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隐寺天王殿天王像

灵隐寺天王殿天王像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飞来峰概况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我们眼前的这座奇秀的小山峰,就是苏东坡诗句中提到的飞来峰。它海拔高仅209米,却有“灵鹫峰”、“东南第一山”的美誉。关于飞来峰的来历,还有是从峨眉山飞来的说法,并流传着济公活佛抢新娘、救生灵的故事。由于它们衔接和完善了我国摩崖石窟艺术史,故飞来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塔是为灵隐寺开山祖师高僧慧理而建。
灵隐寺_华东导游实战宝典

  各位团友,不过隔了一道照壁,繁华都尽。

  游人如织。然而山其实真的是幽,透着佛家的安详。心气尘埃落定。翠峰如簇,满山遍野的绿,氤氲着,缭绕着,才体会到“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湿”字用得多么恰到好处。天空事实上澄明如洗,却总觉得有雾。也许是佛殿那边飘过来的香火罢。是多少年的积淀,才造就这纷嚣人世之中的一方净土。在山径穿行,揣想着佛们含笑而慈悲的心。他们是如何孤寂千年,泰然安然。又如何只拈花一笑,便看尽大千世界,滚滚红尘。

飞来峰概况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我们眼前的这座奇秀的小山峰,就是苏东坡诗句中提到的飞来峰。它海拔高仅209米,却有“灵鹫峰”、“东南第一山”的美誉。相传在1 600多年前,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奇峰怪石、风景绝异,惊讶地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时飞来?”后人由此取名此山为飞来峰。关于飞来峰的来历,还有是从峨眉山飞来的说法,并流传着济公活佛抢新娘、救生灵的故事。看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啊!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飞来峰形成于地质史上二叠纪时期,距今已有2亿年历史。它是一座石灰岩山峰,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地松脆,易受水蚀和风化,历经岁月形成了许多形状各异的岩洞。因此,我们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无石不奇、无水不清、无洞不幽、无树不古”的飞来峰。

  飞来峰最为珍贵的是,在其天然岩洞和山崖上,布满了五代至宋、元时期的大批石刻造像。在长约600米、宽约200米的区域内共有153龛400余尊佛教造像,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有338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雕凿于五代后周顺元年(951年)飞来峰最早的石刻造像“西方三圣”,雕刻于公元1022年的最为精致的“卢舍那佛会”浮雕,雕刻于南宋时期飞来峰最大、最著名的造像“大肚弥勒”。这些精湛的雕刻艺术品不仅给奇峰怪石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使飞来峰成为我国摩崖石窟造像的艺术宝库。由于它们衔接和完善了我国摩崖石窟艺术史,故飞来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林洞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山洞叫青林洞。因为洞口看似老虎嘴,所以也叫“老虎洞”。请大家抬头观看,位于青林洞口上方的三尊大型佛像就是“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他双手施智拳印,又称大日如来,即佛光普照的意思,左为文殊菩萨,手执金刚剑;右为普贤菩萨,手执经函。这龛佛像雕刻于公元1282年,是元代作品中最早的一龛。

  在“华严三圣”旁有三尊小佛,人称“西方三圣”。它雕刻于五代后周顺元年,即公元951年,是飞来峰有年代可考的造像中最早的作品。佛龛中间的是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称无量寿佛,接引佛。两侧分别是他的左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这件作品虽然已经风化,但仍然可以看出五代时期的艺术风格,其制作是相当工整精致的。

  大家请看,洞口右边的崖壁上有一看非常精美的浮雕,主题是佛教故事“卢舍那佛会”。它是飞来峰造像中雕刻最精致的作品。石龛正中莲花坐上的是卢舍那佛,他是佛教密宗中的最高神,能以光明普照众生,故名大日如来,即佛光普照的意思。卢舍那佛头戴宝冠,身披袈裟,双臂上举,作说法状。左右两侧骑在狮、象上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身边还有四大天王和四菩萨像,再加上随身供奉,一共十五尊。龛外还有两个“飞天”浮雕。这龛浮雕是北宋乾兴年间,即公元1022年的作品。这组造像手法精炼,灵巧细致,富有装饰趣味。

理公塔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理公塔。这座塔是为灵隐寺开山祖师高僧慧理而建。据说慧理圆寂后,他的遗骨就埋葬在塔下。现在的塔是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重建的。塔为实心,七层六面,一层为塔基,二层刻塔铭,三层刻《金刚经》,四层以上是佛像。古朴沧桑的理公塔见证了一个印度高僧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弘扬佛法的艰辛。

