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注问题的教学过程

关注问题的教学过程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哲学家休谟和马克思都有“怀疑一切”的研究习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针对理论甚至常识提问的方法是波普尔“猜想”方法或“试错法”的应有之义。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大胆质疑、观念对抗、批判思维的习惯。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提出“一切理论都是假说,并且始终是假说:它们是和不容置疑的知识相对立的猜测”[2]。这里的“理论”不仅指向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指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它揭示了一个事实:并非所有知识都有牢靠的基础,理论也有并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许多理论都有可能事先被“猜测”到,也有可能事后被“证伪”掉。正如哲学家休谟和马克思都有“怀疑一切”的研究习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针对理论甚至常识提问的方法是波普尔“猜想”方法或“试错法”的应有之义。问题意识是研究能力的开始和起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3]研究生研究能力既包含了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重要问题的能力,又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开创性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处理能力,前者是科研工作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因此,应试教育培养的恰恰只是后者即答题能力,却缺乏对创新思维即提问能力的训练。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地高度称赞发现问题的能力,韦特海默说:“一个伟大的发现,最重要之处往往是找到某个问题。看到和提出一个创造性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更重要,成就更大。”[4] M.亨勒认为:“提出恰当的问题,可能是整个过程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5]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显得至关重要,对于硕士和博士生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选题的含义就是这个选题中包含了“好问题”“重要问题”,而发现这个重要问题正是研究能力的体现。“无论是哪种程度的学生,围绕着学过的内容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习向前推进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步骤。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不乐于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这本身就是学习中的一个大问题。”[6]现实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常常发现整堂课当中学生不愿、不能、不会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思政课恰恰最有问题,不愿提问是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问题,而不能提问则是研究能力的欠缺,不会提问则有逻辑思维的短板。当然,缺乏问题意识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与恶果,大部分学生沦为解题工具而不是出题高手。在这个问题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用人文精神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潜能。要做到这一点,思政课教师首先就应当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用发现的乐趣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学生提出重要问题和研究重要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植入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个性化思维,带动和训练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进行创新、研究的问题意识。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大胆质疑、观念对抗、批判思维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