握了意向性概念及其哲学潜能,而且非常有效地把缺席作为一个哲学主题来使用,这两个出色之处表现在他对于各种人类经验的描述以及对于自我的分析方面。事实上,萨特对胡塞尔的重视非常有助于胡塞尔的思想在战后获得更为广泛的了解和兴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特出色地描述了我们实际上如何知觉或经验非存在,即事物的缺席;他的描述表明,否定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判断所具有的特征,而且在先于判断的直观经验中被给予。萨特描述了各种情绪的转化性力量以及想象的活跃运动和投射,这些方面都补充了胡塞尔本人的描述。举例来说,萨特认为想象是“复活的知觉”,并且详细地描述了前反思的意识。他也强调行动的自我,表明了下述两种可能性之间的区别:一种是抽象的可能性,另一种则是对于当事人来说的属于他自己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他在某个境遇之中的亲自在场的话,这种可能性也就不会发生。萨特还描述了事实性与超越性的差别,而且对决定论做出了值得注意的分析,该分析认为决定论是一种逃避,即逃避自由带来的焦虑。他的作品风格流畅,引人入胜。

然而,萨特有意识地将现象学主题融合到他自己的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哲学筹划之中,这一筹划还包括其他来源的元素,尤其是笛卡尔、黑格尔和马克思。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甚至批评胡塞尔有一种哲学上的怯懦;他认为胡塞尔把自己局限于中立的分析,而且规避生存论的和存在论的承诺(“他胆怯地停留在功能描述的层次”)。顺便说一句,我认为,萨特有几个地方曲解了胡塞尔的意向对象概念和显象的本性,比如他宣称意向对象就像是斯多葛学派的“表达的意义”(lecton),还宣称胡塞尔仍然是现象论者而不是现象学家,总是在康德主义观念论的边缘上摇摆不定。

萨特在“自在”与“自为”之间的根本对比忽略了应该受到重视的诸多居间的差别,比如在动物的觉察之中出现的差别。特别是谈到奠基在人的意识之中的虚无即非存在(le néant)现象的时候,他过于强调差异和他异性(otherness),以至于忽视了总是伴随着这些否定而来的同一性所具有的诸多元素。他把“几微”(le rien)描述成使得自我在意识中与它自己相异化的东西,这预示了德里达在后来引入的“延异”(différance)和“踪迹”,但是,这两位法国思想家似乎都忽视了胡塞尔会在这些现象中辨识出来的相应的相同性(sameness)和同—性。萨特把现象学运用到一种分析性的,而且还是劝诫性的哲学当中,运用到一种戏剧般激动人心的人本主义当中,这种修辞性写作往往会强调事物的某些方面以至忽视其他方面。

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1961)的思想发展比萨特晚几年。梅洛—庞蒂没有在德国学习过,但是他在30年代对现象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解得益于阿隆·古尔维奇。古尔维奇逃离德国之后在巴黎教了一阵子书,后来到了美国,成为六七十年代在“社会研究新学院”代表现象学的重要人物。梅洛—庞蒂最初的重要作品(可能也是影响力最持久的作品)是《行为的结构》(1942年)和《知觉现象学》(1945年)。这两部作品都是对实证主义心理学的批判。梅洛—庞蒂强调前反思、前述谓、知觉、时间性、被体验的身体(the lived body)以及生活世界。他的描述丰富而复杂,与萨特的研究不相上下,也是重要的现象学成果。梅洛—庞蒂主要借助于胡塞尔后期的作品,并且利用了胡塞尔文库未经编辑的资料。也许是因为他对实证主义科学的批判,但是也因为他的研究极其出色,所以在五六十年代期间,梅洛—庞蒂对美国学界的影响很大。许多人觉得他的作品比胡塞尔本人的那些严格的、几乎是数学化的作品更容易理解。

在现象学运动的法国分支中,还应该提到保罗·利科。他翻译了胡塞尔的《观念I》,并且对胡塞尔的思想做出了广泛的评论,还对人类自由、宗教、象征、神话和精神分析进行了独立的哲学分析。有趣的是,他在《有意的和无意的》一书中对人类自由的研究,深受慕尼黑现象学家亚历山大·普凡德尔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