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安石写名篇

王安石写名篇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摆脱了政事,他得以潜心治学,有许多学者闻其名而从学,其中有陆佃、蔡卞、龚原等人,还有其子王雱,这些学者后来形成了一个阵容较大的“荆公新学”学派。某些地方官吏实施新法时借机对农民进行敲诈盘剥,损害了农民利益,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新法不满。《三经新义》颁行太学后,成为“荆公新学”的代表著作。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出身仕宦之家,但祖上却非望族,其父王益,进士出身,一生长期在外府州县任职。王安石19岁丧父,家人众多,生活十分艰难。少年时主要接受儒家教育,亦常读诸子百家书,“至于《难经》《本草》《素问》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临川集》卷七十三),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职,先后达18年。这18年间,王安石与李觏、刘敞等学者交往甚密,并深受二人思想的影响。他还埋头读经,著书立说,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号称“通儒”。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从提点江东刑狱奉诏还阙。呈送《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视时势之可否,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临川集》卷三十九)的变法纲领,未被仁宗采纳。嘉祐八年(1063年),母亲去世,王安石回江宁居丧。由于摆脱了政事,他得以潜心治学,有许多学者闻其名而从学,其中有陆佃、蔡卞、龚原等人,还有其子王雱,这些学者后来形成了一个阵容较大的“荆公新学”学派。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这时,宋王朝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均田制的破坏以及“不抑兼并”政策的实施,使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财富的不均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政治上,官僚机构重床叠架,冗官冗费日益增多,封建王朝的统治机器越来越庞大而沉重,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因此而日趋尖锐。加之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与侵扰,使宋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宋神宗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大胆起用力主改革的王安石,熙宁二年(1069年)即诏王安石“越次入对”,次年,任参知政事,再次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

王安石执政后,以“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接着又派遣人员考察农田水利赋税,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颁行新法。他所施行的新法有: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项。这些措施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因而引起地主官僚阶层的反对。某些地方官吏实施新法时借机对农民进行敲诈盘剥,损害了农民利益,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新法不满。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也对新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辞去官职,退居江宁。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他,旋又罢相,他从此一直住在江宁,直到去世。

王安石执政期间,为适应变法的需要,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用经义和论策试士,废除诗赋取士和繁琐的记诵传注经学。他还设置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并编纂《字说》。《三经新义》颁行太学后,成为“荆公新学”的代表著作。其中《周官新义》由王安石亲自训释,为的是从《周礼》中寻找改革的理论依据。《诗义》《书义》由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撰写。王安石的著作还有《易义》《洪范传》《论语解》《孟子解》《老子注》《楞严经疏解》《淮南杂说》《临川集》等,其中除《洪范传》《老子注》和《临川集》外,皆佚。王雱的著作今存《老子注》《庄子注》。“荆公新学”的其他著作大多已经亡佚,现存有蔡卞《毛诗名物解》,陆佃《尔雅新义》《埤雅》《陶山集》,龚原《易传》,陈祥道《论语解》《礼书》,耿南仲《周易新讲义》,郑宗颜《考工记注》,王昭禹《周礼详解》,林之奇《尚书全解》《拙斋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