宝藏神大夜叉王

  塔旁的这两尊石刻,都是元代的作品。左边这尊大腹便便、面带微笑的就是西藏喇嘛教中的财神——“宝藏神大夜叉王”。据说他掌管着天下无尽的财宝。大家看,他身上披挂着用鲜花串成的璎珞,戴着金银珠宝串成的大海螺。据《佛经》上说,只要按照这种形式绘制或雕刻出“宝藏神大夜叉王”,那么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了。

金刚手菩萨像

  右下方这尊为金刚手菩萨像。金刚手就是夜叉神,按西藏喇嘛教密宗的形象应该是十分凶恶的。可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刚手菩萨却头戴宝冠,手拿金刚杵,身围飞舞飘带,一脸孩童稚气,完全打破了密宗的仪式。它是唐宋传统风格同藏、蒙民族艺术相结合的一件艺术品。

龙泓洞

  我们面前这座山洞叫龙泓洞,洞口右侧有一组结构完整、形象逼真的佛教历史题材浮雕。浮雕长约6.6米,高1米,描述了白马驮经、唐玄奘取经、朱士行取经的故事。第一组唐僧取经的故事描绘的是唐三藏于贞观三年从京都长安出发西行,跋山涉水,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到达北天竺摩揭陀国,拜见戒贤法师的故事,浮雕中双手合十、缓缓前行的就是唐三藏。第二组描述的是曹魏僧朱士行取经的故事,朱士行左手提棍棒,右手牵匹马,大步前进。第三组描述了白马驮经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永平十年(67年)明帝派蔡谙等人去西域求佛法,在月氏国遇到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滕、竺法兰,便请他们到西安洛阳传教。这些雕刻结构完美、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内地僧侣到国外、外国僧侣到中国来开展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的史实,具有写实风格。

大肚弥勒佛

  各位游客,整座飞来峰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前方对面崖壁间那袒腹露胸、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佛了。它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龛,长9.9米,高3.6米,是雕凿于公元1000年的宋代作品。您瞧!他慈眉善目,安然袒座,一手拿布袋,一手执念珠,在两旁十八罗汉的簇拥下,他“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一千年来已经成为飞来峰造像的标志了。《佛经》上说,弥勒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在释迦牟尼圆寂后,再过56亿7千万年,弥勒才能接班,被称为“未来佛”。但我们前面这尊“大肚弥勒”并不是佛祖的接班人。据《佛经》记述,弥勒佛和释迦牟尼都是印度僧人,身披袈裟,立身合十,面容端正。如今我们看到的弥勒佛是根据我国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契此和尚形象雕塑的。因为他肚皮极大,整天乐呵呵地背着大步袋游街串巷、乐善好施,总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人们都叫他布袋和尚。他在奉化岳林寺圆寂时,口中念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都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重降人间救助众生,于是有了中国式的弥勒佛了。大家看,弥勒佛笑得如此开心,是因为“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所以大家有缘相聚一游,人生烦事当一笑了之。

多闻天王

  大家请看,那骑着青狮的雕像就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别名“施财天”。它既有护国护法之任,也兼有财神之责,因而有“佛教财神”的称号。因为他以福禄财富而闻名,所以称他“多闻”。宋代以后佛教进一步汉化,《封神演义》将他与托塔天王混为一体,所以有些寺庙中我们会看到他手中拿的不是宝幢而是宝塔了。多闻天王身披盔甲,脚蹬武靴,手持宝幢,形象威武生动。这尊雕像高2米,是元代的代表作品。它充分体现了元代密宗造像的特点:一是刻画生动,接近现实;二是带有密宗的风格,又被唐宋风格所同化;三是服饰独特。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尊多闻天王,就可得出结论:密宗造像一般不披袈裟,常为袒胸露背,带有藏蒙色彩。

  各位游客,弥勒和多闻天王分别是宋代和元代的代表作品。这两尊石刻不仅注重外观的描绘,更重要的是作者十分注重内心的刻画,从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性格。如弥勒的嬉笑自若,多闻天王的雄伟气魄,可以说是刻画入微,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些精美的石刻造像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和高度发达的灿烂文化。它同飞来峰灵秀的山水巧妙地结合起来,更使飞来峰折射出迷人的光彩。

壑雷亭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亭叫作壑雷亭。相传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第十世孙担任临安(今杭州)知府时所建。亭名出自苏东坡的诗句——“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宋代时,亭子旁边有一石闸,平时关闭,用于蓄集旁边的冷泉池水。每到大雨滂沱,冷泉水大涨时,便开闸放水。冷泉池水从闸口奔流而出,涛声阵阵、奔腾赴壑,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听了真有“壑雷”的感觉。

