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与各学科的关系

《周易》与各学科的关系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易》作为综合性的智慧科学,与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派生关系,有的是同源关系,还有的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应该说,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哲学流派都源自《周易》或受《周易》的重要影响。这两个评价足见《易经》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周易》不仅启发启源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哲学家的思想同样有着启迪作用。综上所述,《周易》和现代科技的某些关联,绝非《周易》攀枝折桂、生搬硬套。

《周易》作为综合性的智慧科学,与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派生关系,有的是同源关系,还有的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其中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甚至有的新兴学科。

(一)《周易》与哲学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并向前发展的。哲学存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群体里、层次上。因此哲学是高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学问,是统领之学,也可以说是母科学。

不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研究到一定程度都要归到哲学的范畴去,因为他们需要思想,而科学只能产生知识,哲学却可产生思想。物理学家牛顿曾说:“科学与上帝伟大的创造相比,不过如一个孩子在大海边偶然捡到一片美丽贝壳而已。可是大海里又有多少美丽贝壳啊!”爱因斯坦也曾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可是没有宗教的科学却是无法前进的。”他们所说的上帝和宗教,其实就是哲学的代称而已。可见,哲学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

《周易》首先是哲学。应该说,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哲学流派都源自《周易》或受《周易》的重要影响。首先说儒家思想,上文已提,孔子即为创易三圣之一,他对《周易》研究如此之深,他的思想一定受到《周易》深层次的启迪,不管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思想、还是“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定和《周易》同源同流。当您掌握了《周易》的思想之后,再翻开《论语》一定会感觉释然!明代重臣张居正在《答胡剑西太史》一信中谈到研易感受时就曾说:“……窃以为六经所载,无非格言,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指《周易》)。自起居言动之微,至经纶天地之大,无一事不有微机妙用,无一事不可至命穷神,乃其妙即白首不能殚也,即圣人不能尽也,诚得一二,亦可以超世拔俗矣!”

“一部《道德经》就是《周易》的翻版”,康有为也曾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这两个评价足见《易经》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其实,道家中的“道”,就是无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周易》的思想,“水至清则无鱼”也充满着《周易》阴阳思想的味道。

此外,墨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等哲学思想,无不镌刻着易学的深刻烙印,闪烁着易学的哲学光芒。

《周易》不仅启发启源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哲学家的思想同样有着启迪作用。一些外国哲学流派,也都吸取了中国易学的哲学思想。比如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他在《历史哲学》中说:“《易经》多是图像,一向被看做中国文字的依据和中国思想的基本。这书是从一元和二元种种抽象观念开始,然后讨论到附属于这些抽象的思想形式的实质的存在。”[1]又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2]黑格尔能对《周易》发表这么多深邃的评价,而且大部分是正确的,可见其真正认真研读了《易》。黑格尔自己也曾坦言,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受益于中国《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

(二)《周易》与自然科学

在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古代的许多重大发明都与易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天文历法学说的创立,四大发明的问世,都是在易学理论有形无形的基础上而产生。发明地动仪的张衡,近代的方以智等等,中国古代、近代的许多科学家本身就是易学家,他们从易学中吸取营养,产生灵感,创造出惊世的科学发明和创造。

不仅如此,《周易》对世界近代科技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近代国外的科学家受到中国易学思想影响的也不在少数。从作为计算机基础的、莱布尼兹的二进制,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玻尔的量子物理学,都曾受到《周易》的启迪。莱布尼兹曾感叹:“易图是流传于宇宙科学之中最古纪念物”,“我之不可思议地发现,即对于理解三千年前中国最初的君主且为唯一哲学家伏羲的古代字秘密的发现,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深可庆幸的事情,应该允许我加入中国籍吧!”玻尔曾道:“中国圣贤用阴和阳来表示对立面的互补性,并且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现象和人类情况的本质。中国古今伟大思想家的真知灼见令人倾倒……以致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学习它。”在其“相生相克原理”论文获奖的庆祝酒会上竟用太极八卦纪念章赠人,以示对中国易经文化的敬意。爱因斯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试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此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现的很多重大科学发现也与《周易》有着不解之缘,如模糊理论、仿生学、生物全息律理论、宇宙全息论、地球经络穴位理论等。在《周易》的应用体系中,就大量地使用着模糊理论,比如旺衰理论,旺与衰就是模糊的,不是清晰的,在笔者的其他著作中曾有具体论述。从更广的范围论之,中国文化就是模糊文化,“说不清,道不明”是常有的事,所以才出现了“悟”这个玄而又玄的词汇。甚至在很多领域,无不以模糊不清楚为最高境界,“难得糊涂”是什么?就是模糊文化。模糊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国人常见问候语“最近怎么样啊?”对方多半回答“还可以!”这“还可以”是什么?你可以去遐想,无限的遐想,这就是模糊语言。而西方的人往往不会这么回答问题,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没有中间状态。所以,西方人爱走极端,华夏民族则崇尚中庸。中庸是什么?也是模糊文化!

