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弘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意思是非弘大强毅之德,不足以担重任、行道远。士人“仁以为己任”,而且“死而后已”,意味着“弘道”不仅是士人的职责,更是士人的本质,是士人立于天地之间的价值所在。儒家这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道德担当和不论穷达兼济天下的勇气,已经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士人文化中的一条红线,成为激励历代儒家文人保家卫国的一种精神力量。

——《论语·泰伯》

释义: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弘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这个责任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远吗?

点题:

朱熹说:“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意思是非弘大强毅之德,不足以担重任、行道远。士人正是因为明了自己所担当的重任,所以才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人立于天地之间,必须坚持胸怀弘大,明了时代和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免受俗务所困。

链接:

《论语·里仁》——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苏轼《晁错论》——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延伸悦读:

这句话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参说的,可与《论语·卫灵公》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照来读。这两句体现出来的儒家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与道家的洁身自好、悄然遁世,形成了鲜明对照。在儒家理论体系里,“士”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阶层,更应该有积极的社会担当,这个责任就是“仁以为己任”或者“弘道”。儒家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贯穿先秦直到清末民国,在文人志士思想传承中的一条红线,正如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士人“仁以为己任”,而且“死而后已”,意味着“弘道”不仅是士人的职责,更是士人的本质,是士人立于天地之间的价值所在。士人不管能力大小,其价值都在于“弘道”,“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仁以为己任”,这不是外在于士人自身的一种“工作”,而是士人的一种“天职”。士人弘道不仅是终其一生的事业,而且他和这一事业是融为一体的,即“士人”就是“弘道的人”,“弘道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士”,所以“士人”亦称为“卫道士”:生为弘道,死为殉道。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士人”的这一本质和价值?这体现了儒家观念中“士人”与“道统”不可分割的关系。“士人”与“道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士人”才能有“道统”的延续,有“道统”才有“士人”存在的价值,正如朱熹所说的“人外无道,道外无人”。儒家这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道德担当和不论穷达兼济天下的勇气,已经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士人文化中的一条红线,成为激励历代儒家文人保家卫国的一种精神力量。历代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士大夫无不是这种意志坚定、志向远大的儒家精神的信奉者。屈原、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等,我们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这些旧时代的士大夫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是,他们从未为了一己之私利而蝇营狗苟,在道德人格上堪称表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但中华民族虽历经曲折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士大夫的精神力量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