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价值观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价值观革命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孕育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经济条件,实现了真正的价值观革命,但创造崭新的价值体系,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决定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产生。

封建主义价值观作为曾经的社会主流价值,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以及西方价值体系的强势介入而式微,“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其退出舞台。资产阶级价值观在中国缺乏扎根的土壤,没有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昙花一现之后黯然陨落。新中国成立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孕育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经济条件,实现了真正的价值观革命,但创造崭新的价值体系,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

1.封建主义价值观瓦解的必然性。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仁、义、礼、智、信、廉、耻、忠、孝等基本思想和道德规范,有一个萌芽、表见、提倡、强化、衰落直至崩溃的全过程。春秋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百家争鸣过渡到儒家定于一尊,礼仪道德与政治教化结合而为“礼教”,起到了整齐人心、稳定社会、维系统治的作用。直到清朝,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一部分士大夫深刻反思并进行思想启蒙解放,封建社会价值观的链条开始松动。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了人们抱残守缺的迷梦,有志之士救亡图存,“中体西用”等思想主张部分引入了西方观念、冲击了传统价值观。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铲除了封建价值观赖以生存的土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科学)、“赛先生”(民主)为先导,向封建价值观发起总攻,传统价值体系彻底崩溃。

2.资产阶级价值观在中国的虚弱与失败。旧的价值观被推倒,必然要建立新的思想体系。然而,资产阶级价值观也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从阶级基础看,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成分是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前二者脱胎于旧官僚、旧地主,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二者从事的大多是轻工业,而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命脉的产业均受控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手中,他们具有依附性和软弱性。从经济基础看,资本主义经济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少数大城市,农村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小农经济,地主控制了大部分土地。从思想基础看,社会主体处于无财产权、无政治权的地位,统治者——军阀、官僚、地主、资本家各有各的利益,资产阶级价值观沦为他们争权夺利的遮羞布。新的价值观没有生存土壤,而是嫁接在枯朽的旧肌体上,注定缺乏营养而失败。

3.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决定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产生。1952年起,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改造,最后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新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空前高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深入人心。但是,“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失误和曲折也反映在精神领域,如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忽视个人权益,否认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等,对于建立正确价值观产生了困扰。“文化大革命”看似要完成“思想文化新的革命”,却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和信仰的缺失。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更加认识到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价值的珍贵,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迎来新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