冷泉亭

  与壑雷亭相邻的便是有名的“冷泉亭”了。冷泉,早在唐朝以前就存在。冷泉名胜,山水荟萃,美在天然。它处处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美感。冷泉亭最初建于冷泉溪流中。那时,在冷泉亭旁边建有虚白、候仙、观风、见山四个亭子。白居易曾说,“东南山水唯杭州为最,杭州尤以灵隐为佳,”而灵隐又以冷泉亭为首。后来冷泉亭被山洪冲毁,明万历年间又在岸上重建。1 000多年来冷泉亭以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一直是人们流连聚会、休憩赏景的地方。白居易、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都常在此饮宴赋诗、处理公务。亭内原有一块“冷泉亭”匾额,是由唐代白居易先书“冷泉”二字,二百多年后,苏轼又补书一个“亭”字完成。二公书法风格不同,但却同处一匾,堪称古今一绝。但这块匾已经流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题匾是由郭化若将军所书。

  冷泉亭内曾有许多对联。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在亭内题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引得晚清著名朴学大师俞樾一家有趣对联。俞樾对“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俞樾老伴对“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俞樾次女暗用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典故,对出“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大家有兴趣也不妨试对一下。

灵隐寺概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杭州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千年古刹——灵隐寺。一般的寺庙,讲究的是山门开阔,以炫耀法门的气势,而灵隐寺却深隐在群峰密林之中。即使大家到了寺庙前,也找不出“灵隐寺”这个寺名。各位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我得先简单介绍一下灵隐寺的历史。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距今已有1 600多年的历史。它比少林寺创建还要早170年,是杭州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全国十大名刹之一。据《灵隐寺志》记载,公元326年,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水奇秀,怪石嶙峋,很像印度的灵鹫山,因为灵鹫山为仙灵所隐之地,所以他认为这里必将成为佛国仙境,于是便在这里建寺,取名为“灵隐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隐寺的第一大殿——天王殿前面。大家请看大殿重檐下挂的两块匾额。其中一块“灵鹫飞来”是由近代著名佛教居士、书法家黄元秀所题;另一块“云林禅寺”是康熙皇帝亲笔所书。康熙帝为什么会为灵隐寺题写“云林禅寺”匾额呢?据记载,康熙皇帝巡游江南时,曾在灵隐寺主持谛晖法师的陪同下,一早登上寺后的北高峰,看到寺院笼罩在晨雾之中,眼前云林漠漠,分外幽静,下山回寺后,便引用杜甫“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的诗句,挥笔题写“云林禅寺”四字,既点出灵隐寺的典雅,又说明自己不俗。但300多年来,杭州人民从未接受这样的改名,还是称这座寺庙为“灵隐寺”。

  请看,天王殿前的两个经幢,皆刻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它们原是吴越国王家庙“奉先寺”遗物,宋仁宗景佑二年至四年(1035-1037)由迎栅禅师移置于此。经幢也称石幢,是刻着佛名或经咒的石柱,是古代佛教标识物,为镇邪祈福用。

  灵隐寺自创建至今,重要的毁建有14次。五代吴越时,因国王钱弘俶信奉佛教,大规模修建灵隐寺。当时全寺有9楼、18阁、72殿、僧房1 300余间、僧人3 000余人,是灵隐寺历史上的最大规模。清代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巡游灵隐寺,乾隆皇帝也六次来灵隐寺,可见灵隐寺在当时的地位。可惜近300年来,灵隐寺屡遭破坏。在抗日战争时期,灵隐寺失火,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仅存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灵隐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修复。现已建成了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依山而建藏经楼、华严殿,以及东西禅室、碑室、方丈院和五百罗汉堂等,实现了灵隐寺“还灵鹫之壮观,复名山之胜景”的梦想。

天王殿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站在灵隐寺的天王殿前。请大家抬头看,天王殿上有“威镇三州”匾额。古代神话认为须弥山是人类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绕此山回转出没,三界清天也依此山在四方建四州,即东胜身州、南赡部州、西牛货州、北俱卢州。相传北方是净土,因此韦驮只需威镇东、西、南三州即可。

  大家请看,正中佛龛内供奉的是“皆大欢喜”的弥勒佛木雕像。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迎接各方游客,接受香客的第一炷香。他正向我们传授一种人生智慧:心胸宽,万事能容,知足常乐,健康长寿。

