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文》与《周易》变异

《经文》与《周易》变异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如此危局,周公认为只有《易》才能拯救天下。他决定再次用周族“最高智慧”的结晶——《周易》来解决“殷民迁国”的难题。为了使异化后的《周易》能顺利为殷商遗民接受,接受周公之命的周王朝幕僚可谓尽职尽责。改头换面后的《周易》就是当时乃至后世公开流传的《易经·经文》。至今许多人仍然将《易经》看作是“筮占”之作,有的还将包含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彖辞》等主观臆断为后世附会之作等。

灭商以后,武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为安抚殷商遗民,“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利用殷纣王之子武庚来统治殷商遗民。“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将殷商王畿之地分为三个侯国,来互相制约,“乃罢兵西归”。这个政策为日后周王朝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周武王在位四年就去世,而成王年幼,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并安定刚刚平稳下来的天下,周公不得已而摄政。但成王的叔叔们却认为周公是在篡权,早就心怀不满的他们,联络殷商贵族,勾结周邻部落起兵反周。面对如此危局,周公认为只有《易》才能拯救天下。他在《彖辞》的指导下,写就了《象辞》,使《易》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提高,他深知:在新生的政治集团登上历史舞台(君“临”天下,弘扬美德),中正以“观”天下之后,还需要效法雷电“噬嗑”的精神而彰显法律的力量。

为了彰显法律的力量,保卫新生的周王朝,周公发布文告,统一思想,授命齐侯姜尚征伐权,并亲自统帅三军东征平叛。周公首先集中兵力诛杀了武庚,管叔自杀,蔡叔、霍叔被流放,消灭了叛乱的中心势力;接着又分兵讨伐奄、熊、盈等十七个叛国,灭商事业才宣告彻底完成。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殷商王朝的后遗症,周公在“三分其国”无效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采用迁移之策来彻底瓦解殷商贵族之间的联系。《史记·管蔡世家》载:“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无论如何,所有原殷都的“殷民”都面临“迁国”的局面。可是,殷商曾是个迷信大国,蒙昧不化,民智未启,实行法令教化不可能达到使殷商遗民自愿“迁国”的目的;强行逼迫一部分殷民“迁国”可以,但强行逼迫大多数殷民迁国又势必导致旧势力更大的反弹,危及新生的周王朝政权。在对“如何才能使殷民自愿迁国”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后,周公很快就找到了殷商遗族的死穴——迷信,又回到“无《易》天不虞”的路子上来了。他决定再次用周族“最高智慧”的结晶——《周易》来解决“殷民迁国”的难题。“将计就计,顺应殷商遗民的所好,少数贵族可以赏赐他们大龟以满足他们占卜的意愿;绝大多数民众,则可以通过将《周易》改头换面为充满神秘色彩的占卜之学的方式,既满足他们占筮的意愿,又从思想上彻底征服他们。”这成为周公的“最佳”决策。传世《易经·经文·益卦》载:“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可违……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周公的这种思想。

这一次周公并没有亲自上阵,而是命令部属根据自己的授意行事。为了使异化后的《周易》能顺利为殷商遗民接受,接受周公之命的周王朝幕僚可谓尽职尽责。他们对《周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一)删除或裁剪《周易》中包容的“通天下之志”、“定天下大业”的部分,使异化后的《周易》内容失去有机的联系,并对剩下的内容神秘化,使其仅具“筮占”之功能。(二)在异化后的《周易》中加入殷商占卜时的“常用语”,并极力使语言表述“通俗化”、“占卜化”。这里的“通俗化”、“占卜化”仅指使异化后的《周易》的语言表述与殷商占卜语言尽量一致,尽可能达到与常用的“殷商卜骨”难分难辨的程度,如传世《易经·经文》诸卦中对“元、亨、利、贞”殷商特定卜辞的引用,旅卦(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既济卦(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未济卦(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等对殷商先人事迹的引用。所有这些,都让殷商遗民在将传世《易经·经文》作为占卜依据时感到熟悉而亲切,自然不会产生疑虑。(三)为了将事情做得惟妙惟肖,周公及其幕僚对流传于世的《周易》之《彖辞》、《象辞》的一部分也同步进行了“修正”。如《彖辞》坤卦:“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蹇卦: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解卦:“利西南”,往得众也。如《象辞》丰卦:“虽旬无咎”,过旬灾也;既济卦:“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四)调整“筮占”方法。保留业已在当时社会公开流传的部分,去掉“筮占”新法中蕴含的上古人类追求自身行为与“天时、地利、社会”相和谐的精神,引入特定的概念——如“老阴、老阳”将筮占方法复杂化,以消解人们因筮占结论与现实行为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对占卜方法和依据的怀疑”。今天我们看到的筮占方法大致就是原方法改版后的产物。

改头换面后的《周易》就是当时乃至后世公开流传的《易经·经文》。果然不出周公所料,殷商遗族在传世《易经·经文》这一“糖衣炮弹”的作用下,很快就沉浸于旧有的习俗——占卜中去了。在反复出现的传世《易经·经文》卜辞——“利西南,不利东北”卦辞思想的指导下,殷商遗族一部“俯首听命”离开旧都城,沿着“卦”中指明的方向,来到周公算计好的几个地方,直至“大吉大利”的远方——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在那里,还有被强迫迁移到此的“顽固不化”的殷商遗族一部早早地在等着他们的到来。周公又在洛邑的西边修建了王城,派八师军队驻守。从此,新生的周王朝政权得以巩固,周公也因此获得了“未卜先知”者的美名。至今,“周公解梦”仍广泛流传于民间,真可谓是“三千年不朽的杰作”!可是,令周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异化了的《周易》即传世《易经·经文》的威力是如此之大,它不仅仅迷惑了“迷信的殷商子民”,还遮蔽了三千年来许许多多人们的“慧眼”。至今许多人仍然将《易经》(包含《周易》各部)看作是“筮占”之作,有的还将包含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彖辞》等主观臆断为后世附会之作等。

这样,异化了的《周易》就以传世《易经·经文》——“筮占的面目”走向了民间,成为在民间公开流传的“平民之学”。

鉴于三千多年来传世《易经·经文》对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经文》字斟句酌,对每句话都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以利于尽可能地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