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民宰相王安石

爱民宰相王安石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安石作为中国1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毁誉千年,至今也难下定论。王安石有很多不入流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不难排除苏洵对王安石的丑化过于夸大,但也可见一斑。这就是王安石,不委屈自己,不待见别人,却想着国家和老百姓。作为政治家,王安石以民为本,勤政为民。也就一个月,王安石抱憾忧愤而亡。王安石变法最具冲击力的理论就是他的“三不论”学说。王安石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

爱民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作为中国1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毁誉千年,至今也难下定论。诋毁者骂他是奸臣贼子,误国害民;美誉者说他德比尧舜,圣过孔孟。这里面究竟有些什么说不清呢?为什么反差如此悬殊?“熙宁变法”究竟是历史上的一本烂账,还是一本说不清的糊涂账呢?难道时人、世人和史人们就没有个公论吗?说实话,公论这位主持“熙宁变法”的大宋宰相还真的不容易。

他做人不入世俗。王安石有很多不入流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有说他长得豹头牛耳一身蛇皮,又衣冠不整,个人卫生很差。吃饭不知其味,穿衣不管整洁,说话不分场合,做事不讲情面,是个典型的“二百五”。这些都可以从苏洵的《辩奸论》里找到证据。不难排除苏洵对王安石的丑化过于夸大,但也可见一斑。王安石是一个读书迷、工作狂,是一个一思考就如痴若醉的人。因为读书而通宵达旦,怕上班迟到,竟忘了洗漱,衣冠不整就上朝议事;因为思考变法大事,把皇帝和自己打赌钓鱼的鱼饵吃个精光;因为忙于工作,经常废寝忘食,就连正入口的饭菜是啥也不知不晓。同僚们见他真是太脏,强行让他洗澡,给他偷换一件新衣,他穿上如同以往,连个“谢”字都没有。也许他压根就没发现衣服被换。他对待上级就像对待自己的衣食一样,浑然不顾不管。对持异论的官员,他一概称之为庸儒。他滴酒不沾,像包拯这样的上级劝酒,他也不改初衷。他喜欢高谈阔论,又特别能自圆其说,不管别人怎么想,能不能接受,他总是慷慨激昂、针砭时弊、痛斥异议,招徕众人的非议。反对派认为他傲慢、矫情、奸诈、阴险。苏洵煞费苦心撰写讨伐檄文,多少有些文人的轻狂。而那些朝中的大臣们争着写文章骂他是“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就不能不说王安石的确有些惊世骇俗。而他自己也不在乎,依然如故,还以诗言志把自己比做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这就是王安石,不委屈自己,不待见别人,却想着国家和老百姓。时人叫他“拗相公”,他的确“拗”得很有特色。

他做官不计名利。王安石做官有个原则,那就是看能不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办事。只要能做事,官不论大小都行。他从县级干部做到省级干部,一直干得不错,官声好,民望高。1047年,王安石在谨县当知县时,一上任就花了十三天时间跑了十四个乡镇调研旱情,还发动群众利用丰年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以“人定胜天”的勇气改变了谨县靠天吃饭的面貌。他还实验青苗法,给谨县百姓发放信用贷款,获得巨大成功。他当地方官将近二十五年,几乎每届任满,中央都要调他进京,但他坚辞不就。朝官们有的借以弹劾他,皇帝也有意加压,逼得公差哀求他,而他躲进厕所就是不出来接旨。当朝宰相文彦博夸他“恬然自守,未易多得”,他却不图虚名,非要说:“伏念臣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乞免就试状》)意思是一大家子到了京城,可能生活会更困难。直到宋神宗登基,欲意变法改革,他认为这是家国大事,才欣然领命,并两度拜相,推行变法大计。后来辞相归里,神宗皇帝知道他家里困难,经常给他些钱粮度日。他却把它送给寺庙。他官居宰相高位前后凡八年,其间一度权势熏天,几乎可以主宰百官的荣辱予夺。但是,从未用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私利;他对金钱也从不计较,据说,其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公费,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这样一个为天下理财的宰相,家里却一贫如洗,无财可理。相当厌恶他的人,都承认他是一个真诚、虔敬的洁身自好的君子。司马光和苏轼都很景仰他的人品。

他执政不伤民本。作为政治家,王安石以民为本,勤政为民。年轻的时候就以一首《河北民》步入诗坛,向时人亮出“当代杜甫”的形象。在谨县做知县时,他经常到盐民中调查研究,目睹贪官和奸商对盐民的克扣和盘剥,发出“‘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的诘问;在舒州,他亲历官吏豪强兼并势力搜刮民脂民膏,导致农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农村萧条凄凉、满目创伤的悲惨景象,不禁喟叹“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只有加倍工作,才是最负责任的呀!在慎县,他被三年修路告成的农民工感动了,体会到农民工的劳动价值了,也看出自己为官的渺小来。“十年空志食,因汝起予羞。”与农民工比,自己是白吃了十年的官饭呀!他在地方为官时,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想尽办法为民办事,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做了宰相主持变法,也是以强国基固民本为要旨。许多新法他在地方上实验时都很成功,但在全国推广时矛盾重重,问题多多。就连王安石本人也渐渐失去信心,让他还有所慰藉的就是“免役法”了。免役法本质上就是给农民减负的,实际效果也比其他新法要好。这是王安石最费心也最上心的一部新法,他为它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几乎就是他的命根子。十七年后,该法最后一个被废除。也就一个月,王安石抱憾忧愤而亡。

他变法不师旧说。王安石变法最具冲击力的理论就是他的“三不论”学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有此信念,他理直气壮,他信心百倍,他无所畏惧。虽然新法大多是集前人经验所得,但王安石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计划,绝非盲目照抄照搬。他创立新学袁对历朝历代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都作出自己的解释;对诸子百家的理论成果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创新;特别是对唐宋儒学大家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理性地批判和扬弃。他撰写了大量的哲学著作袁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为自己的变法改革搭建了一个精神画廊。他是一个精英主义者,甚至唯我独尊;也是一个否定主义者,达到舍我其谁。他崇尚变法前辈商鞅一诺千金政必行;他嘲笑项羽、范增不懂“有道吊民天即助”的道理,却拥戴一个放羊儿;他期待有贾谊一样的帮手推进变法;他面对国家积弱积贫的窘况,想起诸葛亮“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英雄豪迈;他指着浩繁的《春秋》巨制,写下了千古名篇《读史》,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不师旧说的严正态度。“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眈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正如所言,千年来,人们就是读不懂他,难下定论。毁誉已千年,是否千年再毁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