  殿两侧分别列着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据《佛经》讲,四大天王在此各护一方,故称“护世四天王”。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锋”和“风”同音,增长的意思是令众生增长善根,持剑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弹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琵琶没弦需要“调”音,他要用音乐感化众生,使他们皈依佛门。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手持雨伞样的宝幢,寓意“雨”。他既是护法神也是佛国财神,他用宝幢制伏魔众,保护众生财产。手缠金龙的是西方目天王,他能用净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他是群龙首领,众龙必须顺从于他。这四位威武凛然、造型精绝的天王不仅是佛法的守护神,也充当了凡间百姓愿望的代言人,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弥勒佛背面是手持降摩杵的韦驮菩萨,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据说,释迦牟尼佛槃磐后,其舍利曾被魔王抢走。韦驮不畏艰险,奋力追回舍利。因此,在佛寺中,韦驮塑像都面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意为保护佛祖,驱除邪魔,威镇三州。灵隐寺的这尊韦驮像高2.5米,是南宋初期用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是灵隐寺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尊佛像。

  各位游客,印度血统的韦驮菩萨在中国已被彻底汉化,被塑造成地道的中国古代武将形象。在中国的寺庙里,韦驮一般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立;另一种是一手握杵柱地,另一手叉腰。两种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含义。云游的僧们只要看到寺内韦驮像是双手合棒杵的,就知道这里是十方丛林,对来客表示欢迎。大家都可以大摇大摆来投宿。如果韦驮是握杵柱地的,则表示此地为非接待寺。从灵隐寺韦驮的姿势,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是非接待寺。

大雄宝殿

  各位游客,我们面前的这座雄伟建筑就是大雄宝殿。“大雄”的意思是一切大无畏的勇士,是古印度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所以信徒们就把供奉佛祖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现在的大雄宝殿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的,是一座单层重檐三叠式的歇山顶建筑。大殿高33.6米,仅比天安门城楼低0.1米,其规模之大,在国内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大殿屋檐下悬挂着两块横匾,“妙庄严域”是著名书法家张宗祥所题,“大雄宝殿”是由书法家、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于1987年重书。

  大殿两旁有两座建于北宋时期(960年)的经塔。它外观八面九层,上面雕刻有菩萨像和佛经故事。经塔造型优美,雕刻精湛,与天王殿门前的两座经幢(建于北宋969年)称得上灵隐寺保存最为长久的古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请随我入殿参观,正中莲花石座上趺坐的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相传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现在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他出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约与中国孔子同一时代,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茹苦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据说能使众生脱离苦海的佛教,被佛门弟子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智者”。目前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教徒3亿人以上,形成以禅宗为首的众多教派。灵隐寺就是一座禅宗寺庙。

  这尊释迦牟尼佛像是1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邓白教授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构思设计、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华东分院雕塑系教师和东阳木雕厂民间艺人合作创造的。佛像用24块香樟木雕成,高19.6米,加上须弥座石基总高24.8米。佛像全身两次贴金,共花去黄金86两之多。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佛像头部微微前倾,两眼凝视,右手微抬,仿佛正在向朝拜者讲经说法。佛祖坐在莲台上,表示圣洁清芳,出淤泥而不染;佛螺状的头发为天蓝色,象征与天齐平;额眉间有个“白点”是佛祖32相之一的“眉间白毫相”,表示吉祥如意;头部后面的镜称为“摩尼镜”,象征智慧和光明;佛顶上有一把撑开雨伞似的盖,叫天盖,全用珠宝装饰而成,又称“宝盖”。

  殿内东西两边的二十立像为二十诸天。他们本身是古印度神话中的罚恶护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采用其说,将其设为护持佛法的神。东侧这尊身旁有一小孩的是鬼子母神,她原是个专吃小孩的恶魔,后得释迦牟尼感召而皈依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为专门保护儿童的善神。佛教传入中国后,二十诸天的形象逐渐被汉化,他们穿戴的服饰很多都是模仿我国封建王朝的文武官员。

  殿后排列有十二尊趺坐的像,是佛祖的十二大弟子,民间称“十二圆觉”,意为像佛那样圆满的觉悟者。据说现在的佛经就是他们根据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讲经说法和自己的见解整理而成。大雄宝殿有十二圆觉这样的布局,在全国寺院中是非常罕见的。

  各位游客,大家请看释迦牟尼像的后壁。这是一组气势恢弘的彩色“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它高20余米,全部用黏土塑成,塑造了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的一百五十尊佛像。

