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之花耀鹤城

文化之花耀鹤城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榆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15项,其中闯关东年画、剪纸、石雕等11项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通榆县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着力挖掘整理通榆特色文化,培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以文化的感染力助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通榆书法文化现象受到了海内外高度关注,开启了文化产业发展新纪元。形成了以城市各协会为中心、以乡镇文化中心站为枢

中共吉林省通榆县委宣传部部长 薛丰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按照国际经验,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以内,人们关注的主要是物质需求;人均收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进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重的时期;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消费趋向逐步向精神消费为主导转型。吉林省通榆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均收入远远低于3000美元的标准,然而通榆人对精神的需求却大大超过了她的物质标准,以全力打造“绿色能源名城、生态旅游名城、书法文化名城”为目标,通榆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形成了文化发展繁荣的“通榆现象”。

一、依托厚重文化底蕴,形成鲜明特色文化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是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几千年来,众多民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着人类的灿烂文明,留下了厚重而清晰的文化印迹,形成了通榆文化底蕴丰厚、多元共生、主流前沿的鲜明特点,使通榆文化沿着时代文明的阶梯不断地攀登与进步。

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有先人繁衍生息,182处珍贵的文物遗址充分展示了通榆在新石器时期、青铜时期、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延续。20世纪初,木板年画技艺、民间剪纸、雕刻等工艺大量传入了通榆并得了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通榆年画就风靡神州,年画《剪窗花》创下了连续发行10年、单张发行量7亿张的全国之最,并有多部年画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并被国家级美术馆收藏。1991年通榆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通榆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15项,其中闯关东年画、剪纸、石雕等11项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闯关东年画代表吉林省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受到广泛赞誉。

地方戏、文学创作、摄影、书法等文化艺术形式在通榆方兴未艾,声名远播,为通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坚实丰厚的文化基础。“十一五”期间,在全省戏剧小品艺术节汇演中,二人转《狐狸围脖》、《贵夫人推磨》、《傻柱子接媳妇》等作品均在艺术节上荣获综合一等奖,反腐倡廉话剧《春寒惊雷》在全国14个省,110余县份巡演,歌曲《杏花恋》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中荣获金奖。民间摄影家陈敬德、赵俊等人的多幅作品在国内各项大赛中获奖。

二、坚持品牌带动,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通榆县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着力挖掘整理通榆特色文化,培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以文化的感染力助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以“中国·向海”为品牌,发展生态旅游文化。通榆县旅游资源丰厚,境内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AAAA级旅游区,以“美在天然,贵在原始”而位列“吉林八景”第三名。专题片《家在向海》被时任共和国总理李鹏在1992年带到世界环发首脑会议上,夺得了三项大奖。在向海拍摄的电视剧《永远的田野》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数字电影《向海的故事》在央视六套节目备播,乡村题材电视剧《我的土地我的家》于2011年上半年在向海拍摄完成,即将在央视播出。随着一系列影视剧在向海拍摄播映,通榆及向海的知名度一再攀升。以此为契机,通榆县连续举办了6届以“中国向海”为品牌的生态旅游节。与此同时,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如“包拉温都杏花节”、“兴隆山蒙古黄榆节”、“郁洋淀民俗文化节”、“向海大雁放飞节”随之兴起。“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蒲草苇荡、羊草草原”等独特的湿地景观,与那达慕大会、民俗演出、旅游书画摄影采风、生态旅游论坛等独具西部草原特色的文化大餐吸引了远近游人。

为了提升旅游层次和城市品位,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蕴,实现生态景观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通榆县启动了“书法文化名城”建设。2011年9月3日,占地6万平方米,集国内外当代书法名家书法作品、碑刻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书法文化传世园林——墨宝园正式在通榆县揭牌启幕。墨宝园的建成,填补了东北三省没有主题书法园林的空白,它是中国第一个北京大学的“文化书法”碑林,是中国第一次集合世界各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碑林,是中国第一次集合一个时代顶级书法家集体创作《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阙》书法碑林,是中国第一个大地印章园林景区,是中国第一个高考状元文化碑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精品文化工程,墨宝园必将成为广大书法家开展创作、交流、展览等活动平台,书画文化产业龙头和承接文化产业项目的有效载体,并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形成的步伐。

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让通榆这座既富有现代文明气息,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焕发活力。以“墨宝园”为依托,通榆县举办了墨宝园系列文化活动,成立了翰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组建了文化产业促进会和中国向海书法名城联谊会,聘请一流的专家团队加快墨宝园文化商圈的规划,以打造墨宝园文化商圈为枢纽,拓展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包装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项目对外招商,参加了深圳第七届“文博会”的文化项目招商活动。确立了书法出版、文化旅游等九大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大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建立。通榆书法文化现象受到了海内外高度关注,开启了文化产业发展新纪元。

三、倾力文化惠民工程,让百姓共享文化硕果

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地域文化注入强大动力。近年来,通榆县以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目标,把改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实现文化发展城乡全覆盖,在财力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投资近千万元,相继建成鹤城广场、文化大厦、鹤城体育广场、文化一条街等10余处市民休闲广场;投资68万元,建成了通榆县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电子阅览室并免费对外开放,翻建了文化馆,新建了县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建设了31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层点,16个乡镇文化站,76个农村文化大院,172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图书1600余册,影碟、光盘1000余张。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全面覆盖,在普及群众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团结乡前屈村、开通镇红旗村、鸿兴镇兴东村文化大院先后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示范点”。

相继组建了十个文学艺术协会,会员近千人。形成了以城市各协会为中心、以乡镇文化中心站为枢纽、以村级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为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几年,通榆县相继举办了多次大型文艺汇演、民间艺术作品展、历史文物展、歌咏比赛、书画摄影美术展等文化活动近百场,参与活动的干部群众达15万人次。在乡村,12个乡镇场组建了80支秧歌队,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文化大院成为农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交谊舞健身操、秧歌、快板、自编歌曲等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蔚然成风。县剧团三年来共“送戏下乡”220余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每年保证放映影片2064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

“以前我们这农牧民一有空就凑在一起打扑克、搓麻将、喝酒闹事,现在不同了,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还有报吧,里面有书报看,看累了,到文化大院唱两嗓子,听听马头琴班的孩子们拉琴,甭提有多乐呵了”包拉温都乡半拉格森村农民哈森巴根如是说。

四、打造文化通榆,全面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通榆将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拓展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和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为重点,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用文化助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造“书法文化名城”。

加强传统文化建设,以墨宝园为龙头,结合墨宝园系列图书、拓片和文房四宝等文化艺术品开发与生产,编撰《通榆文化》,全力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做强通榆文化品牌;拓展民俗民族文化,建设民俗文化园,传承并发展木版年画、剪纸、乌力格尔琴书说唱等民俗艺术文化和黄米饭、粘豆包、碾子磨等民俗生活文化,发挥其在传承文化、带动就业、激活旅游、拉动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发展旅游休闲文化,结合向海景区的开发建设,借助向海旅游节、向海大雁放飞节、包拉温都杏花节等系列活动,发展特色旅游餐饮业;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书法、绘画、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象棋、歌咏、中老年人门球、秧歌等比赛,选拔培养“文化能人”,全面掀起群众文体活动热潮,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五馆一中心”项目,改扩建高规格体育场,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管理,强化文艺团体的建设与管理,筹备创作一台具有通榆特色的、能够进行商业演出的高标准大型文艺节目,开展送戏剧、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系列活动,全力夯实群众文化基础。

可以预见,经济与文化的共融共进,必将让通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