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主义与思辨唯心主义

心理主义与思辨唯心主义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唯心主义的两种类型》一文中,他通过把两种类型的唯心主义加以对比,来陈述他所主张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与此相反,思辨唯心主义则始终强调存在和意义的统一性,认为存在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42]按照克赖顿的观点,心理主义是实在论唯心主义的一种类型。不过,他认为这种唯心主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它实质上是实在论的。

二、心理主义与思辨唯心主义

克赖顿作为思辨唯心主义或思辨哲学的捍卫者,坚决反对他所谓的“原子论的实在论”(atomic realism)或经验论,也反对作为这种实在论的一种变体的心理主义(mentalism)。在《唯心主义的两种类型》一文中,他通过把两种类型的唯心主义加以对比,来陈述他所主张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

对于思辨唯心主义与实在论唯心主义的区别,他引用柏格森的话作了如下的概括和区分:思辨唯心主义力图观察、识别和理解事物,而实在论唯心主义则力图分析和说明事物是如何构成的。实在论唯心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由以组成的那些存在之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试图表明,这个具体的世界是怎样由某些假设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内在的,而是由心智从外面赋予的,以便解释什么东西使这些要素组合到一起而构成这个宇宙。因此,在实在论唯心主义者那里,“所有的联系都是外在的,一切意旨和意义都是第二位的和派生的,是由主观的心智加之于宇宙的”[41]。与此相反,思辨唯心主义则始终强调存在和意义的统一性,认为存在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存在之物都是联系和价值的体系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不处于该体系之中而处于孤立状态的东西,只是一个不可能被体验到的抽象。从本质上说,思辨唯心主义更加强调的是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存在,因为它认为存在包含在意义之中,任何事物的存在也就是它的价值或意义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从另一端出发,即从存在着的实体出发,我们就决不能到达价值或意义。他说:“如果一个人从裸露的存在之物开始,就没有到达意义的道路。没有一条道路可以把我们从所与的物质实体或心理实体,引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知识,或者引向任何价值判断。”[42]

按照克赖顿的观点,心理主义是实在论唯心主义的一种类型。它之所以被称为“心理主义”,是因为它断言一切事物从本性上说都是心理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心理学的或者生存论的(existential)唯心主义。不过,他认为这种唯心主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它实质上是实在论的。他说:“尽管这种哲学在名义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它不能理解——全部地或局部地——真正的唯心主义所特有的思辨原则。”[43]它不是把对客观实在的直观接受下来,不是力图借助于反思深入到这种实在之中,而是以一种独断的方式把经验变成一种存在着的观念系列,把心智及其对象都看作是存在的样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外在的和机械的。

克赖顿把贝克莱的哲学看作这种心理主义的典型。尽管人们过去也把贝克莱哲学看成是一种唯心主义,其实它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因为它试图表明宇宙是怎样由心理因素组成的,而不打算理解客观世界。它主张一切事物就其本性而言都是心理的,它们或者是心理的实体,或者是心理实体的内容。它把经验看作观念的集合,每个观念都是存在的一种特殊样式,存在无非是在一定时刻被感知的东西。每个观念就其本性而言都是互不相同而且彼此分离的,在观念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它不是力图借助于反思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通过直观所认知的那个外部实在的内在意义,而是试图深入了解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的意义。存在不再被设想为处于事物的外在序列之中,而被看作处于观念的内在序列之中,换句话说,存在被从物质领域移到心理领域。但是,心智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仍然被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和机械的联系,仅仅把事物称为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仅仅把存在之物从物质事物变为心理事实,这并不能把存在之物变成意义。他说:“贝克莱以及他的追随者大多继续使用一些陈旧的实在论范畴,用一些机械的词汇来设想心智以及经验的本性,这些词汇与唯物主义者所使用的词汇一样都是机械的。”[44]

在克赖顿看来,尽管有些人认为康德哲学也属于思辨哲学的范围,其实康德哲学并不是增强了唯心主义,而是增强了贝克莱类型的实在论,因为康德哲学一般说来力图从内在表象的那些互无联系的殊相中构造客观实在。他说:“许多以康德为师的唯心主义者以及许多首先从贝克莱那里引出其学说的唯心主义者,继续借助于意识状态或心理存在物来考察经验,从而不能对知识和实在得出一种真正思辨的看法。”[45]

克赖顿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不赞成康德把哲学宇宙的中心主观地置于认知者之中,而不是置于被认知的事物之中。他认为哲学必须从主体对客体的态度着手,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着手,而不是从一些孤立的心理状态着手。主体和客体、心智和自然界并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区别也不仅仅是它们在经验范围内的功能的不同。他坚决主张作为一种东西的心智并不是与自然界的外在序列分离的。他强调在被称为心智的那个东西与那被称为自然界的东西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成为一种心智就是与自然界发生某种联系。他没有强调成为自然界也就是与心智发生某种联系,但他说:“我们称之为自然界的那种外在系列是某种至少能被心智认知的东西。……似乎可以说‘可知性’是事物的真正特征,而不是对事物而言的某种偶然的、外在的东西。”[46]

克赖顿反复强调,心智与自然界的外在序列是不可分离的,因为心智本身就其本性而言已经必然与实在有联系。心智和自然界这两者并不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外在的和偶然的,而是内在的和本质的。我们只有通过抽象才能设想心智是与客观序列分离的,根本不存在任何一个与自然序列相分离的、仅仅具有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成为心智,那就必然与世界保持一种能动的联系。他说:“如果有人说这仅仅是一种忆想,而不是证明,我回答说,这是一切经验和一切科学所依据的一种普遍的忆想。它不需要证明,因为它就是经验本身的立场。”[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