  大家请看,这位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的孩童就是善财童子,简称善财。据《佛经》讲,善财童子是福城长者五百童子之一。他出生时,有种种珍宝涌现,故名善财。善财天生不爱财,发誓要修行成佛。文殊菩萨路过福城,看出他有佛缘,便指点他南游110城,参访53位“善知识”,最后遇到普贤“即身成佛”。所以,佛教建筑中的阶梯常为五十三级,比喻“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现在民间常认为善财是“招财童子”或祈祷童子投胎,这是错误的理解。

  群塑分上、中、下三层,分别为天、地、海。正中脚踏鳌鱼、手持净瓶的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又称“观自在”。据说她有32种化身,世上众生遇到灾难,只要念诵她的名字,她就会循声来救,所以称为观世音。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观音”。大家知道,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与中国民族文化融合而渐渐演变。观世音菩萨原为男性,为了迎合善男信女的心理需求,在南北朝时开始塑成女性像,使观音逐渐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女菩萨。中国佛教将农历二月十九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为“观音香会”。民间还有观音送子的说法。传说在人世间地下有鳌鱼,它一动,世间就会翻天覆地,所以观音将其镇住,使人间得以太平。观音的左右站一对童男童女,分别是善财和龙女,他们是观音的左右胁侍。

  请大家再看,中间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王菩萨。他曾是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削发为僧后到中国的九华山修行得道。地藏受释迦牟尼的重托,在释迦牟尼涅槃而未来佛弥勒佛出世前的这段时间,要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

  最上层的那尊瘦骨嶙峋的塑像,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形象,又称“饿佛像”。当时,他吃的是白猿献的果,喝的是麋鹿献的奶。也许这就是和尚只能吃素,但可以喝牛奶的缘由吧。

  各位游客,在这里还要特别介绍一位大家所熟悉的人物。请看左上方,那位侧着身、手拿破扇子挡住脸的就是济公和尚。济公原名李心远,出家法名“道济”,是浙江台州人。南宋初年在灵隐寺出家,是高僧瞎堂法师的徒弟。他虽然不守清规戒律,平时是一副“鞋儿破,扇儿破,身上袈裟破”的形象,但他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为人正直善良,又神通大,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至今还流传着“济公智斗秦丞相”、“济公斗蟋蟀”、“运木古井”等许多有关他的传奇。老百姓都尊称他为“济公活佛”。济公圆寂后,葬在杭州虎跑寺,虎跑泉西有二层楼高的济公塔院,是其遗骨安葬处。

药师殿

  大雄宝殿后面是一座单层重檐歇山顶大殿,这就是1993年正式开光的药师殿。“药师殿”的匾额是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书。殿内正中手持宝塔的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左右分别是手托太阳象征光明的日光菩萨和手托月亮象征清亮的月光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能除生死之病,故简称为药师佛。药师佛成佛时,曾立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据说,他能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又被尊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在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人民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盛。从宗教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心病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一切病皆由心发,由心而生。药师佛不可能消除人们肉体的病痛,但可使众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医治信徒的心病。

  大殿两边是药师佛的十二弟子“药叉神将”。他们不仅顶盔黄甲,神态威武,而且会按十二个时辰轮流值班,及时去拯救那些生病的信徒,保护众生。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汉化,人们按中国的习俗给他们配上了十二属相,你属什么就直接找他,让他给你和亲人朋友开张延年益寿的“药方”吧。

藏经楼和华严殿

  各位游客,接下去我们要参观藏经楼和华严殿。灵隐寺的第四进是藏经楼,第五进是华严殿,两大建筑都依山而建,密林相掩,似有红尘飞不到之势。

  藏经楼分为云林藏室、法堂、藏经楼三部分。这里陈列着历代佛教文物珍品,收藏了丰富的佛教书籍,重放“灵隐书藏”之光彩。

  华严殿是灵隐寺的最高处。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是从释迦牟尼法身经过修行后大彻大悟的报身佛形象来塑造的,体现佛祖从法身、报身、应身的“三身”变化。左右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尊佛像都用楠木雕塑,工艺精湛,是佛教艺术的精品。

  各位团友,灵隐寺西面有新建的五百罗汉堂。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有说是参加第一次与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还有的说是五百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灵隐寺的罗汉堂原来就有,而且名声远播。可惜罗汉堂在1936年毁于火灾。1999年共耗资五千余万元的五百罗汉堂重现灵隐,共占地3 616平方米。殿内供养五百罗汉。呈“”字型布局。所有罗汉像均用青铜铸成,像高1.7米,重1吨,造型形象生动。殿中间建有高12.62米的铜殿,四面透空,供奉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峨眉、普陀、九华)的主佛像。其造型之别致,气势之雄伟,已列入吉尼斯纪录。灵隐寺的罗汉堂又为佛教世界增添了一处文化珍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