德国《易经》符号逻辑专家斐德烈博士曾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德国Semiotic(符号学)杂志上以《〈易经〉符号逻辑》为题撰写的论文中指出:“《易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符号功能模型,……这种模型的演化逻辑和建立反映了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基础结构。《易经》这种符号创造在任何时代都可称之为范例。虽然《易经》符号起源于古代,但其原则仍适用于现代科学知识水平的概念范畴……”

综上所述,《周易》和现代科技的某些关联,绝非《周易》攀枝折桂、生搬硬套。这些关联有些是殊途同归,有些是现代文明借鉴了某些易学思想的结果。

其实,东西方文明在东西方开始交往起,便开始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清朝中叶以前,更多的是西方借鉴东方;清朝中叶随着清朝没落、西方不断崛起,便开始了中国借鉴西方,直至今日,此属正常现象。相信21世纪的未来,西方逐渐学习中国将成时尚。学什么?当从文化开始。前些天,和我高三的女儿辩论,我说“文化‘决定’政治”,她说“政治‘决定’文化”。也许这两种说法都对,而他们的方式却是不同的:政治对文化的影响是强制性的,而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自觉自为的!当然更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此不予多论。

(三)《周易》与社会科学

《周易》的社会科学性质更重一些,所以,有些人便把它纳入社会科学范畴。《周易》的易辞本身就具有文学性,如“风泽中孚”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雷天大壮”上六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系辞传》中:“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等,既有哲学的意境,又有文学的韵味。

未读《周易》的人士或许不知,有很多成语都出自《周易》的经与传,比如:

否极泰来——出自地天泰、天地否两卦;

革故鼎新——出自火风鼎、泽火革两卦;

防微杜渐——出自风山渐卦;

不速之客——出自水天需卦爻辞;

虎视眈眈——出自山雷颐卦爻辞;

谦谦君子——出自地山谦卦爻辞;

突如其来——出自离为火卦爻辞;

匪夷所思——出自风水涣卦爻辞;

遏恶扬善——出自火天大有卦象辞;

同气相求——出自乾卦《文言传》;

乐天知命——出自《系辞传》;

见仁见智——出自《系辞传》;

触类旁通——出自《系辞传》及《文言传》;

穷则思变——出自《系辞传》;

九五之尊——出自乾卦之象;

不三不四——出自爻位原理;

错综复杂——出自错卦与综卦思想;

自强不息——出自乾为天卦象辞;

厚德载物——出自坤为地卦象辞;

洗心革面——出自《系辞传》及泽火革卦爻辞;

顺天应人——出自泽火革卦彖辞;

殊途同归——出自《系辞传》。

可见《周易》的元素已深入国人最基本的文化体系中。期望中小学教师在讲授这些成语时不要忽视告诉孩子们,这些成语的悠久历史和出处。

此外,《周易》与政治,《周易》与经济,《周易》与法律,《周易》与管理,《周易》与教育等社会科学均有重要关联。《周易》的太极思想使无数政治家开悟,《周易》的爻位原理产生了中国的管理体系,《周易》的阴阳思维导引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道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至于中国艺术,和《周易》关系也是很紧密的。如国画、书法追求的浓淡、飞白、刚柔,以及“得意忘形”等,也不离《周易》思想左右。围棋本身就是一阴一阳的对决,《周易》的阴阳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中医、风水、兵法、武术、音乐等等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易学文化的滋养。唐代医药学家、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可见易对于医的重要性。古人的“不学易,不可以为将相”,更是把易提升到了政治的高度。

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绝不夸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